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鹽城考古成績首次披露!來一睹出土文物風采

揚眼 2024-05-18 17:51:11

近日,2023年度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進展彙報會在南京舉行。“鹽城鹽業考古”獲得專家組的一致認可,榮獲“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2023年度較爲重要的發現”。

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鹽城市首次向媒體披露近兩年來在取得的鹽業考古成就。

2022年初至今,基于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鹽城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學、中國海鹽博物館(鹽城市博物館)等單位整合多方力量,成立江蘇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合力探源鹽城地域文明。

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分階段分區域對鹽城市範圍內古代各時期鹽業遺址開展系統考古調查,陸續完成了串場河鹽官官署遺址重點調查、伍佑鹽場遺址周邊系統調查、大豐和東台境內串場河沿線鹽業調查。發現了以鹽官官署、制鹽作坊、鹽工定居聚落爲代表的古代鹽業遺址70余處。初步揭示了兩淮古鹽場唐代以後曆史時期的面貌,爲了解本地區鹽業發展曆程提供了重要材料。

2023年2月至10月,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對大豐後北團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清理灰坑49座、竈9座、溝9條、柱洞27個、房址1座,遺址年代從南宋延續至明清時期,以明清時期居多。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隊員楊廣帥介紹,“TG1和TG2均發現有含草木灰較多的地層或灰坑,TG2發現了與制鹽相關的3座鹽竈和1組淋鹵坑,還發現了幾條可能與引蓄海水有關的溝,這與元代典籍《熬波圖》記載的海鹽生産工藝流程相印證”。

後北團遺址出土了瓷器、陶器、琉璃器、銅器和骨器等小件器物共200多件,其中瓷器數量最多。出土的瓷碗等生活用具,大多制作粗糙,基本是百姓的日常所用之物,與當時的普通鹽民生活質量相符。“後北團遺址所在區域主要爲鹽民的生活區,應當屬于《淮南中十場志》記載中的北團。”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隊員楊廣帥說。

一路南下

東台缪杭遺址再現千年制鹽工序

沿著大豐後北團遺址向南,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更多的疑問被解開。據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陳剛介紹,作爲有久遠産鹽曆史的城市,東台與鹽業相關的遺迹也很豐富,他們先後在五星村、如意村等地發現了多處與古代制鹽有關的遺迹,目前考古發掘收獲最大的是缪杭遺址。

缪杭遺址位于泰東河之東、梁垛河西岸,在梁垛鎮董賢村九組,舊屬缪杭村。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鹽業考古聯合工作隊對缪杭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一處晚唐五代時期的古代制鹽聚落。經過一年多的發掘工作,共清理灰坑17個、灰溝9條、水井1眼、墓葬1座。最爲引人關注的是,關于唐宋時期鹽業生産的引蓄水、曬灰制鹵淋鹵等環節均有相關遺迹發現。唐代鹵水池是首次發現,這些鹵水池均位于河道邊上,方向和長寬深度、開口層位統一,附近無鹽竈無過濾池,符合唐代從中央到地方鹽業生産組織體系嚴密這一特點。

缪杭遺址在一定程度上還體現了海岸線的變遷。根據出土瓷器判斷,發掘區遺存從晚唐延伸到明清時期。陳剛解釋:“這就很好地說明了明清時期海岸線東移,這裏已不再適合鹽業生産,所以缪杭也就從制鹽聚落變爲農業生産普通村落。”

根據最新調查成果,在以伍佑古鎮爲圓心、半徑3公裏範圍內發現遺址31處,其從唐代延續到清代。通過初步分析可知,伍佑場鹽業興盛于南宋時期,元明清時期規模持續發展,多數遺址年代具有連續性。伍佑場運鹽河主要有串場河、蚌蜒河、鬥龍港等,本次發現的絕大多數鹽業遺址分布在距離河岸1公裏範圍之內。據南京大學考古文物系曹洋老師介紹,目前發現的制鹽作坊可能存在功能分區,在伍佑周邊發現的制鹽作坊大部分只有制鹵區,而煮鹽區可能在遠離制鹵區的鹽場官署附近,並建有圍牆,有兵丁把守,以防盜煮私鹽。

意義重大

繼續探源江蘇鹽業文明

兩年多來,鹽業考古工作首次較系統地掌握了鹽城地區鹽業遺址的分布和保存情況,爲探索鹽城鹽業生産起源提供了基礎的資料支持,也爲今後開展重點遺址的主動性發掘、制定鹽業遺址保護規劃提供了參考。至遲晚唐五代時期,鹽城地區官營鹽業興起,在鹽業生産帶動下形成了多個區域經濟和行政中心。與文獻記載進行對比,可以發現鹽城地區的官營鹽業體制是全國性官營鹽業政策的重要體現,實證了漢代之後鹽城鹽業在兩淮乃至全國官營鹽業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鹽業考古調查的重大意義還在于填補了全國範圍內江蘇地區鹽業考古空白,並首次揭示了我國古代最大海鹽生産地兩淮鹽場的大致面貌,突出了以鹽城爲代表的兩淮鹽業考古在我國鹽業考古及鹽業史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及無限潛力。

通訊員 劉薛豔 史爲征 宋曉華

校對 王菲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