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一定要讀書?北宋一位皇帝的話,真的很勵志,讓人熱血沸騰

崇尚讀書 2024-04-22 16:15:54

古往今來,大部分家長都會對孩子讀書這件事,格外上心,爲什麽呢?可能最初始的想法是希望孩子以後在社會上不被別人欺騙。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讀書不僅能夠讓人擁有智慧,還能做很多沒讀過書的人做不到的事情,這就不得不讓人們開始重視讀書這個過程。

其實,在古代,讀書是一件是很奢侈的事情,因爲條件一般的家庭讀不起書,如若不然,就不會有“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等故事了。而在現代,環境比古代好,條件比過去強,按理說,人們對讀書應該更加珍惜和努力,然而現代的書籍已經不是“汗牛充棟”可以形容,“恒河沙數”都是謙虛,書都多得讀不完,但是人們對讀書這件事情,卻已經毫無波瀾了。

但盡管如此,對于現代人來說,讀書這件事依然十分內卷,究其根本,還是讀書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假如不讀書,可能很多高科技的玩意,你連說明書都看不懂,所以,社會的進步、階層的提升、文化的積澱、知識的洗禮,就不得不讓人們讀了小學讀大學、讀了碩士讀博士,因爲哪怕你只慢了一小步,但多年之後你會與別人相差一大步,無法接受“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差距,所以,不得不卷。

那麽,我們爲什麽要讀書,說的俗一點,就是爲了增長見聞、豐富內涵、升官發財。但讀書的終極奧義,絕不是這麽膚淺。宋代的神童汪洙曾寫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而且孔子也將讀書的終極目標歸納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如果你是真的在讀書,那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且古人讀書,心中藏有很大抱負,猶如《三國演義》所說,“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即便守身一隅,也要胸懷天下。

而對于讀書人的格局,宋代的理學創始人之一、關學創始人張載,曾說了著名的“橫渠四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可謂讀書人的終極格局,擁有仁者之心、聖人之心、悲憫之心、恻隱之心,可“爲天地立心”;以人民爲中心,爲人民謀福祉,可“爲生民立命”;尊師重道、文化自信,必“爲往聖繼絕學”;永續和平、持續繁榮,應“爲萬世開太平”。劉邦當時看到秦始皇的車隊時說,“大丈夫當如此”,而實現“橫渠四句”,讀書人當如此!

雖然“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但是依然有很多人不愛讀書,因爲身邊總有一些沒讀書的人也混得好,于是乎一聲歎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盡管自樂府詩中傳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良言,顔真卿發出“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的感慨,但依然有人覺得“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抑或是“莫讀書,莫讀書!惠施五車今何如?”

即便到了現代,依然有讀書人不如沒讀書的人混得好,那麽,就不讀書了嗎?顯然不是,讀書的根本不是爲了讓自己混得好,而是讓自己充實,能夠自食其力,能夠不受欺騙,能夠有家國情懷!自古以來,諸多名人志士都寫下了“勸學”的名句,不過其中以宋代的一位皇帝說的最帶勁兒。在北宋時期,宋真宗曾說“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馬多如簇,書中自有顔如玉”。這四句詩歌可謂是讓人熱血沸騰,十分勵志。

不得不說,宋真宗趙恒對人性可是拿捏的十分到位,他的這四句勸學,可以說是曆代最成功的《勸學》,至今仍有人津津樂道。當然,讀書不僅僅只是爲了生存爲了生活,更是爲了家國情懷,孔夫子爲文人設計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夢想,就是一種家國情懷,不能修身齊家,不能精忠報國,讀書雖然不至于全無意義,但也終究只是小道,唯有“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才是大義。金庸武俠給世人留下的一句名言是“俠之大者,爲國爲民”,讀書也是一樣,“學之大者,爲國爲民”!

【版權聲明:圖文皆系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 2024-04-23 15:24

    書???讀錯了??? 是你一生一世 生生世世的 夢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