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圓桌】聚焦新汙染物強化治理

經濟日報 2024-05-17 07:30:13

新汙染物治理關系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衆身體健康。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推進環境汙染防治”“開展新汙染物治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汙染物治理行動方案》,全面部署新汙染物治理工作。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要求,我國將持續推進新汙染物治理行動,到2035年新汙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新汙染物帶來哪些環境與健康風險?爲什麽迫切需要進行治理?

黃寶榮(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新汙染物是指排放到環境中的具有生物毒性、環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對生態環境或人體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管理或現有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目前,全球關注的新汙染物超過20大類,每一類又包含數十種或上百種化學物質。

新汙染物具有生物毒性,危害嚴重性不可忽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內分泌幹擾物、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抗生素、微塑料等典型新汙染物帶來的環境與健康風險逐步被科學認知。內分泌幹擾物汙染導致相關疾病高發且帶來高額醫療成本。全氟化合物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不僅會帶來巨大環境風險,且易對人類神經系統等造成損害。全球每年有大量抗生素用于畜牧業和水産養殖業,動物攝入後並不會完全吸收,部分被排泄出來成爲土壤、地表水中抗生素的重要來源,引起嚴重汙染和耐藥性問題。微塑料降解十分緩慢,且易吸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微塑料汙染已成爲重大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新汙染物涉及面廣,與生産生活密切相關,易增大環境和健康風險。新汙染物向環境排放的時間長、範圍廣、面積大,且難以監控,待發現其負面影響時,已通過各種途徑進入環境介質。而且,不易自然降解,能在環境中持久存在,一般汙染治理技術難以對其有效進行治理。全氟化合物被應用于化工、紡織、塗料、紙質食品包裝材料等領域,很難被自然降解,在環境中可以長期穩定存在。新汙染物具有生物累積性,可蓄積在環境中和生物體內,即便是低劑量排放也會因爲累積而危害環境和人體健康。部分新汙染物能隨空氣、水流長距離遷移擴散,甚至到達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在北極高緯度海區已發現全氟烷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質。隨著對化學物質環境與健康風險認識的逐步深入,以及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可被識別出的新汙染物越來越多。在全球範圍內,新汙染物治理受到廣泛關注。

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産和使用是新汙染物的主要來源。作爲化學品生産和使用大國,我國潛在的新汙染物環境與健康風險隱患較大,新汙染物治理日益緊迫。文獻資料顯示,我國部分地區大氣、水、土壤中相繼監測出較高含量的內分泌幹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新汙染物;各大水系不同程度受到內分泌幹擾物的汙染;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區全氟化合物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汙染程度不容忽視。我國抗生素的年使用量較大,抗生素汙染使得環境與健康風險增大。微塑料不僅分布于海洋中,在一些湖泊和水庫中也存在微塑料汙染。而且,不斷增加的塑料垃圾在降解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微塑料,進入環境後會加重汙染的風險。

“十三五”期間,針對制約美麗中國建設的環境汙染問題,我國穩步推進汙染防治相關工作,並取得重大進展,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細顆粒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指標衡量的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十四五”時期,我國繼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汙染物治理,加強決策部署,從提出開展新汙染物治理,到全面推進治理工作,對新汙染物的治理力度不斷加大。今後需進一步提升環境汙染治理能力,建立健全新汙染物治理體系,助力2035年新汙染物治理目標順利實現。

推動形成治理長效機制

我國持續強化新汙染物環境風險管控,各相關領域有哪些實踐、探索?

韋洪蓮(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副主任):新汙染物是一類化學物質的統稱,即使以低劑量進入環境,也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造成較大風險和隱患,是當前制約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深入改善的新問題。目前,我國在産在用的化學物質有數萬種,且尚未對其中能明確危害屬性的化學物質系統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在其生産、加工、消費和廢棄的環節都有可能進入環境。

爲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安全與人民群衆身體健康,我國出台政策措施不斷推進新汙染物治理,包括對化學物質生産使用的源頭禁限、過程減排、末端治理,明確到2035年新汙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各部門、各地區認真貫徹落實,不斷探索創新。

在治理體系方面,生態環境部門牽頭、各部門分工協作,按照國家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原則,強化新汙染物治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標准體系框架不斷構建和完善,通用性風險評估技術導則相繼出台,初步形成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技術體系。生態環境部門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建立完善現場檢查工作指南,推動形成登記後環境監管機制,並將生産、加工使用或排放重點管控新汙染物清單中所列化學物質的企業事業單位納入環境監管重點單位。各領域紮實推進新汙染物管控措施落地見效。在産業領域,截至2023年底,我國全面淘汰了短鏈氯化石蠟等8種類重點管控新汙染物的生産、加工使用和進出口,並完善相應環境管理政策措施,創新清潔生産審核和企業信息披露管理模式,推動相關落後産能淘汰、産業結構優化。在消費品生産領域,依法實施産品中新汙染物含量控制,特別是針對玩具、學生用品等建立相關産品質量及測試標准。在農業領域,對部分高風險農藥撤銷登記、禁止生産,推進養殖業獸用抗菌藥減量。通過一系列舉措,初步形成新汙染物治理與綠色制造、綠色消費水平提升相結合的協同模式。

在治理能力方面,推進摸清化學物質環境風險底數,執法監管、監督監測等能力不斷加強。爲全面了解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開展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完成122個重點行業4000余種重點化學物質生産使用等環境信息統計。各級政府加強從生産使用源頭到治理處置末端的執法能力建設,推動建立跨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山東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提前完成六溴環十二烷、十溴二苯醚等淘汰任務,爲履行相關國際公約提供保障。爲提升監測能力,生態環境部門組織進行監測技術培訓、開展監測試點和重點流域、重點點位調查監測等。此外,我國深入研究化學物質環境風險和新汙染物治理的基礎理論,逐步完善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

