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批了!這個超大城市,正在瘋狂建大學

城市財經 2024-05-20 13:02:14
作者:余飛01 | 深圳理工大學獲批了

深圳,創造過讓世界仰望的經濟發展速度,如今又再打造其建設大學的速度。

繼3月份獲教育部批准公辦深圳城市職業學院後,近日教育部又批複了深圳一所高校,深圳理工大學。

5月15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擬同意設置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一次性設立、轉設了24所大學。

其中深圳理工大學赫然在列。

來源:教育部

深圳理工大學主校區位于深圳光明科學城。

根據其官網介紹,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雙方依托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現有基礎,在深合作共建的一所獨立設置的全日制高校,發揮科教優勢,努力建成理工爲基、科學引領、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

可以說,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起點就超高。

隸屬于中科院。隨著深圳理工大學加入,中科院旗下的大學擴展至3所,另外兩所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于合肥)、中國科學院大學(位于北京)。

合肥、北京均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前頭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頭銜的城市與區域共5個,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粵港澳大灣區、西安。

在深圳理工大學之前,只有北京、合肥擁有中科院系大學,如今中科院將第三所直屬高校放在了深圳,既是對深圳科創實力的認可,也是對深圳科創實力的進一步賦能。

02 | 十年增加8所高校

在深圳理工大學獲批後,5月16日,深圳市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六場“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會上,深圳市公開了幾組數據:

十年新建高校8所,高校數量達到17所,8所高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6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44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

近三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54.4萬個,超“十二五”“十三五”總和;

全市各類人才超679萬人、高層次人才2.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 20萬人,越來越多人才彙聚深圳這座“讓人圓夢的城市”;

全社會研發投入1880.49億元、占GDP比重達5.81%;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0年居全國城市首位……

十年新增8所高校,放眼全球,可能又是一個孤例。除了瘋狂建大學之外,深圳的基礎教育學校,也在大規模建設。

作爲中國一線最年輕的城市,經濟、科技、金融、産業都是深圳的強項,而需要時間沉澱的醫療、教育和文化,則是深圳需要見賢思齊的目標。

畢竟年輕,從1979年立市至今深圳不過45年,從1980年8月26日設立深圳經濟特區至今不過44年。

四十多年間,深圳的GDP翻了17656倍,2023年深圳GDP爲34606.4億元。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計局

人口從開始的31.41萬,一路增長,沖破百萬,沖破千萬,只在2022年在特殊情況下曆史性地減少了一次。

2023年,在12.83萬增量下,深圳常住人口再創曆史新高,達到了1779.01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統計局

經濟、産業、科創、財政起來之後,深圳需要解決的是教育與醫療這些短板,要擺脫文化沙漠的頭銜。

這個世界告訴我們,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沒有錢解決不了的,還有一部分是需要更多的錢。

財大氣粗的深圳,過去十年向教育端瘋狂砸錢。

2022年深圳教育支出965.3億元,在各項支出中占比最大,占財政支出比重21.1%。

一年教育支出965.3億元,這個數字是很多省會城市一兩年的財政收入總和。

這一教育支出,在全國排名全國第三,僅次于上海、北京。上海去年的支出是1260.8億元,北京是1170.2億元,是全國僅有的兩個教育支出超千億的城市。

同時深圳的教育支出,是廣州的1.55倍。

當然,教育支出和學生規模有關。看人均才能更好地比較各城市的教育投入規模。

從目前各城市的總在校生來看,深圳的規模爲266.2萬人,包括學前教育(幼兒園)、義務教育(小學、初中)、高中教育(中職、高中)、高等教育(研究生、本專科),以及針對少數視障、聽障人群的特殊教育。

這一規模中,人口第一大市重慶最多,高達638.3萬人。其次是廣州、鄭州,都在400萬以上。之後是成都、石家莊、北京、上海、武漢、西安。深圳在校生人數規模全國第10。

以此可以計算出,深圳的在校生人均教育支出爲3.57萬元/人,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上海,高于北京,是廣州的2.64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2023年,深圳教育支持1001.5億元,較2022年又增加了5.3%,且是全國僅有的教育支出超千億的三個城市之一。

