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二孩計劃?澳洲帶薪育兒假延長,影響這些華人家庭

土澳的生活 2024-05-02 21:35:54

從今年7月起,澳大利亞的家庭每年可多休兩周帶薪育兒假,直到2026年達到26周。這些變化對華人家庭意味著什麽?

華人媽媽考慮二孩計劃

32歲的社區衛生注冊護士張怡然居于墨爾本。去年8月底,她和先生迎來第一個寶寶。如今,她正在休共計34周的帶薪育兒假(Paid Parental Leave),包括由政府提供的20周和雇主提供的14周。

對她來說,帶薪育兒假無論在時間還是經濟上,都給予很大支持,但同時喜、慰、憂兼有。

與此同時,張怡然期待新政實施。隨著澳大利亞今年3月通過新法,新晉家長將可獲更靈活、更慷慨的帶薪育兒假。從2024年7月起,逐年增加兩周,從2026年7月起將達到26周。

張怡然說:“第一次當媽媽,我需要時間來適應各種變化,能夠去負責任地照顧新生兒,從分娩中康複,從睡眠不斷被打斷中恢複。”

她認爲自己很幸運,寶寶比較好帶。“想想那些在懷孕和分娩過程中出現並發症的媽媽和寶寶,多出的幾周時間肯定會有助于我們過渡。”

“此外,隨著生活成本和通脹率的火箭式上升。有額外的時間和支持,我們的經濟壓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緩解。這意味著新父母可以從家庭貸款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與寶寶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

談到未來計劃,張怡然表示,很可能會生二胎,尤其是考慮到帶薪育兒假周數增加。

她提到,相較一孩家庭,二孩家庭在撫育上將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和金錢。

“那麽延長6周産假就能解決一部分擔憂,對于家裏的一孩也有個緩沖,讓他更好接受家裏新成員。”

同樣居于墨爾本、從事會計職業的李怡佳目前也在休36周的帶薪育兒假,包括政府提供的18周帶薪育兒假和她所在公司提供的18周帶薪育兒假。

她今年29歲,今年1月接受剖腹産手術誕下女兒。“9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很好地幫助我,有足夠時間照顧寶寶,陪伴她成長,慢慢適應做母親的生活。”

對于育兒假逐年增加2周,李怡佳表示歡迎,同時也提到,這可能會鼓勵自己生二胎。“相信對未來的准媽媽們有很大幫助,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寶寶。”

她們面臨哪些挑戰?

對于這兩位母親來說,喜迎家庭新成員、懷抱希望和欣慰的同時,她們也要考慮家庭經濟、伴侶壓力、照顧責任和身體恢複等方面。

張怡然提到,目前可休大約8個月的帶薪育兒假,但按照其計劃,她希望能休12個月,計劃在兒子9 個月大時送去托兒機構。但如果孩子不適應,她希望向雇主申請,將假期再延長一到兩個月。

這意味著她至少約4個月沒有收入。她說,這將會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産生一定影響。

“因爲房貸占我們收入的很大比例,所以沒有收入再加上要還房貸,壓力就轉嫁到還要工作的對方身上了。”張怡然說。

所幸他們雙方父母願意提供一些經濟支持,幫助緩解壓力。

張怡然還提到,之所以打算讓孩子9個月大時入托,部分原因是家人在海外,沒法幫忙照顧。這也是一些第一代移民家庭面臨的情況,由自己和伴侶兩人撫育孩子。

而李怡佳則提到在寶寶照顧和自己身體恢複方面所需的支持。

她說:“對于我個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家裏人來幫忙帶寶寶,不然我覺得肯定不行。”

“因爲我是剖腹産,生完寶寶後很長一段時間裏需要恢複身體和傷口。家裏人不僅照顧寶寶,還需要照顧我的飲食起居,我自己也需要足夠時間去恢複休息。”

艱難選擇:一些移民女性“等不起”

帶薪育兒假對于衆多家庭來說是一大利好舉措。政府實施帶薪育兒假計劃,便是希望爲符合條件的父母在停工休假照顧孩子時給予經濟支持,並推廣男女平等以及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的平衡。

該計劃爲在職父母提供兩種福利金:帶薪育兒假津貼(Parental Leave Pay)以及父親和伴侶津貼(Dad and Partner Pay)。

但並非所有移民女性都能享受到帶薪育兒假。

如果申領帶薪育兒假津貼,申請者須符合以下條件:新生兒或新領養兒童的主要照顧者,符合收入評估要求、工作評估要求及居住規定要求。

我們了解到,有的移民女性“等不起”,她們不符合相關申領條件。

澳大利亞民政部(Services Australia)官網信息顯示,新抵達居民可能需等待2年才能獲得帶薪育兒假津貼,但也有例外情況。而這2年必須是在申請者子女出生或收養之前的等待時間。

