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漢服熱:以青春的名義讓傳統流行

中工網 2024-04-14 03:40:22

【藝評】

原標題:

漢服熱:以青春的名義讓傳統流行

安拂

正是最好的季節,雜花生樹草長莺飛。這幾天,在北京大大小小的公園裏,常看到這樣一幕:身著漢服的人們與紅牆綠瓦的古建築、桃紅柳綠的春日美景相映成趣。

這其實並不是什麽新鮮事,漢服這幾年愈發流行,不僅在國內常常見到穿著漢服的人,一些網絡博主還將漢服帶到了國外,精美絕倫的服裝在國外街頭也引發了驚歎。

這是漢服最好的春天,有人說漢服正在經曆複興。

漢服即“漢民族傳統服飾”。狹義觀點認爲,漢服主要指明代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以交領、右衽、系帶、袖口寬松等爲特點;廣義觀點認爲,漢服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統稱,雖然元和清等朝代的服飾受到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但仍然具有明顯的中華傳統服飾特點,是漢服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影響,漢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幾乎“絕迹”。這幾年,漢服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逐漸成爲一種時尚與潮流,煥發出新的活力。

“漢服熱”有多熱?在某社交平台上,“新中式穿搭”相關話題短視頻播放量超過120億次;今年1月,馬面裙等漢服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300%;龍年春晚節目《年錦》亮相後,漢服瞬間沖上熱搜,持續成爲網絡熱議話題。中國服裝協會等機構聯合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現代漢服行業市場規模約130億元,消費者規模約1448萬人。

漢服甚至還有自己的“節日”。從2013年起,每年11月22日逐漸成爲國內漢服愛好者約定俗成的“漢服出行日”,2015年以來,他們自發創設了“漢服節”,各地漢服社群通常會選擇最鄰近這一天的周末舉行集體活動。

這個日子,是爲了紀念2003年11月22日,漢服愛好者王樂天只身穿漢服走上街頭。當時王樂天這種與周圍人“格格不入”的行爲被報道後,引起了熱烈反響,也邁出了漢服從“小圈子文化”向大衆傳播的第一步,更標志著漢族傳統服飾正式回歸當代生活。

一開始,漢服就是被年輕人一步步推動“火”起來的。如今,漢服愛好者雖仍以年輕人爲主,但也開始向各年齡段人群擴展,漢服審美正在迅速日常化。

可以說,正是青春的力量讓傳統再次煥發青春。

漢服複興的一個重要背景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和中國國力不斷上升,複興華夏傳統文化成爲越來越多人的精神訴求和審美需要。在經濟高速騰飛的年代出生、成長的年輕人,重新建立起文化自信。這種自信一旦覺醒,在商業和文化領域會産生出驚人的能量。

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傳統的服飾文化作爲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值得被當代人所發掘、所珍惜。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在孔子的時代,春日郊遊時的這幅圖景就是人們生活志趣的寫照。悠悠數千年後,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熱忱絲毫不減先民。穿上合節令的服裝,呼朋引伴,出遊踏青,是人們揮之難去的浪漫文化基因,而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會有更多傳統文化回歸,煥發出曆久彌新的時代意義。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