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節看德國軍用手表B-Uhr的前世今生

王蒙蒙 2023-08-26 11:24:30

B-Uhr的開端,被逼迫出的戰爭陰謀下的傑作

受《凡爾賽和約》苛刻條款的橫加限制,德國一戰後如被閹割般地被迫縮小武裝力量。正當法國人在做著美夢,期待將德國變爲世代農耕的農業國家的同時,德國總參謀部背著墨迹未幹的《凡爾賽和約》與蘇俄簽訂了旨在保存自身軍事實力的《拉帕落協定》,並在莫斯科近郊共同興建飛機制造廠來鍛煉和培養自己的航空制造人員。至20世紀20年代末,德國利用民用航空的幌子在境內和前蘇聯培養儲備了大批空地勤人員。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又開始擴軍備戰,大肆興建和擴建兵工廠。1933年5月1日,德國成立“帝國航空部”(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簡稱RLM),同時從陸海軍中抽調550名航空技術軍官組建德意志帝國空軍(Reich Luftwaffe,簡稱RLW),其組建重點是轟炸航空兵中隊。

在1935年前的157個兵工企業擴建項目中,其航空計時生産企業被帝國政府列爲原料資源優先供應目標。也是在戰前的這個時期,格拉蘇蒂地區加強了以Lange爲主的鍾表與彈藥引信制造企業,在黑森林地區則加強了傳統的Laco、Hanhart、Junghans等鍾表與彈藥引信制造企業的生産能力。此外在德國的最北方漢堡,由于那裏的企業産品多數涉及帝國海軍(KM)另一種優先技術兵器——潛艇,生産鍾表的Wempe也在同一時期得到了強有力的技術與資金支持。

老道刻板的德國人總是按部就班地照計劃做事情,各式各樣的有預見性的發展規劃成爲德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到了1939年的8月,德國已經擁有各型現代化飛機3750架,而此間爲駕駛這些飛機的飛行員配套的航空手表也早在1933年或更早的時候就列入研制計劃,並在1935年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按照航空部與海軍部共同的研制計劃,最早的飛行手表直徑都不小于40毫米,參加秘密研制計劃的有江詩丹頓、百達翡麗、浪琴、朗格、等多家境內外鍾表企業。研制類型也分爲7大類,其中B-Uhr被歸入精確導航觀測儀表類。

實際上關于B-Uhr標准的技術標准繁雜而冗長,按照此前海軍天文台Rapsold博士與F. Spiess博士的研究成果,軍用精確計時器至少應有如下基本特征:

1、在任何狀況下都容易分辨識別的表盤與表針,盡可能省略妨礙操作與觀測的各種修飾與附件;

2、便于使用者操作與維護;

3、表體在各種姿態的加速度變化條件下能夠快速地恢複正常運轉狀態;

4、在零下20度的條件下仍能可靠地工作;

5、在上述2和3的條件下均勻穩定的運行。

由于B-Uhr的首要裝備任務是幫助長距離飛行中的飛行員計算航時並提供其他精確的導航依據,所以對其諸如空戰中抗高過載的要求並不是很高。實際上,裝備B-Uhr的飛行部隊(運輸航空兵和轟炸航空兵),一旦在空中遭到攻擊,趕快逃命就成了當務之急,至于那個時候計時器的走時精確度到底如何,只有在擺脫了敵方的攻擊之後或者是胡亂地甩下炸彈返航途中才會被考慮在內。基于傳統空戰模式中的上述特點,短航程的殲擊航空兵配發的計時飛行表並沒有對計時的精確度提出更多的要求,以至于計時精度能做到堪用即可,並不需要非得達到天文台級別的精度。這一飛行表設計指導思想一直持續到二戰結束才得以改觀,此間德國帝國航空部超過3萬只配發給殲擊航空兵的飛行表在訂貨時無一被要求必須達到天文台級別。

早期B-Uhr,博各家所長,精心設計,精心試驗

實際上,B-Uhr包含了飛行員手腕上佩戴的B-Uhr、儀表板上特別裝備的B-Uhr、航空指揮所內帶有水平穩定裝置的B-Uhr等等,我們這裏著重談的是飛行員手腕上佩戴的B-Uhr。按照B-Uhr的最基本標准,這一時期的B-Uhr表盤爲方便夜間使用,所有的時標、指針與刻度都帶有鐳基夜光塗層,並明確地被定爲兩種格式,但是仍帶有明顯的試驗色彩:

