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黃産糧大縣的節水“密碼”(經濟聚焦·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①)

海外網 2024-05-13 16:10:47

來源:人民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農業科技爲糧食連年豐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當前,各地持續提升農業科技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産效率,滿足農業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産需要。推廣節水灌溉、保障良種生産、研發農機裝備……本報今起推出“推進農業科技現代化”系列報道,記錄山東、甘肅、江西等地的生動實踐。

——編者

齊魯大地,黃河沿岸,在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胡官屯鎮胡官屯村,麥地成方連片。現在正值小麥揚花灌漿關鍵期,走在田埂邊,種糧大戶袁本剛忙著澆第二遍水:“‘灌漿水’很金貴,澆好了這遍水,全年更有指望。”

作爲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近年來,齊河縣在引黃灌區建設中抓住“建管用”關鍵環節,引入數字化、市場化手段管理農田水利設施,同時大力推廣新型節水灌溉模式,推進取水、輸配水、灌溉全過程深度節水。

智能管理,實現農田高效節水灌溉

走進田邊一間控制房,一台白色控制器格外顯眼。袁本剛打開控制器,點擊啓動供水按鈕,只見控制房外一塊農田裏,一排排直立的噴管從土裏緩緩“長”出,緊接著水柱旋轉噴射而出,形成朦胧的水霧。

“有了噴灌設備,澆地不僅省力還省水。”袁本剛說,以前澆地是大水漫灌,地這頭兒已經水流成河,地那頭兒卻還幹巴巴的,一畝地得澆80立方米水,累得直不起腰;後來有了“小白龍”水帶,用水少了,但是要用拖拉機提水,500畝地十幾人最少幹10天,澆一遍地得花數萬元。

袁本剛流轉的高標准農田已經建成10多年,去年再次升級,被納入齊河綠色優質農田創建工程。政府投資新建了噴灌設備,這讓袁本剛感覺輕松了不少,“點點按鈕就能自動澆地,通過手機也能操作。”

“每隔13米就有一個噴頭,覆蓋全部農田。現在不用雇人了,一個人就能幹,500畝地不到一星期就能澆完。”袁本剛說,“在手機應用上預約好時間,設備還能定時澆水。現在噴灌一畝地只需要20—30立方米水,每年比以前節省了近三成。”

不僅如此,觀察袁本剛所在的韓劉灌區,地裏遍布傳感器、探頭等智能設備,用來實時采集分析田塊土壤墒情、氣象信息等數據。另一端,在韓劉灌區業務應用信息化平台上,灌區水情、農情、旱情監測和用水預判等信息清晰可見。

“有了數字化手段的支持,我們可以精准判斷作物的未來需水量,考慮灌區井渠結合特點,聯合運用地表水、地下水,精准配置灌區水資源。”齊河縣水利局引黃灌溉中心主任宋秋英說。

精准計量,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眼看著田被澆透了,袁本剛點擊結束按鈕,噴灌探頭便自動回縮進土中。“以前澆水是最累的活,如今小噴頭解決了大問題。”袁本剛連連感歎。

齊河是沿黃農業大縣,全縣耕地面積達129萬畝。其中,潘莊、李家岸兩個大型灌區和豆腐窩、韓劉兩個中型灌區共有105萬畝良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八成多,農業灌溉用水量占全縣用水量的70%以上。

“引黃灌區是全縣第一用水大戶,也是節水潛力所在。”宋秋英介紹,春季灌溉更是重中之重,齊河每年有9770萬立方米引黃指標,其中4700多萬立方米用在春季,但也只夠澆透50多萬畝地,節水灌溉勢在必行。

2019年以來,齊河縣農業農村局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將節水灌溉作爲建設重點,推進取水、輸配水、灌溉全過程深度節水,著力實現新建高標准農田節水灌溉項目全覆蓋。在使用終端則因地制宜,整體統籌,免費投建水利設施:在成方連片的大戶農田,安裝配套噴灌設施;在普通分散田塊,鋪設安裝灌溉管道,方便隨時取用。

宋秋英介紹,現在新建的水井都安裝了水電雙控設施,農戶取水澆地時,可以對灌溉用水進行精准計量。袁本剛說,農戶刷卡後,井水沿著管道自動流入田間地頭,屏幕上的用水量、用電量等數據一目了然,“看著數字跳動,我們用水也更有數。”

自去年開始,齊河縣水利局還在1萬畝農田上探索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根據農業用水總量控制,每戶每畝地每年水權爲195立方米;農業用水定額爲245立方米,即水平年種植小麥玉米預期用水量。齊河縣水利局依據這兩個數字劃分階梯水價,195立方米以內水價爲每立方米水0.32元,195—245立方米單價加8分錢,超過245立方米的1.5倍水量內按1.5倍水價收取,超2倍以上水量後按2倍水價收取。

宋秋英說,在灌溉用水精准計量基礎上,下一步,齊河將以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爲抓手,建立完善節水獎補激勵機制,形成節約用水、水權交易良性循環,以此反哺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灌區工程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多措並舉,助力設施管護長效運行

最近,胡官屯鎮後朱樓村種糧大戶朱超在刷卡取水時,發現機井沒有反應,無法進行抽水。他找出維修卡片,按照上面的聯系方式找到負責管護的綠季農業公司。沒過多久,維修人員趕到地頭,經過一番檢查發現,原來機井灌溉控制器零件發生故障。更換零件後,控制器屏幕顯示正常,井水順著管道流入麥田。

“以前機井壞了得自己找人修,現在有專門的維修隊伍,並承諾4小時內趕到,最多12小時內修好,真是解決了一大難題。”朱超說。

爲解決設施管護資金不足、維護人力短缺的難題,德州市探索實施高標准農田“一企一會一管家”建管用一體化管護模式。隨後,齊河縣成立了引黃灌溉服務中心負責骨幹工程運行管理,並引入國企綠季農業公司,創新投融資機制,以土地流轉規模化經營收益承擔部分骨幹工程運維費用。

在支渠、機井等田間水利設施管護方面,當地按照“誰使用、誰管護”“誰受益、誰負責”原則,引導種植大戶自主承擔流轉土地上各類水利設施的日常運行和管護。

小農戶管護能力不足怎麽辦?齊河縣安頭鄉王京屯西村給出了答案。澆返青水之前,村裏組織6名水管員對全村54眼機井進行了檢查,對出現問題的6眼機井更換水泵,確保灌溉用水。村黨支部書記鞠東介紹,今年村裏還延長了部分機井的出水管道,每眼機井灌溉面積增加了10多畝,4800畝耕地已實現機井管道灌溉全覆蓋。

“6名水管員都是本村村民,有一定的電氣和機械維修技能,可以滿足設備正常運行和維護需要。爲保證隊伍積極性,村裏還提供一定勞動報酬。”鞠東說,及時發現並處置問題,才能最大限度節省維護成本,全村每年水利設施維護費用大約五六萬元,都由村集體負擔。

齊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志慶說,今年,齊河將全部完成129萬畝高標准農田節水灌溉項目,下一步將加強農田水利設施運行、強化農田水利管護責任,探索建立專業化的運營管理組織,通過“以水養水”理念實現長效可持續性發展,切實保障糧食安全。(本報記者 王 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3日 第06 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