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張震接母親養老,不料老家來信:你當了官就不要生母了?

奇葩曆史觀點 2024-04-08 09:11:56
前言:

自古忠孝兩難全,爲了保家衛國,多少英雄兒女常年征戰沙場不能盡孝父母。到國家安定之日,父母卻早已年邁,更甚者已經不在人世,這對每個兒女來說都是一生的遺憾。

1949年,國家趨于安定,離家多年的張震經過多方打聽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母親,並將她接到南京養老。原本是一件團圓的好事,但就在這時,老家卻有人寫信給他:“你當了官就不要生母了?”

張震感到奇怪,就派人去調查,結果卻發現了他的真實身世。

以爲生母,其實是“養母”

張震從記事起,自己的父親就是張繼倫,母親就是吳命媛。但他不知道的是,他本姓吳,生父叫吳奇才,生母叫余朵蓮。

1914年,張震呱呱墜地,可他的到來並沒有給家裏帶來歡樂,反而讓生母余朵蓮感到愈發沉重。因爲彼時吳奇才剛剛病逝,而張震前面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

余朵蓮無力撫養4個孩子,只好忍痛將剛出生的張震過繼給了在鎮上當篾匠的張繼倫。

張繼倫家裏貧困,40多歲才結了婚,娶了客家女子吳命媛爲妻。張繼倫勤快能幹,吳命媛溫柔賢惠,夫妻倆雖然恩愛無比,卻因年紀大了遲遲沒有子嗣。

在收養張震之前,張繼倫夫妻倆也曾過繼過一個孩子,可沒過多久那家人就反悔了,又將孩子要了回去。此後,張繼倫夫妻倆就一直想要再收養一個孩子,直到遇到了張震。

由于盼子多年,張震在被過繼後,張繼倫夫妻倆對他疼愛有加,到他4歲時,吳命媛還向那些奶水多的小媳婦給他要奶喝。

6歲時,張震到隔壁萬壽宮學校讀書,每逢下課,他就能看到母親站在牆外的梯子上看他,生怕他受了委屈。

一次,學生們都在操場做操,張震有些走神,被老師用小木棍在頭上教訓地敲了一下。站在外面的母親看到了,當場就沖進了院子,心疼地摟著他對老師說:“我的兒子自己都舍不得打,你爲什麽打他?”

在張震的記憶中,父親一直都慣著他,而母親也只打過他一次。

有一天,張震聽小夥伴說自己並不是親生的,他帶著疑惑去找母親問清楚,結果母親聽後大發雷霆,揚起手就朝他揍了過來,邊打還邊說:“你不是我生的,是誰生的?”

張震從來沒有見過母親如此生氣,他只當是自己胡亂相信別人讓母親生氣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

張震不知道的是,母親這種表現是不想失去他。但隨著國內形勢的劇變,張震卻不得不離開母親。

1929年,張震15歲,按照當地風俗,他已然長成了一個大人。此時,父親癱瘓在床,母親又已年邁,所以張震就成了家中的頂梁柱,他左思右想,決定打工掙錢養活家人。

經父親托人,張震在自己的當了校工,每天都要到學校幹雜活。然而幾個月後,學校停辦,張震又沒了掙錢的工作,苦悶不已。

這種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過了一年多,16歲的張震參加了紅軍。臨走時,父母不舍地拉著他的手不願松開,一遍又一遍地囑咐他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張震含淚答應。張震也舍不得父母,將部隊發給他的兩塊銀元全都留給了父母。

張震走了,他再次與母親相見已是8年後了。

張震

弄清身世,生母、養母共贍養

1938年,已經是八路軍的張震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工作,他向周恩來請了假,回家探親。可他回家後才知道,父親已經病逝了,多年來母親一人在家生活。

看著蒼老的母親,張震心疼極了,可征戰在外,他無法將母親帶到身邊,只能將身上僅有的20元錢留給母親。他答應母親,革命勝利後一定接她去享福。

與母親短暫地相聚後,張震又離開了,這一走就是10多年。

張震一家和母親的合影

1949年,新中國成立,身在南京的張震終于可以安定下來,他第一時間派人打聽自己母親的情況。然而,母親的情況卻不容樂觀。

吳命媛在被找到時,正在一個破費的碉堡裏,她已經淪爲了乞丐,以討飯爲生。更令人痛心的是,此時她的精神還有些失常。

張震得知後心痛難安,立即發電報請家鄉族侄把母親送來南京。母親坐船到達南京那天,張震特地早早地到碼頭迎接。

張震一家和母親的合影

看到母親的那一刻,張震幾乎要忍不住哭出聲,他拒絕了警衛員,親自將母親背在身上,下了船。

之後的日子裏,張震和妻子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母親,就這樣過了大半年,母親的情況好了很多,可她不適應城裏的生活,吵著要回鄉下。

張震拗不過母親,只好把她送回了家,時常到鄉下去探望。他的孝心被家鄉的人所熟知,可就在這時,有人給張震寫信說:“你對養母這麽好,卻對親生娘不管。”

張震

一開始張震並沒有將這些話放在心上,可過了沒多久,家鄉又有人寫信對他說:“你當了官,就不要生母了?”張震這才覺得這件事不簡單,並派人前去調查。這一調查,張震才發現自己還有一個生母。

此時,生母余朵蓮也已經八十歲了,她寫信給張震,訴說了40多年來的分離之痛,希望能再見張震一面。

收到信後,張震很高興,他認爲生母對他有生育之恩,養母對他有養育之恩,兩位老人都是他的母親,作爲兒子就要孝順。

1960年,張震帶著妻兒回到了鄉下,先看望了養母,又看望了生母。此後,他對兩個母親同樣照顧,同樣孝順,經常給兩位老人寫信、寄東西。兩位老人在他的照顧下,安詳度過了晚年生活。

1962年,養母吳命媛患水腫病逝,張震悲痛萬分,可由于工作繁忙,他沒能回家奔喪。他給表兄吳誕生寫信說:“母親身故,心中很悲痛,但因工作不能分身,只能盡忠報國,難以盡孝,請代爲安葬。”並寄回安葬費,墳墓做得十分簡單。

1992年,張震的老同學鄭楷蔚到吳命媛的墳前祭拜,只見墳墓荒草萋萋,殘壁斷碣,有幾座祖墳還被夷爲平地。

不忍讓張震母親墳墓如此淒涼,鄭楷蔚與當地政府商議後,決定從區裏撥出一筆經費好好修整一下。他們擬了一個計劃,畫了幾個圖樣,寄給了張震。

不久他們就收到了張震的親筆信,然而裏面的內容卻是,他不同意從公家出錢修墳,更不想占鄉親們一分地。他已經給表兄寄回了1000元,只讓表兄把碑上的字重新刻一下即可。他還囑咐表兄,如果鄉親們要在墳上種菜,就將他的父母深埋,在上面種菜。

張震是個孝子,但在廣大人民群衆面前,他只能將親情放在第二位。他是一個共産黨員,終生要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父母在天有靈,也會同意他這麽做。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