1、早期試驗型:黑色亞光表盤時標內外環分開標識,內環時標每間隔60度標有一個夜光點並標有相應的圓周角度,外環爲5-55的5進位阿拉伯數字夜光時標,0點位置被替換爲箭頭指向圓周的兩側有夜光圓點的夜光三角標識。

2、中期裝備型:黑色亞光表盤時標內外環分開標識,內環按小時間隔標有均勻的6個或12個夜光點,外環仍爲5-55的5進位阿拉伯數字夜光時標,0點位置被替換爲箭頭指向圓周的下端帶有短豎線的夜光三角標識。

3、其他試驗類型:基于上述兩種規格,表盤改爲白色,個別型號的三角標識由阿拉伯數字0代替的表盤。

早期的B-Uhr隨德國軍隊參加了與蘇俄共同舉行的各類軍事演習,而後又參加了西班牙內戰,並在使用者的建議下于1937年做了一些改進。如表殼的規格被統一正式確定爲55毫米,表殼的材料統一采用融模鑄造工藝的合金殼體。每一枚B-Uhr都于出廠前在廠家或軍方的嚴格調教下達到了天文台級別,帝國航空部也正式爲B-Uhr頒布了航空部精密計時器服役編號:FL23883,其中開頭的FL23爲精確導航儀表類服役編號。但計時規格仍有24時制表盤和12時制表盤兩種規格。

中後期的B-Uhr,茁壯成長,如日中天

1940年納粹德國在入侵波蘭、西歐和北歐的曆次戰役中損失了大量的飛機,其結果是隨著這些戰損也同時損失了大量的飛行員和綁在飛行員胳膊上的B-Uhr。擴大了的生産計劃充分地吸取了此前朗格B-Uhr的列裝經驗,爲方便生産和維護,所有列裝部隊的B-Uhr采用統一外觀規格。其1940年以後總共5家企業(朗格、萬國、朗坤、斯托華、萬普)生産的B-Uhr技術細節都有如下的共同特點:

1.都使用了大型高精度懷表機芯,以配合55毫米的表徑要求,同時使用帝國航空部統一分配的服役編號:FL23883。

2.爲確保精度,擺輪系統都使用了寶玑遊絲,但整表並不具備防震功能。

3.由于各廠家的産品都改自早先的小三針懷表機芯,所以爲滿足軍方提出的可停秒的大型中央秒針的要求,各廠一致性地采用改進間接秒輪和增加停秒裝置。

4.各廠無一例外地采用超大型表冠,以滿足軍方對爲配合“飛行員在高空中佩戴厚重手套後仍能有效操作表冠”所提出的要求。

5.易讀性非常好的黑色12時制表盤配醒目的白色阿拉伯數字與菱形醒目夜光指針,正12點位置有單獨的三角箭頭夜光標識(個別廠家在1940年早期爲兩點式夜光標識)。

6.配有獨特的超長超厚實的環形封閉式皮表帶,表帶通過表耳釘後被鉚釘固定起來。飛行員借以將表佩戴在飛行夾克的袖子外面從而可以更方便地讀取時間,即使表扣松脫,表也不會輕易從腕部脫落。

7.德國各家表廠的B-Uhr均爲外觀尺寸統一的合金表殼,壓蓋式表殼後背。各廠家的表殼工藝隨年代不同稍有差異。瑞士萬國表的B-Uhr則采用不鏽鋼同一外觀規格的表殼。

8.同期仍有兩種夜光表盤規格:一種是類似早期內外環分開標識的表盤列裝部隊,但統一采用標准的12時制機芯,內環角度標識改爲1-12的阿拉伯數字標識。另外一種則是時標標識爲1-11的阿拉伯數字,12點位置爲箭頭指向圓周兩側帶圓點的三角標識。

