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筆下最悲涼的一首詩,人生爲何如此艱難?

槐序姑娘本人 2024-03-26 22:42:21

每天讀一首好詩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臥只多少行立。

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

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顔色同。

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杜甫《百憂集行》

公元761年,杜甫辭掉華州司功參軍之職,攜妻兒來到了成都,此時的他,已經入知命之年。

雖然在高適、嚴武的幫助下,杜甫蓋了“浣花草堂”,但生活依舊艱難,甚至食難果腹,經常忍饑挨餓。

而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所作,反映了杜甫當時的生活狀態。

詩文大意可解爲:

想起自己年少之時,無憂無慮,十四五歲的年紀精力充沛,就像初生的牛犢一樣,渾身都是力氣。

尤其到了梨棗成熟之時,一天能爬到樹上千百回,仍然不覺得疲倦。

可是一晃,人就到了知命之年,現在體弱多病,年老力衰,更多的時候都是躺臥著,懶得起來走動。

想我這一生不肯向命運低頭,更不屑攀權富貴去笑臉相迎,如今回首過往,忍不住悲從中來,滿懷的傷感。爲何上天要如此待我?

一進院門,面對的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就連充饑的食物都欠缺,年邁的妻子看著我,同樣是滿臉愁容,彼此相對無言,不知怎樣安慰。

家中的孩子們早已饑腸辘辘,對著東邊的廚房門嚷嚷著要吃飯,他們本是知禮數的孩子,平日裏見我都會行父子禮,可如今餓得不行,連這些規矩也不管不顧了。看到這些,心裏就更加悲涼。

杜甫出身豪門,“京兆韋杜,去天尺五”,僅在唐代就出了十幾個宰相。他的祖父杜審言,更是武周時期的紅人,父親也是朝廷命官,因此青少年時期的杜甫,一度過著“裘馬輕狂”的日子。

然而世事如白雲蒼狗,人生變幻無常,隨著杜甫父親杜閑的病逝,杜甫的生活一下就變得艱難起來。

當時他在長安求仕,因奸臣李林甫讒言,致使科舉不取,困居京師長達10年之久。

十年後杜甫獲官,回家省親時,還未進門就聽見妻子的哭聲,原來是他的小兒子被活活餓死。

更加艱難的是,就在杜甫可以拿朝廷俸祿時,“安史之亂”又爆發了,他和妻兒連安居之所都沒有,所以只能寄居在朋友家。

再後來,杜甫在長安被安祿山叛軍俘虜,聽聞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他連夜出逃,穿越兩軍對壘的鳳翔火線,終于見到了唐肅宗,得官左拾遺。

但是因爲參與營救宰相房琯,杜甫又遭遇了貶谪,剛有起色的生活再次跌入低谷。

總之杜甫的後半生只有一個字:苦。

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後,杜甫一腔熱血被澆滅,“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夢想破碎,尤其是見到官場的汙濁後,他更是心灰意冷,所以棄官來到了蜀中。

當時嚴武鎮蜀,高適任蜀州刺史,因此對杜甫多有幫助,嚴武更是表薦杜甫爲工部員外郎,成爲了嚴武的幕僚,所以杜甫有別名“杜工部”。

但是這份工作薪水很低,難以維持家用,尤其是天下不太平,文書很多,工作量繁重,以至于杜甫身體每況日下。

最重要的是,他依舊養不起家,眼看著妻子和孩子們挨餓,卻無能爲力。

高適和嚴武雖是自己的好友,可也不能總是求他們資助,尤其是戰亂不斷,高適和嚴武軍務繁忙,經常出征在外。

難以忍受生活的折磨,杜甫就想起了前半生錦衣玉食的生活,兩相對比,更覺晚景淒寒。

所以我們說,這首詩是杜甫筆下最悲涼的一首,對于一個男人而言,無法讓自己的孩子和妻子過上安穩的日子,這種愧疚感時刻折磨著他。

還有一點是,此時杜甫已經二十幾年沒有回過故鄉了,戰亂起了以後,他和家裏的兄弟姐妹已經失去了聯系,所以杜甫曾在詩中寫: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面對所有不堪和磨砺,杜甫唯有用筆下的詩來抒懷,一解心中之憂煩,想想他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時心中的酸楚,萬千愁緒不言而喻。

我們現代人豐衣足食,很難對杜甫的遭遇感同身受,但杜甫卻從未認輸,即便他人生最後一年,還在詩中寫:

兵革自久遠,興衰看帝王。

漢儀甚照耀,胡馬何猖狂。

可見,他心中有家國天下,更把國之興衰看成匹夫之責,這是一種無私的大愛。

這不由得又讓人想起那首《茅屋被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肅然起敬!

杜甫是古代詩壇少有的,能激勵每一代人的詩人。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