兩會觀察|山東鄉村何以興

齊魯晚報 2024-03-08 11:50:42

特派記者 李靜 楊璐 範佳 發自北京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要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學習運用“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爲功,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

春潮湧動,齊魯大地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正在徐徐鋪展。今年,山東省將抓實抓好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檔升級。以“千萬工程”經驗賦能鄉村振興,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

山東鄉村振興不斷交出亮眼成績單,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成色越來越足,底色越來越亮。新起點再出發,山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向農業強省持續加力。

加大種業振興

讓“齊魯糧倉”更滿更實

“糧食要安全,産業要振興,品種是關鍵。”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從事小麥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工作已有近40年的時間,“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可以造福一個民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3年,糧食産量1.39萬億斤,再創曆史新高。2024年要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

在“端牢中國飯碗”這件大事上,“山東糧”實實在在“能打”。2023年,山東向農業強省邁出新步伐。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生産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總産1131億斤、單産899斤,再創曆史新高。德州建成全國首個百萬畝“噸半糧”示範區。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高産的背後離不開良種良法。據悉,“濟麥22”連續11年種植面積全國最大,並被作爲育種骨幹親本在全國廣爲應用;“濟麥44”入選我國超強筋小麥品種,有力解決了強筋小麥商品糧依靠進口的“卡脖子”難題。

培育良種並非易事,山東良種頻出的“秘籍”是什麽?“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這是劉建軍給出的答案。

今年,劉建軍針對種業發展帶來了自己的建議,繼續加強品種原始創新,圍繞著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出台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用法治爲種業振興保駕護航。他還建議,深化産研融合,密切科企合作,最大限度激發多方合作活力。“我們還在不斷實踐,希望培育出一個突破性的小麥品種,爲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出一份力。”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林海表示,山東農業高質量發展亟需科技賦能、科技創新,比如說在國家新一輪千億級糧食産能的提升行動計劃中,山東肩負著重任,亟需提高糧食的單産,通過種業創新,解決種業“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抓住特色資源

推動鄉村産業富民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山東始終將産業振興擺在突出位置,夯實鄉村産業發展基礎,推動鄉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賈寨鎮耿店新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表示,鄉村産業不僅關系到農民的收入增長,也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穩定。

耿店從過去的落後村到發展大棚産業,吸引“棚二代”返鄉創業,被贊爲“魯西小壽光”。近年來,村裏建起了高標准育苗大棚、蔬菜加工廠、冷庫等,延伸了蔬菜産業鏈條,形成了蔬菜“産供銷”一條龍服務。

今年參加全國兩會,耿遵珠圍繞“優先推動鄉村産業振興”提出建議。優化鄉村振興專項資金的使用和管理,加大對鄉村産業振興資金支持的傾斜力度,提高鄉村産業振興專項資金比例,確保資金能夠精准有效地支持鄉村産業振興,推動鄉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臨沂市蘭陵縣代村是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村。2023年,代村各業總産值38億元,村集體純收入1.6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7.2萬元。

談起産業振興,全國政協委員、代村黨委書記王傳喜分享了代村的經驗。爲了破解“人地不均、零散經營”的矛盾,代村選擇了“依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鼓勵支持村民自主創業就業,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型集體化道路。代村目前已形成現代農業、鄉村旅遊、商貿物流、建築裝飾、教育醫療、節會展覽等支柱産業,實現農文旅商融合、一二三産業全面發展。

王傳喜說:“鄉村振興沒有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鄉村振興要有個性,要走出自己的路。”

2023年,山東特色産業不斷壯大。累計獲批國家級優勢特色産業集群7個、現代農業産業園15個,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企業率先突破1萬家。菏澤魯錦、周村絲綢、日照綠茶、蒙陰蜜桃、沾化冬棗等鄉村土産品不斷發展,帶動越來越多鄉親增收致富。數字化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湧現。

釋放人才活力

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如何讓人才與鄉村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山東不斷探索良方。目前,山東已構建起從兩院院士、泰山學者到農技推廣人員、“田秀才”“土專家”的人才矩陣,全省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270萬人以上。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曹村草莓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倩是一位“80後”,她主攻草莓産業近20年,是草莓種植領域的“土專家”。她還與高校和科研單位深度合作,研發出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帶動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王倩深刻地體會到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今年全國兩會,她准備了一條建議,加大對“土專家”的支持力度。王倩說,“土專家”可能學曆不高,但他們通過實踐獲得了農業知識和實際經驗,能更加敏銳地發現農業生産中的問題,提出的土辦法切實有效。

同樣作爲一名紮根農村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王銀香也一直關注人才振興的問題。去年,她關注的是如何讓人才回得來,今年關注的則是如何把人才留得下。

王銀香是菏澤曹縣五裏墩村黨支部書記,在帶領鄉親脫貧致富方面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在她的帶領下,五裏墩村民搞有機種植生態養殖,摸索出了“農牧結合、有機循環”的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村民致富,而且帶動了周邊一萬多名農民轉化成爲産業工人。

王銀香建議,發展實體經濟,爲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同時,發展産業要注重人才。“農村的産業需要更多人才,這光靠企業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