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讓課代表在學生本上寫髒話:孩子不該成爲育人者“泄憤工具”

精讀君 2024-04-24 16:35:30

就在剛剛過去的三月裏,江西某小學教師的一番“迷之操作”引發了許多家長的抗議,也在網絡上引發了一陣激烈的討論。

事情的起因,是家長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發現了侮辱性詞彙,覺得不對勁,便向老師進行了詢問。

沒想到,這次普通不過的詢問,竟在家長群裏激起了“千層浪”。

很多家長紛紛留言,自己孩子的本子上也有這些肮髒的字樣。

幾番討論後,事實真相才終于浮出水面。

原來,早先收作業時,老師發現自己的本子上不知被哪個學生寫下了罵人的髒話。

由于詢問無果,沒有人承認這件事,老師一氣之下,命令課代表在全班同學的本子上寫下了同樣的髒話。

美其名曰:“一場特別的德育課”。

事件發酵後,有人對老師極端的教育方式深感憤怒,也有人言之性質惡劣,要求學校給個說法。

總的來說,可以將網友的質疑歸納爲這幾點:

第1,老師借課代表之手對全班學生“惡語相向”,究竟意在教育,還是在泄私憤?

第2,作爲老師,本該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試問有哪一個合格的老師會和小孩子“對罵”?

第三,既然是一個學生做了這件壞事,爲什麽要傷及其他孩子?難道一個鄰居罵了你,你要對一整棟樓的鄰居破口大罵嗎?

不僅如此,老師還特意讓課代表把原來髒話中的“嗎”改成“媽”字,語意更加尖酸惡毒,有些學生甚至因此委屈落淚。

師德何在,意欲何爲?

面對過分的玩笑,面對頑劣的孩子,適當施以懲戒、批評,本來無可厚非。

但,不計後果地以惡制惡、傷及無辜,事後又強詞奪理、混淆是非,這樣的行爲無疑也是一種施暴。

目前,涉事老師已被停職,但這件事情帶來的惡劣後果,著實引人反思。

育人,最難做也最該做的,不是把每個學生都教成出類拔萃的“學霸”,也不是強制打壓那些所謂學習不好的“學渣”,而是當出現問題時,找到適合的方法,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老師當然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情緒,但一定要掌控好度,一旦負面情緒壓過了理智,教育就變了味道。

育人很難,但爲人師者,必須守好自己的底線。

01 師長的言行,是學生的一面鏡子

教師極端處理方式,往往引起極端連鎖反應。被老師指使在本子上寫下髒話的那個課代表,則是要承受來自老師權力的壓迫和同學們的憎恨與指責;

而這場鬧劇源頭的“真凶”,也就是在老師本子上寫下髒話的始作俑者,他/她會怎麽想呢?

哦,原來我一人犯錯,會有全班人陪我受罰;原來別人罵了我,我就可以無差別地攻擊所有人。

因爲老師就是這樣“教”我的。

去年在小紅書上紅極一時的那場“心理課”,可謂與這次事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帖主@33%心理老師在廣東某學校的心理輔導室任職,在得知自己的女學生被同班男生語言霸淩之後,她在班裏上演了一場特殊的“情景體驗課”——

她讓施暴的男生站在講台中央,先讓十個人說出他的十條缺點,並給他貼上標簽。

接著,她又讓十個人說出他的十條優點,並幫他把之前的標簽一一撕掉。

在這個過程中,男孩身臨其境地體驗了被否定、排斥和討厭的感覺,也深刻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他當著全班的面鄭重地給被欺負的女孩道歉,當女孩對他表示原諒時,男生當場流淚了。

荀子《勸學》有雲:“教也者,所以道也。”

教育的本質目的,不僅是單純地輸出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傳遞爲人處世的智慧和道德。

好的老師,會以身作則,更會引導學生自我醒悟,及時止損。

但當育人者用不恰當的方式處理問題,孩子們學到的,便是他/她那錯誤的“德育”思想。

02暴力和恐嚇,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校園暴力的監管力度越來越大,一些被爆出來的校園暴力事件也著實令人嗟歎。

幼兒園老師用腳踩孩子臉部,特教老師連扇學生巴掌,小學生因不堪老師譏諷抑郁跳樓……

這一樁樁、一件件戳心的事例,無不向人們證實著一個真相:

有些人,確實不配當老師。

朋友小智是個五大三粗的小夥子,陽光開朗,熱情大方,唯獨在面對別人批評的時候,臉漲紅得像個害羞的姑娘。

一次深夜買醉後,他向我吐露了心聲。

小學時他因爲腿部殘疾被同學們嘲笑欺負,後來他爸爸找到學校,懇請班主任幫忙照顧下小智,也希望老師能讓那幾個孩子別再欺負小智。

老師點頭答應,卻在轉頭進教室的時候翻了臉。

“咱班小智——”老師故意提高了聲音,“是個‘特殊對象’,你們都惹不起他,以後都別找他玩了。”

隨後,老師又將目光移向小智,神情冷漠地說:“你看哪個班沒人欺負你,你就去哪個班待著吧!”

