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農:如今豬肉不如80年代香了,原因找到了:豬換了!

風雲圈科學 2024-03-21 22:00:10

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

這是流傳很廣的一句童謠。在以前物質不豐富的時候,到了春節前,都是各家各戶殺豬的日子。當然,有肉吃的日子,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對農民來說,那時候豬也不算是一種商品,更像是忙了一年的一種物質獎勵和生活激勵,讓過年感覺更有盼頭了。

現在過年,也有很多人吃著盤裏的肉,會說現在的肉不香了。很多人都把“肉不香”歸結爲日子變好了,說吃肉就吃肉的日子天天有,不像以前那麽翹首以盼了,所以吃的多了,自然“不香”。其實,這樣說的農民有很多,尤其是上了歲數的,他們說的也很有道理。因爲現在殺豬的生豬和以前80年代時候殺的豬,不是一種豬了,豬被換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漸漸引進了歐美一些國家的豬種,這就包括現在非常出名的杜洛克豬、長白豬和大白豬。這些豬吃飼料少,長得還快,並且瘦肉率要比原來養的國産土豬高不少,尤其是150天就能出欄,而國産土豬則至少需要1年時間,時間縮短超過一半。同樣的時間和同樣的飼料,1頭土豬用的時間和飼料能養活兩頭洋豬,于是,國産土豬漸漸從村子裏消失不見了。

同時,人們也有了一種印象,那就是我國的種豬似乎都是進口的,感覺地方豬都快滅絕了。這種印象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原本占全球豬種資源34%的我國,如今現存的地方豬種還有88種。像是制作金華火腿用的金華豬,做回鍋肉用的成華豬,都是這83種地方豬種之一。

不過,隨著洋豬的養殖和長的快,吃得少,瘦肉多的特點,像是金華豬、成華豬等都由原來的餐桌美食,變得瀕臨滅絕。甚至像是項城豬等地方品種,已經完全滅絕。83種地方豬種中,只有13種還算正常,其他都或多或少處于危險境地,例如八眉豬僅存400多頭。

可八眉豬還不是最慘的。因爲臨高豬僅存4頭,羅代黑豬僅存8頭,合川黑豬僅存9頭,莆田黑豬僅存公豬23頭。另外深縣豬、寺門前豬、黑岔黑豬、內江豬、馬身豬等,因爲公豬存量太少,幾乎已經瀕臨滅絕。其中,寺門前豬的公豬僅剩1頭在世。

以前的美味佳肴,才不足30年,咋就一轉眼成了瀕危的珍惜動物呢?

主要還是市場化程度低。目前我國現有的83種地方豬種中,雖然品質好,味道佳,可是卻在出肉率、成長毒素、生長速度上被養豬“狂虐”。長得慢、瘦肉率低,吃的飼料還多,這讓地方豬種很難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久而久之,種群規模不斷萎縮也在所難免了。

不過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口味的要求也高了。一些地方豬種在國家支持下,建設和培育了更新的品種,像是在2年前,成都繁育出一種改良版的成華豬,新的成華豬出欄時間比起原成華豬來說,縮短了4個月時間,這就讓新成華豬在商品化階段有了品質和上市速度的優勢。並且新成華豬還保存下來了原成華豬“雪花豬肉”的紋理和質感,深受人們的喜歡。在廣東,土豬的市場占有率也開始了反彈,從原本的不足1%,漸漸反彈到了如今的10%。

如今,國家更是提出了《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專門提出了生豬遺傳改良計劃,計劃在15年內,通過大規模的聯合育種,掌握關鍵種源,培育出更多風味獨特,肉質鮮美,並兼顧生長速度的特色土豬品種,開啓了畜禽種業翻身仗。

您有多長時間沒吃過土豬了?如果有土豬上市,您會繼續購買嗎?歡迎文末留言,一起參與討論。

1 阅读: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