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起源于佛祖?

江舸 2024-02-19 01:21:59

雖然春節已經過去,但是人們慶祝新年的熱情依然高漲,即將到來的元宵佳節也會重新爲中華大地帶來新一輪的節日氣息。

相較于春節,元宵節的娛樂性質更強,當天的傳統娛樂活動更多,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而在這些習俗背後,也隱藏著古人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對于元宵節的出現時間,在目前的學術界尚無定論,但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元宵節已經成爲最重要的民俗節日之一了。

目前比較流行的元宵節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和漢文帝登基的傳說有關,當年漢惠帝去世之後,呂後把持大權,這令漢室宗親備受打壓。

直到呂後去世之後,漢朝大臣們才終于找到機會推翻諸呂,重新奪回大權,並擁立漢文帝劉恒登基。

據說漢文帝推翻諸呂的時間,就在正月十五前夜,當時漢文帝在消滅諸呂後爲了表示慶祝在當天晚上到大街上觀燈狂歡,與民同樂。

此後爲了紀念這天,漢文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解除宵禁,允許百姓們上街觀燈,這便是元宵節的由來了。

但根據《史記》記載,消滅諸呂的行動應該是在農曆九月十一日完成的,並非正月, 因此這種說法顯然是牽強附會的,並不是真實的情況。

第二種說法則和佛教文化的傳播有關,傳說在漢明帝在位期間,他曾經夢到了西方的使者,並隨後派人去往西方尋求佛法,並在東漢國內建立佛寺豢養僧人。

而正月十五正是如來向衆人展示神通,降服妖魔的日子,因此漢明帝爲了紀念佛祖,便將正月十五設定爲節日。

由于在佛教文化中,燈火有著獨特的意義,在《無量壽經》中有“無量火焰,照耀無極”的說法。

佛教文化還認爲燈火是給人忏悔,帶來福田的法器,爲此漢明帝便要求人們在正月十五點燈慶祝,這似乎也能和元宵節的習俗相合。

但這種說法實際上也經不起推敲,因爲漢明帝雖然對佛教文化感興趣,但他並不是梁武帝蕭衍那樣的佛教徒。

他甚至還要求中國百姓不得出家爲僧,那自然更不可能推廣和建立這樣一個佛教節日了。

還有一些佛教經典中提出漢代曾經有僧人和道士在元宵節鬥法,佛教子弟在獲勝後才確立了元宵節的地位。

但要知道在漢代中期,連道教都還沒有建立,更不要說專職修道的道士了。

因此元宵節發源于佛教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那麽元宵節的起源究竟起于何處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漢代的太一神崇拜,作爲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祇,祭祀太一神的活動在漢代十分興盛。

和其他神不同,祭祀太一神的時間一般是從前一天的黃昏到第二天的早晨,並且人們會在夜晚觀看花燈,這和元宵節十分相似。

但人們之所以此前沒有把元宵節和太一神祭祀聯系到一起,主要是因爲漢代祭祀太一神的時間是正月初八,並不是正月十五。

但隨著民俗學調查的不斷深入,一些習俗逐漸揭示了兩者之間的關系。

比如在江蘇南京周邊地區采風時,曆史學者們發現當地有正月初八慶祝燈節的習俗,如果當年有女兒出嫁,人們還要爲他們送上麒麟送子燈。

清代的筆記文學《帝京歲時紀勝》中,也記載了人們在正月初八燃燈祭祀的做法,這些應該都是從太一神祭祀發展而來的。

從隋唐時期開始,元宵節便逐漸發展成爲最重要的民俗性節日,節日的娛樂性質已經取代了其宗教性質,因此時間可能發生變動。

在古代照明條件十分有限,明月是人們在夜晚的重要光源,所以將太一神祭祀從初八換到月光更足的正月十五,也就十分合理了。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漢代在祭祀太一神的時候,還有讓童男童女合唱的習俗,這和之後元宵節上青年男女縱歌狂歡的習俗也是一脈相承,這都體現出了元宵節和太一神祭祀之間的關聯。

此外太一神在古代被認爲是萬物的起源,《呂氏春秋》中還有“萬物所出,造于太一”的記載。

而元宵節的部分習俗也和生育息息相關,這也能夠進一步揭示兩者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人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在行爲上一般較爲內斂,尤其在男女之事上更是羞于啓齒,在行爲上也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約束。