小智說,當時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他能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惡意,灼燒著他的臉頰。

老師脫口而出的一句譏諷,他記了二十多年,也影響了他二十多年。

時至今日,每每在衆人面前被批評時,小智都仿佛閃回到了當時的那個場景。

一句諷刺的殺傷力如是,何況更爲惡劣的言語甚至身體攻擊。

掌權的大人,在孩子們眼中,本該是正面、正義的形象,本該是嚴慈相濟、教育有度的存在。

而這些事件中的老師最不該的,是將氣憤壓在原則之上,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泄憤工具”。

誠然,拿學生撒氣的老師很多,性情頑劣的孩子也不占少數。

我們並沒有主張犯了錯的孩子不該受罰,但正確的規勸與引導,永遠勝過偏激的體罰和語言暴力。

畸形的教育模式,會將孩子從一個深淵引向另一個深淵。

你的暴力,不僅帶不出一個好孩子,還會毀了孩子的一生。

03養育孩子,要先審視自己的三觀

轟動一時的“邯鄲初中生遇害案”中,三個殘忍殺害同學的少年,最近已被有關部門依法核准追訴。

猶記案情曝光之初,三個孩子的家長還在斬釘截鐵地否認自家孩子的罪行,並聲稱警察貿然上門“嚇”到了自己的孩子。

好在,法沒有向不法讓步,三個“惡魔”也沒有因爲未成年而逃脫法律的制裁。

只是這件事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似乎遠遠沒有停止。

某超市的老板的手機裏,記錄了一位母親爲自己偷東西的孩子辯解的說辭,女人的聲音震耳欲聾,吐露著令人駭然的字句:

“小朋友(指少年案罪犯)犯法都不用判死刑,你一點常識都不懂?(孩子連)14歲都沒到……”

看到這條視頻,網友紛紛感歎:“就是因爲有這樣的家長,才會教出無法無天的孩子。”

是啊,在這類家長的眼裏,“他/她還小”似乎是小孩子犯錯的“免死金牌”。

但如果說錯誤的育兒觀僅限于無下限的包庇和縱容,那就大錯特錯了。

當學生因爲承受不了校園暴力選擇自殺的事件登上新聞,評論區總會不出意外地湧出一股聲音:

“這些孩子太脆弱了,說兩句都不行,比起我們當年吃的苦,他們經曆這些又算什麽呢?”

當少女被侵犯的事件出現在大衆視野,個別老師和家長會批評女孩們太愛美、太招搖,然後強迫女孩們打扮得“平庸”一點兒,比如剪掉自己的長發,比如扔掉所有的裙子。

當然,這份憂慮和急于保護女孩的出發點並沒錯,但這種指責和要求,似乎在暗示一個道理:

好像那些個性化的裝扮,才是女孩子被侵犯的原罪。

某高校給入學新生發布的《安全知識手冊》中,赫然醒目的幾條“性侵害産生因素”,無一不是將錯誤矛頭指向被害女性。

可事實真就如此嗎?

用縱容曲解保護,用“受害者有罪論”去隱匿加害者的過錯,試問這樣的育人觀,如何對下一代産生好的影響?

同理,一個自身思想有問題的育人者,又如何能教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我們總認爲自己的邏輯沒錯,于是習慣性地說教孩子,卻忘了適當反思自己。

但我們都忽略了,其實我們可以多聽聽那些育人有方的博學者的建議,更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陪他/她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打著“爲你好”的旗號,強行灌輸自己的思想。

只有你的思路正確,受傷的孩子才能得到正確的保護。

只有你的態度堅決,誤入歧途的孩子,才會被引回正道上來。

養育好一個孩子,需要滿滿的愛與支持,更需要引領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而在教育一個孩子之前,請你務必先自我審視一番。

04教育很難,但請守好底線

教育這件事,做到容易,做好很難。

但是,總有桃李滿天下的好老師,也總有養育出優秀兒女的好父母。

育人者,當以身作則,當循循善誘;

育人者,當恩威並施,當因材施教;

育人者,當不斷學習,當時刻自省。

教育者的泄憤工具不該是孩子,該對你沖動情緒負責的,從來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學校當如此,家庭當同理。

只有當環境中存在的都是正義的大人,孩子們的世界才會開出勇敢的花朵,無畏風雨,肆意生長。

這一顆顆破土而出的幼苗,需要我們用真心澆灌,亦需要我們伴其左右,用心傾聽,用愛守護。

行文至此,與您共勉,

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花園的淨土上,能開出朵朵燦爛的花。

作者:藍海,名不顯時心不朽,再挑燈火看文章。新媒體寫作人,10w+爆文作者,擅長情感/成長文。

0 阅读:3

精讀君

簡介:精讀概念,精進自我,終身學習,終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