同時,各地聚焦突出短板或關鍵環節積極推進新汙染物治理,通過實踐探索有益的做法和模式。四川省聚焦抗生素全過程環境風險防控,從調查環境風險底數入手,探索開展控制使用、環境風險評估、汙染治理和成果轉化,促進上下遊聯動,加強長江黃河上遊抗生素環境與健康風險管控。天津市立足沿海地域特征,聚焦石化等重點行業,統籌推進區域、行業新汙染物治理,在重點入海河口、汙水處理廠等開展監測試點,探索創新園區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和有毒化學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浙江省紹興市以紡織印染等行業爲重點,開展新汙染物信息調查,建立有毒有害化學物質基本信息數據庫等。廣東省深圳市著力提升産業競爭力,推動構建新汙染物管控認證體系。

隨著美麗中國建設不斷深入,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向新汙染物治理推進。當前,需按照精准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的要求,一體推進源頭禁限、過程減排、末端治理,以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衆身體健康爲導向,加快完善和提升與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相適應的新汙染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推動形成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控長效機制。

科技提升調查監測能力

新汙染物調查監測目前進展如何?潛在新汙染物怎樣監測?

吳豐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准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爲推進新汙染物治理,黨中央、國務院出台相關政策措施,力度不斷加大。在加強科技支撐上,我國把新汙染物治理等作爲國家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重點領域。

新汙染物治理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相較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規汙染物,新汙染物來源廣泛,涉及行業衆多,産業鏈長,管控依據匮乏,治理技術研發難度大。國內外對新汙染物認識、治理理念尚存一些空白和盲區。我國是化學品生産使用大國,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生産和使用,不僅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也制約相關行業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新汙染物已成爲汙染防治的重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汙染物治理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爲新汙染物治理工作指明方向,提出“開展調查監測,評估新汙染物環境風險狀況”。

調查監測是實現新汙染物治理科學精准施策的基礎,是《行動方案》中“篩、評、控”防控思路的首要環節。在新汙染物識別與監測方面,歐美等發達國家已開展長期監測與評估,我國也在推進摸清化學物質環境風險底數。系統推動新汙染物調查監測工作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聚焦高關注度、高産(用)量、高環境檢出率、分散式用途的化學物質,開展環境與健康危害測試和風險篩查,篩選出潛在環境風險較大的汙染物,完善重點管控新汙染物清單,納入優先開展風險評估的範圍。其次,制定實施新汙染物專項環境調查監測工作方案,依托現有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不斷提高新汙染物調查與監測技術,並建立相應的標准方法、技術規範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新汙染物環境調查監測體系。再次,建立全國性立體監測與風險評估網絡,促進解決新汙染物管什麽、怎麽管、怎麽防、怎麽治等難題。

近年來,我國在化學物質環境信息調查、環境風險評估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成立新汙染物治理部際協調小組,深入落實《行動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推進機制,開展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相關行業綠色轉型。《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辦法》《化學物質環境信息統計調查制度》等出台實施,著力推進新汙染物信息調查、風險評估等。聚焦重點行業、重點化學物質的生産、使用和環境排放等情況,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在多個省份開展新汙染物環境監測試點等,對14種類新汙染物實施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管控措施。未來,需構建跨部門、多層級適用的新汙染物分布式信息管理技術框架,實現多領域數據平台聯動,整合優化現有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環境信息調查系統,集成新汙染物環境風險篩查與評估等業務應用系統。

與傳統汙染物不同,新汙染物調查監測對儀器和裝備的要求更高。重點管控新汙染物的調查監測方法主要有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杆質譜法、氣相色譜—質譜法、高效液相色譜法等。新汙染物調查監測需要更爲科學可行的技術方法,更爲精准可靠的儀器設備,需要與技術規範相銜接,與標准樣品研制相配套。我國在新汙染物調查監測等方面積極行動。2024年3月,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新汙染物生態環境監測標准體系表(征求意見稿)》,共219項標准,涵蓋生態環境監測技術規範6項,分析方法標准182項,生態環境標准樣品31項。需要注意的是,新汙染物生態環境調查監測標准數量、覆蓋面以及調查監測技術、儀器仍不足,難以全面滿足新汙染物的調查監測需求。應積極研發用于樣品采集、預處理和檢測的系列裝備,推進新汙染物監測的環境標准品和相關耗材國産化,自主研制高端精密監測設備的核心部件,打破核心監測設備受制于人的局面,帶動相關領域核心研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提升。

目前,我國對新汙染物的科學認知和有效監測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潛在新汙染物的種類數量依然未知,需要在篩查方法開發、毒性實驗測試、數據庫和平台構建等方面持續發力,提升潛在新汙染物治理和管理的能力與現代化水平。具體而言,開發靶向和非靶向篩查方法並行監測體系,實現大氣、水、土壤多環境介質中潛在新汙染物的識別篩查;結合大數據模型研發潛在新汙染物的計算毒理預測新模式,爲系統分析潛在新汙染物及其代謝産物的生物致毒機理提供新技術新手段;動態化更新潛在新汙染物基礎信息數據。

系統推進新汙染物調查監測、科學評估環境風險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凝聚國內外優勢科研力量,開展新汙染物治理和産業綠色發展的基礎性、開拓性和實用性研究,形成前瞻性、引領性、示範性和儲備性科研成果,爲貫徹落實《行動方案》、推進化學品管理和國際公約履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來源:經濟日報)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