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讓應縣木塔“活”起來

海外網 2024-05-17 20:20:56

來源:新京報

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輾轉來到山西應縣,見到了讓他魂牽夢萦的應縣木塔。他給夫人林徽因的信中寫道:“好到令人叫絕,喘不出一口氣來半天!我的第一個感觸,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你要幾體投地的傾倒!這塔真是個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

90多年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曆史與文物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循著梁思成的足迹來到應縣木塔。除了對中國古代純木建築之美感到驚歎外,劉暢更多的是對應縣木塔現狀的擔憂。他提出,應縣木塔這麽大體量的文物保護,需要借助新技術構建“全科診療”體系。且此事迫在眉睫,如果不做可能會成爲“曆史罪人”。

4月26日,AI賦能智慧應縣木塔VR應用,正式落地應縣木塔。觀衆通過數字技術“穿越千年”,感受到了木塔的獨特魅力。

文化遺産保護的一次新探索

應縣木塔又名佛宮寺釋迦塔,是一座具有多層使用空間的古代木構佛塔,建于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8年曆史,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木結構建築的瑰寶。

曆經近千年的歲月洗禮,應縣木塔逐漸顯露出傾斜之態。除了地震和自然侵蝕外,民國期間軍閥混戰,當地士紳破壞性修複,大量壁畫被毀,也破壞了原有的塔身結構。

如今考慮到應縣木塔的承受能力,除一層外,塔內其他區域已不對外開放。對木塔的保護與修繕工作雖一直在進行中,但這座千年木塔的複雜性,也給修繕工作帶來巨大的挑戰。

2023年2月,在國家文物局對文物保護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依靠多年對應縣木塔研究理論成果,與參與過北京中軸線數字修複工作的聯想AIGC團隊共同啓動“AI賦能智慧應縣木塔”項目。劉暢是該項目的核心專家,在他看來,這是文化遺産保護的一次新探索。

4月26日,AI賦能智慧應縣木塔VR應用正式落地應縣木塔。觀衆通過數字技術“穿越千年”,感受到了木塔的獨特魅力。

讓文保工作者“穿越古今”

在文遺活化利用方面,“智慧應縣木塔”實現了模擬登塔、藝術還原、古今融合三大突破。在景區已暫停登塔參觀的背景下,“智慧應縣木塔”盡可能保障遊客的遊覽體驗,減少了應縣木塔的壓力。

在劉暢看來,對木塔保護“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給文化遺産保護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他認爲,“數字孿生”不僅是對塔進行數字掃描、實現“模擬登塔”這麽簡單的事情。其真正意義在于,通過數字測繪的過程,可以讓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者“穿越古今”,像當年造塔匠人那樣去思考。也可以通過數據比對,總結出木材在幾百年後的狀態,這對保護和修複有重要的意義。

在劉暢的指導下,AIGC智慧木塔技術團隊利用現有的素材去推導出遼代的曆史文化,在VR應用中藝術化地疊加木塔各個曆史時期的樣貌,未來可以讓遊客領略到登塔都無法看到的景象。

90多年前,爲了測繪應縣木塔的塔刹,梁思成雙足懸空攀爬鐵鏈,在60多米的高空中完成測繪,留下了珍貴的手稿。如今,技術團隊利用AI技術輔助測繪。“未來的技術手段會越來越多。終極目的不是爲了記錄,而是理解,這是古建專業的要求,理解木塔才能給它治病。”劉暢說。(記者 郭延冰)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