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兵打仗最厲害的十大三國猛將,趙雲難進前五,呂布就更別提了

史書淩軒閣 2024-05-16 16:18:19
10、魏延

《三國演義》中,魏延的反叛與投靠被描繪得扣人心弦,諸葛亮所謂的“腦後有反骨”之說,不過是小說家言,並非史實。實際上,劉備與諸葛亮對魏延一直抱有深厚的信任。

魏延不僅善于統領士卒,更以勇猛著稱。他鎮守漢中長達十幾年,期間多次成功抵禦曹魏的進攻,其軍事才能與威望可見一斑。然而,魏延的性格略顯孤傲,這使得他在同僚中顯得有些孤立。盡管如此,他的才能與對蜀漢的忠誠卻是無可置疑的。

在漢中的防守上,魏延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智慧。他並未盲目加固城牆,而是巧妙地利用地形,在要道設伏,結合城防進行戰略布局。他的戰術靈活多變,使得漢中在他的守衛下固若金湯。近十年的時間裏,漢中始終安然無恙,這足以彰顯魏延的傑出才能。

9、趙雲

演義小說中,趙雲的形象堪稱完美,無所不能。趙雲的形象更是被賦予了神話般的色彩,長坂坡一役,他如戰神降世,連斬五十二將,英勇無比。這一人設離不開其曆史形象的深厚基礎,再經過藝術的加工,更顯英勇無雙。

正史中,趙雲這位常山好漢,在多方面均展現出了不凡的才華。

曆史上的趙雲,是個身材魁梧的河北漢子,深得劉備信賴。從主騎到征南將軍,他一路走來,穩紮穩打。趙雲的帶兵打仗之能,甚至超越了典韋和許褚。無論是平定益州的戰功,還是漢水之戰智退曹軍的智勇,都顯示了趙雲非凡的軍事才華。在諸葛亮北伐時,趙雲更是不可或缺的得力戰將。

8、黃忠

黃忠歸順劉備後,鬥志重燃,主要歸因于兩方面。首先,劉備有識人之明,深知黃忠之才堪比關張。因此,劉備一再提拔老黃忠,而且以皇叔之尊,長時間真誠待黃忠如兄弟,此舉深深打動了這位老將。黃忠回顧前半生,感歎遇人不淑,遂誓在戰場上建功以報劉備之恩。

相較于劉表荊州的沉悶守成,劉備的陣營則顯得朝氣蓬勃。這裏有關羽、張飛等猛將,有諸葛亮等智囊團,整個蜀漢集團積極向上,目標明確。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指引下,他們意圖奪取荊州、西川、漢中,再圖中原。這樣的大環境激發了黃忠的鬥志,使他積極請戰。在關鍵的漢中之戰,黃忠與趙雲配合默契,多次擊退曹軍,更陣前斬殺夏侯淵,爲劉備贏得此戰立下赫赫戰功。

7、曹真

228年,孔明揮師北伐,聲威震天,南安、天水、安定三郡聞風而降。魏主曹叡驚懼,曹真挺身而出,自薦爲帥,領兵迎敵。

街亭一役,曹真巧妙布局,命張郃斷蜀軍水源,使得馬谡軍隊不戰而潰。同時,曹真又在箕谷擊退趙雲、鄧芝的佯攻,迫使趙雲燒棧道以阻敵。孔明見敗局已定,只得退兵。

戰後,曹真預言孔明下次將攻陳倉,便派郝昭鎮守並加固城池。果不其然,孔明次年攻陳倉,卻久攻不下,最終退兵。曹真與士兵同甘共苦,甚至自掏腰包補貼軍費,深得將士敬愛。曹叡對曹真的品行贊不絕口,其威望與智謀,可見一斑。

6、曹仁

赤壁之戰後,曹魏大軍受挫,士氣陷入低迷,衆多將士選擇逃離。只有曹仁,帶領著一小支殘兵,堅守在南郡。他與周瑜展開了一場長達一年的拉鋸戰,最終令周瑜無法攻克南郡,無功而退。

當關羽水淹七軍,聲威震天,連曹操都爲之動搖時,又是曹仁,在樊城之上,面對關羽的猛攻,他依然如山般屹立不倒。他的堅守,爲曹魏主力贏得了寶貴的調整時間。

這兩次的守城之戰,曹仁都是在戰略形勢極爲不利、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完成的。他的任務,並非是爲了攻城掠地,而是爲了穩住陣腳,確保戰線不失,爲主力部隊爭取時間和空間。

5、孫堅

黃巾之亂席卷中原,朱儁領兵平亂,而孫堅,在其推薦下成爲佐軍司馬。孫堅迅速集結了商旅和精兵,以千余之衆投身戰鬥,與朱儁並肩,勇往直前,尤其在宛城之戰中,他身先士卒,率先登城,展現了非凡的勇氣。黃巾平定後,孫堅晉升別部司馬。