按照計劃,今年深圳的教育支出將達到1033.7億元。

正是基于大手筆的財政加持,過去十年深圳一所所高校拔地而起。

回想過往,深圳真正的第一所大學,是1983年教育部批複的深圳大學,是由北大與清華援建。

根據深圳大學官網介紹,當時,中央、教育部和地方高度重視深圳大學建設,組織北大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清華援建電子、建築類學科,人大援建經濟、法律類學科,一大批知名學者雲集深圳大學。

1993年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創辦,1998年深圳第一所民辦高校創辦,廣東新安職業技術學院。到2010年,深圳另一所本科學校南方科技大學創辦。

到如今,深圳已經坐擁17所高校。

當然,這一數量,相比于頭部城市,仍不值一提。

而從本科院校來看,在深圳理工大學批複之前,深圳只有5所。而北京有67所本科院校,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7所。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教育部

當然,深圳建設大學的腳步,仍在加速中。

除了已經批複的深圳理工大學外,深圳還有深圳海洋大學、深圳師範大學、香港大學(深圳)、深圳音樂學院等也將陸續建成,或列入建設規劃。

03 | 深圳即將解決基礎教育學位難題

除了高校外,基礎教育學校建設,深圳更猛。

作爲一個移民城市,深圳過去四十多年的發展速度太快了,人口膨脹速度太快了,快到基礎設施建設無法跟上人口膨脹之下的需求遞增速度。

由此帶來了巨大的基礎教育學位缺口。

爲此,深圳一直都在努力補齊短板。

深圳教育局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23年,深圳學校(含幼兒園)數量增加了近1000所。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教育局

2021年,深圳市發布了《關于加快學位建設推進基礎教育優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

到2025年,深圳全市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74萬個,新增幼兒園學位14.5萬個,加上此前規劃新建公辦高中階段學位9.7萬個,到2025年,深圳共將新建基礎教育學位近百萬個。

真金白銀的財政資金砸向教育事業之下,深圳的成績斐然。

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的基礎教育學位增加了13.1萬個,2022年增加了20.6萬個,2023年增加了20多萬個。

深圳發布披露,過去三年深圳基礎教育學位合計增加了54.4萬個,超過了“十二五”“十三五”總和。

按照這種速度,深圳必將提前完成2025年的基礎教育學位和幼兒園學位增加目標。

此外,按照深圳市發布的《深圳市基礎教育布局專項規劃(2022-2035年)》所規劃:

到2025年,建成一批高品質、集約共享的基礎教育學校,可提供270萬座基礎教育學位;到2035年,規劃預控基礎教育學位364萬座,建成學位不少于300萬座。

270萬座學位這一規模,完全能夠實現幼兒園與基礎教育學位的全覆蓋。

根據深圳教育局數據顯示,2023年深圳中小學、中職(含技校)、幼兒園在校(園)人數合計254.32萬人。

更爲關鍵的是,深圳的幼兒園招生人數和在園人數于2021年見頂,已經連續兩年下降。

2021年幼兒園招生人數19.28萬人,2022年降至17.57萬人,2023年數據未披露。

2021年幼兒園在園人數59.76萬人,2022年降至57.17萬人,2023年降至55.51萬人。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市教育局04 | 深圳瘋狂建學校背後

深圳瘋狂建設高校與基礎教育學校背後,補短板,滿足深圳的教育需求,當然是目的之一。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則是賦能科創。

科創、工業是深圳這座城市的底色。

在不久前本號分析深圳一季度進出口值破萬億的文章中,我說過,深圳的出口能夠連續31年位居全國第一,離不開其高新技術含金量的工業,而高新技術含金量的工業,離不開其強大的科創賦能。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盡管過去幾十年都在虹吸其他高教畢業生來深,深圳並沒有因爲缺少大學導致缺少人才而煩惱。

但是,作爲科創之都,如果本身的科教實力不夠雄厚,說不過去,而且也是對自身科創實力的一種閑置。

深圳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科創實力賦能自身的學校,培育出符合深圳需求的人才,從而反哺自己的科創,形成一個閉環。

在這個閉環裏,既滿足了教育需求,也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創實力,從而推動其工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增長,這才是深圳瘋狂建設學校的目的之一。

1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