但在古代的元宵節當天,男女之間的身份界限就會被打破。

當天晚上遊人們會男扮女裝,或者戴上面具,一起觀看表演或者欣賞花燈,一些浪蕩子也將元宵節當成了尋找約會對象的獵場。

因此當時的元宵節成爲了青年男女最喜愛的節日,但在一些大臣看來,這樣的節日習俗真的“有悖人倫”。

比如隋文帝在位時,大臣柳彧就曾經上疏要求隋文帝下令禁止元宵節的狂歡活動,但隋文帝並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隋文帝之所以會如此堅定的否決柳彧的提議,主要是因爲祭祀太一神本就和生育文化息息相關,比如元宵節中最爲重要的裝飾物——花燈,就和求子密不可分。

從很早的時候開始,沒有子嗣的夫妻就會在元宵節當天去偷盜多子人家的花燈,之後將燈帶回家中,並希望以此爲自己帶來生孩子的兆頭。

唐代年輕男子們還會在街頭舞起龍燈,在他們經過門口時,求子之人就會用蠟燭或者燈盞接龍燈之火,之後將其放在床下,認爲這會給他們帶貴子。

元宵節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習俗,是因爲古人認爲燈火有“宣子”的功能,這也是爲什麽祭祀東皇太一的時候,需要徹夜點燃燈火,其實也是古人祈求多子的一種直接體現。

此外燈火還被視爲生命力的象征,比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向上天祈求延續壽命的途徑,就是點燃七星燈。

在一些西方文明中,也有在新婚夜點燃燈火祈求生子的傳統,這也說明了各地文化的共通之處。

能夠證明元宵節和生育文化關系的習俗,除了花燈之外,還有一個便是“走橋”。

所謂走橋,即在元宵節當晚,婦女手持燈火從橋上走過,部分地區甚至還要走上幾個來回,人們一般認爲這種走橋習俗和祛除疾病有關,但其實這也是古人祈求多子的重要儀式。

根據《如臯縣志》記載,當地婦女有著在元宵節當天檢視橋磚的習俗,她們認爲這可以幫助她們在新年內生子。

而福建莆田等地的婦女則會在走橋後摸釘子,古代釘子一般寓意爲“丁”,即取人丁興旺之意,這也說明了走橋習俗和生育文化的關系。

而在原北京良鄉縣地區,走橋後的女子還要食瓜種,以取子孫“綿綿瓜瓞”的好彩頭,這說明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走橋都和生育緊密相關。

其實我國古代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也是從走橋文化衍生出來的,其最早並沒有和七夕節綁定在一起,而是從春日的走橋乞子活動中,發展出來的。

此外橋在中國古代文化故事中,還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古人會把男女約會的地點叫做藍橋,這都說明了橋和男女情愛之間的關系。

橋這一意象在古代還有著連接的象征,比如連接陰陽世界的關鍵就在于奈何橋,因此橋也被視作混沌的界限,或者是兩種狀態的連接。

這和古代元宵節的節日文化也十分契合,因爲在當天人們會抛棄原有的身份和生活方式,盡情享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真實世界與自由世界的短暫連接呢?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元宵節習俗中,有很大一部分和生育文化相關,而太一神崇拜的本質就是一種生殖崇拜。

這進一步驗證了現在曆史學者秉持的元宵節發源于太一神祭祀的觀點,這類觀點目前也贏得了更多人的認可。

在文化氛圍較爲壓抑和克制的中國古代,人們的行動受到了道德、社會規範的嚴格限制,這讓解除宵禁的元宵節,成爲了難得的娛樂狂歡。

古人們在這一天紛紛解開了束縛,盡情投身于各式各樣的活動之中,這也讓元宵節成爲了中國最受人喜愛的民俗節日之一。

與此同時,元宵節還繼承了秦漢時期太一神祭祀活動的部分特點,青年男女之間的互動成爲了古代元宵節文化的主流。

這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無疑是極其另類的,正因如此元宵節也染上了浪漫的色彩,並爲我們留下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等傳世佳作。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元宵節其實比七夕更像是中國的“情人節”。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唐代元宵節風俗及元宵詩論》,顧國華著作,2003年4月發表。

2 阅读:2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