涼州動亂,董卓、皇甫嵩征討無果,張溫奉命出征,選孫堅爲參軍。孫堅曾提議誅殺董卓,但張溫未采納。然而,孫堅的表現卻深深震撼了董卓。之後孫堅奉命征討區星叛亂,被委以長沙太守、烏程侯之重任。

當董卓權傾朝野,孫堅于長沙起兵反抗。在衆多諸侯中,他最爲積極,于陽人之戰中大敗董卓軍,斬殺華雄等將。董卓對孫堅頗爲忌憚,甚至考慮和親求和,但被孫堅拒絕。若非早逝,天下格局或許不同。

4、張遼

張遼,武藝與謀略皆上乘,但前半生在丁原、何進、董卓和呂布之間流轉,未遇明主。直至呂布敗亡,才遇曹操,得以安定。與曹操的初見,乃是在戰場上,那時他隨呂布攻占兖州,屢次擊退曹軍。

呂布占徐州時,張遼被任爲國相,多次與劉備交鋒,即使關、張相助,劉備亦難擋其鋒芒。夏侯惇來援,也敗下陣來。呂布敗後,張遼歸曹,曹操賞識其才,委以重任。在官渡、白狼山等戰役中,張遼屢建奇功。

孫權攻合肥時,張遼以八百騎兵沖破敵軍,嚇得孫權落荒而逃,此戰更是彰顯了張遼的勇武。至此,張遼威名遠揚,同僚皆對其敬佩不已。

3、關羽

關羽,武藝非凡,堪稱一代戰神。每逢出征,關羽總是身先士卒,沖鋒在最前線,那威震華夏的氣勢足以讓敵軍膽寒。在戰場上,關二爺猶如猛虎下山,銳不可當。最令人驚歎的是,他竟能在混亂的萬軍之中,精准鎖定敵方大將,一舉取其首級。

據《三國志》載,關羽在戰場上一眼瞥見顔良的帥旗,便策馬揚鞭,直撲而去。在萬衆矚目之中,他一擊必殺,斬下顔良首級,然後竟能在敵軍陣中從容而退,無人可擋。這一幕不僅解了白馬之圍,更在三國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至于帶兵打紮,關羽更是三國一流水平,水淹七軍,把曹仁按在樊城往死裏打。然後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徐晃、滿寵、張遼等一衆曹魏精銳紛紛支援襄樊,即便如此,還得呂蒙這個鼠輩白衣渡江,背後捅刀子!

2、陸遜

劉備爲關羽複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勸告,率五萬大軍攻向東吳。孫權在呂蒙去世後,面臨主帥空缺的難題,他回想起呂蒙臨終前的推薦,于是任命年輕的陸遜爲大都督,領兵五萬抵擋劉備。

江東諸將對這位新晉主帥充滿質疑與不屑,但陸遜沉穩應對,不露聲色。劉備圍攻夷道,挑釁連連,陸遜卻按兵不動,這讓將士們誤解他膽小。然而,陸遜的忍耐是爲了讓劉備放松警惕。最終,他精心策劃,以火攻大敗劉備,使其潰不成軍。

此後,劉備一蹶不振,兩年後病逝于白帝城。陸遜的智謀,無疑加速了劉備跟蜀漢的衰落。隨後,陸遜在石亭之戰打敗曹休,曹休不久後飲恨西北。

1、周瑜

周瑜,生于顯赫之家,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家族中多人位列三公,是名副其實的豪門之後。然而,他並未選擇走那條平穩繼承家業、安逸度日的道路。相反,他的人生選擇充滿了對非常規的追求和熱愛。

他天賦異禀,不僅身材高大、容貌出衆,更是才華橫溢,精通音律。在那個時代,他的名字就是風雅與才華的代名詞。人們都說,只要周瑜聽過的曲子,哪怕聲音不大,他就能立刻分辨出其中的細微差錯。

周瑜的講究不僅體現在他的才華上,更體現在他選擇朋友的標准上。他並不滿足于泛泛之交,他所追求的,是那種能與他一同策馬奔騰、共謀大事的知己。孫策,就是這樣一位朋友。他們雖然年紀相仿,卻都懷揣著共同的抱負和理想。他們並肩作戰,打下了江東的基業,更在同一年迎娶了喬公的女兒——大小喬,成爲了連襟兄弟。

赤壁之戰,是周瑜一生中最輝煌的戰役。面對曹操的數十萬大軍,他毫不畏懼,利用黃蓋的火攻之計,大敗曹軍。這場戰役不僅加強了孫氏在江東的割據地位,更讓周瑜的英名遠播。

再來看看呂布。《三國志》對呂布的評價很到位,呂布「有虓虎之勇」,但「無英奇之略」。呂布就是加強版的馬超,加強版的莽夫。

呂布智商不行,而且人品不好,不講信義,翻來覆去。陳壽評價呂布說:“自古及今,未有若此而不夷滅也。”

正史上,呂布打過的勝仗屈指可數,別說關羽、周瑜這種絕頂猛將了,哪怕是李榷郭汜,都能把呂布按在地上摩擦。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