在1940年至1945年戰爭結束期間,基本只有萬國, Laco(朗坤)和Stowa有生産B-UHR的表款,但表面縮減至38-44mm, 3家基本都用ETA的自動/手動機芯。其中Laco(朗坤)的比較忠于原版。爲慶祝公司成立75周年,2000年朗坤推出了直徑55毫米,厚20毫米的飛行員表的複刻限量版REPLICA,全球限量500只,這款表在當年的巴賽爾展上獲得了業內一致好評,被譽爲飛行員表複刻中的精品。腕表80%的配件完全複制當年的B-Uhr,藍寶石水晶鏡面,50米深度防水,瑞士原裝夾板日內瓦紋打磨自動機械機芯,藍鋼螺絲。特別是小齒輪和間接驅動的中央秒針的輪板制造數量更是極爲限量。該表還配有仿制B-UHR原裝的木質禮品盒,在禮品盒的金屬銘牌和不鏽鋼表背刻有限量版的序列號。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前朗坤的母公司杜若威是全球最大的機芯制造商。二戰期間,朗坤表廠被夷爲平地。二戰後1949年 在西德政府的支持下,通過馬歇爾歐洲複興計劃重建。

用途和歸宿:死神、幽靈與救世主腕上的希望

B-Uhr的産量不低,總量超過2萬只,其最初的主要列裝對象是裝備容克52運輸機的運輸航空兵部隊。後期因搭載B-Uhr的大型表芯雖浪費原料卻可以提高生産效率的原因,截至戰爭結束前,帝國航空部就定購了不下2萬只。並廣泛裝備到遠程轟炸航空兵部隊和前線轟炸航空兵的俯沖轟炸機聯隊。

二戰時期,德國空軍的電子導航系統遠不如盟國一方的好,其電子導航系統多數處于被全時幹擾狀態。此時,執行遠程轟炸與運輸任務的帶隊長機領航員與正副駕駛員在封閉式導航定位中所能依靠的就是手腕上綁定的B-Uhr。有一種說法是,英國在倫敦空戰中繳獲德國人佩戴的B-Uhr後,對其表盤盤面科學的設計風格産生興趣,隨後也制定了自己的軍表標准。這樣的說法雖然無從考證,但是在那個慘烈的年代裏,因空戰時躲避攻擊而偏航的飛機的確是要靠這麽一只計時精確可靠的導航手表來找到幸運的歸途。此外,德國在曆次夜間作戰(包括曆次夜間特種空降作戰),以及在支持沙漠之狐隆美爾作戰的行程數千公裏的北非跨海空運中,依靠的全是封閉式導航手段,其所用工具僅僅是導航員手腕上的B-Uhr和圓盤式簡易導航計算器而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依靠B-Uhr做精確導航,德國的很多軍事行動將毫無戰果,隆美爾將軍在北非也絕無支撐到當元帥的那天,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也許可以更早地以失敗收場。

不太好的歸宿是,作爲激烈戰場上的最終失敗者,B-Uhr及其主人們的命運都不是太好。由于裝備B-Uhr的飛行部隊的飛機多爲速度慢、自衛火力不強的運輸機和轟炸機,其飛行人員損失嚴重。以運輸航空兵爲例,僅1940年德軍入侵荷蘭的特種空降作戰中,德軍就損失了至少近300架從各個航校臨時抽調承擔運輸任務的容克52型運輸機。而損失掉的飛行員多數爲航校教官,其所佩戴的B-Uhr,大多是朗格公司戰前所産的B-Uhr試驗型號中的絕大部分。而後入侵挪威和在希臘克裏特島作戰中也損失慘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僅容克52型運輸機就損失了450架,以每架飛機配2只B-Uhr計算,那900只B-Uhr的命運就不會太好,飛行員即使僥幸跳傘,估計也多數被凍死或被俘,其佩戴的B-Uhr也就不知所終了。而轟炸航空兵則從外派西班牙的飛行部隊開始,直到此後諸如不列顛空戰及東線戰場的各次戰役,最後再到德國戰敗,B-Uhr同它的佩戴者一樣在不停地損失並供不應求。

B-Uhr在列裝期間,每個月都要被精心調校一次,所有的表都必須達到航海觀測表級別(略高于或等同于天文台級)。隨著二戰納粹德國的戰敗,這些僅存不多的B-Uhr也一同隨佩戴者流失民間。當年一只普通的B-Uhr訂貨價格在220-290帝國馬克之間,而今一只品相尚好的B-Uhr可以被拍賣到5000歐元,特別版本的則在7萬歐元上下,也是衆多收藏者的夢中情人。

0 阅读:17

王蒙蒙

簡介:定期爲表友們講解腕表知識,歡迎大家給我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