一位35歲左右的移民女性表示,她仍需等待兩年才能獲得永居權,而獲永居權後,仍需額外等待兩年才能享受福利。考慮到年齡因素,她只能在無法享受福利的情況下考慮生育。

要獲得帶薪育兒假津貼,申請人還需通過工作評估。這意味著申請人須在孩子出生或被領養之前13個月中的10個月內,至少工作了330小時。

“我覺得(工作時間)這方面還是太過死板,很多媽媽會因此時間條件不滿足而無法申請到福利。”李怡佳說。

“希望政府對這方面的要求可以再人性化一點,讓更多媽媽可以享受到這個福利。”

26周帶薪育兒假足夠嗎?

澳大利亞于2011年開始實施帶薪育兒假計劃,10多年來幾經改革。今年3月,政府宣布,育兒假津貼的福利將額外獲得12%的退休公積金款項,將從2025年7月起實施。

這些都是“可喜進步”,但有的專家認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經合組織家庭數據庫數據,在帶薪育兒假周數方面,澳大利亞仍落後于大部分經合組織成員,它們平均帶薪假期爲61周——母親的爲53周,父親的爲8周。

澳大利亞研究所(Australia Institute)高級經濟師伊莉莎 · 利特爾頓(Eliza Littleton)此前接受SBS新聞采訪時表示, 26周帶薪育兒假的實施對父母來說是好消息,但澳大利亞要達到國際標准“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父母獲得的休假福利很少的話,這尤其會給女性帶來壓力,迫使她們在孩子出生後的最初幾年退出勞動力市場或從事兼職工作。”

有近8年工作經驗的墨爾本華人注冊助産士克萊爾(Claire Wang)對SBS中文表示,帶薪育兒假是政府給予家庭的支持,其好處是改善媽媽産後的狀況。

“如果時間更充沛,産假條件更充沛,相對媽媽會更從容,生孩子的過程可能相對體驗更好一些。”

她認爲,關于帶薪育兒假的新政或對澳大利亞生育率有幫助。

根據統計局新數據,目前澳大利亞生育率爲1.63,每名女性平均生育1.63個孩子,這低于全球2.27的平均水平。

克萊爾說:“體驗好一些,你對生二胎的想法就沒有那麽抵觸,這個政策是對的方向。”

但克萊爾表示,從專業從業者角度來看,她建議新晉媽媽至少休一年的育兒假,這樣可以避免被迫斷奶、分離焦慮等問題。

“如果能延長到一年,媽媽看到孩子慢慢在脫離依賴和獨立,開始想要有社交的欲望時,再回去上班比較好……因爲小孩在1歲前依賴性比較強,媽媽脫手會比較難,心裏上也會有一些負擔。”墨爾本華人注冊助産士克萊爾說。

她指出,過早將孩子送去托兒機構最直觀的結果是孩子會一直生病,並沒有解決最根本的問題。

“(孩子)生病過程中媽媽會非常煎熬。在孩子和工作之間周轉,媽媽會很疲憊……如果産假長一些,相對來說媽媽就沒有那麽窘迫。”

克萊爾說,一年後相當一部分媽媽會准備好並想回去上班,“她們懷念工作中的自己”。

李怡佳目前准備只休36周,計劃今年7月底,寶寶差不多6個月大時,就重返職場,考慮轉從兼職或合同工做起,希望能平衡照顧寶寶和工作。

克萊爾表示:“女性在平衡家庭和事業時,確實有很多需要取舍。”

爸爸應獲更多育兒假 積極參與家庭事務

張怡然和李怡佳的先生都選擇休4周育兒假。張怡然的先生是一名合同工藥劑師,因此請了4周無薪假;李怡佳的先生則休政府的2周帶薪假期和2周的年假,據悉其雇主沒有提供額外育兒假。

克萊爾認爲,在談論延長帶薪育兒假時,一定要將父親育兒假增加納入考量。

“爸爸有很多義務去撫養孩子。或許像北歐一樣,這樣可以解決工作上男女平等的問題。”

“如果說父母雙方兩個人可以各休半年,那也是很不錯的搭配。”

0 阅读:4

土澳的生活

簡介:講一講在海外的人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