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先後遭遇恐襲,線索一齊指向阿富汗,但塔利班卻是“清白的”

利刃號 2024-04-07 10:56:52

就在3月下旬,中俄先後成爲恐怖組織的襲擊目標,先是21日莫斯科郊外的一座音樂廳遭到恐怖分子襲擊,造成130多人死亡,180多人受傷;接著26日,中國承建的巴鐵達蘇水電站項目車輛遭襲,造成5名中方人員死亡。

這兩次恐怖襲擊線索“似乎”都指向了阿富汗。

“伊斯蘭國”宣布對莫斯科恐襲負責,而目前該恐怖組織就盤踞在阿富汗境內。

中方車輛遭襲之後,巴鐵方面聲稱,巴境內“極端主義”活動的根源在阿富汗。

那麽,阿富汗真的需要爲這兩起針對俄中的恐襲負責嗎?如果需要負責,又承擔“多大的責任”?

應該說,阿富汗對于俄中先後遭遇恐襲,“基本上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至少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是這麽認爲的。據阿富汗TOLO新聞網4月3日援引塔斯社的報道,俄外交部、司法部與其他俄聯邦機構正在考慮“將塔利班從恐怖組織名單中刪除”,但“最終決定將由最高政治領導人做出”。

這一消息傳出之後,塔利班執政的阿富汗立即“表示歡迎”,阿富汗發言人紮比胡拉·穆賈希德就表示,“這將大大增強兩國之間的信任,並促進經濟領域及其他領域的合作,它向其他國家發出了一個積極信號”。

很顯然,如果普京認爲阿富汗需要爲莫斯科恐襲案負責的話,俄羅斯壓根不可能考慮將塔利班從恐怖組織名單中刪除,可見普京認爲阿富汗是“無辜”的。

那麽阿富汗需要爲中國工程人員在巴境內遭襲“負責”嗎?顯然也不需要。原因很簡單:

襲擊發生在巴鐵境內,又不是在阿富汗境內;

中科院專家葉海林指出,從活動範圍和襲擊特點來看,制造恐襲的可能是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

複旦大學巴鐵研究中心主任杜幼康指出,“巴塔”與“阿塔”(阿富汗塔利班)雖然存在曆史上的聯系,“但發展曆程、政治目標、活躍規模都不盡相同”。前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也指出,巴塔、阿塔“兩者是不一樣的”,巴塔是巴鐵政府和國際普遍認定的恐怖組織;阿塔是一個“政治軍事組織”。

巴鐵對阿富汗的“指控”一方面“缺乏證據”,另一方面“存在私心”。缺乏證據就不需要多說了,至于“存在私心”主要是因爲:一方面是甩鍋,中方人員在巴境內頻繁遭襲,巴方雖態度端正,但卻沒法根除,將根源甩到阿富汗境內,便于向中方“交代”。另一方面,也是示好美國,後者撤出阿富汗之後,一直想要恢複對阿影響力,但前巴鐵總理伊姆蘭·汗拒絕提供基地,後來在美方的要求下,巴鐵軍方和反對派推翻了伊姆蘭的統治,夏巴茲總理上台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空襲阿富汗”,這是替美國“施加影響力”。現在指控巴鐵“極端主義”源頭在阿富汗,不僅對中國有交代;而且還能找到“空襲”理由,對美國示好。

所以,綜上所述,不管是對莫斯科恐襲案,還是對中方人員在巴鐵遭襲,阿富汗其實都不需要負責的,否則普京根本不可能考慮將塔利班“從恐怖組織名單中刪除”,而中國也早就發文“譴責”了。

當然,如果說阿富汗真的有什麽錯誤的話,那就是“反恐不力”,導致其境內依然盤踞著諸如“伊斯蘭國”這樣的恐怖組織,但這並非是塔利班政府“不願反恐”,而是阿富汗本身就是一個“多山國家”,高原、山地占全國的4/5,當年美軍及其扶植的僞政府都無法剿滅塔利班,下山的塔利班又如何去剿滅“伊斯蘭國”?太難了,“非不爲也,是不能也”。

可能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才在3月末發出“緊急通知”,表示,“近期阿安全形勢嚴峻複雜”,呼籲在阿公民“密切關注當地安全形勢”,“減少不必要外出活動”,“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場所”。

中國駐阿使館,也是鑒于21日莫斯科恐襲,26日中方工程人員遭襲,而發出了“防範于未然”的提醒,其實並非是“責怪”阿富汗政府,畢竟地球人都知道“阿富汗不安全”。

話說回來,阿富汗恐怖組織多如牛毛,塔利班就沒有考慮與別國“合作反恐”嗎?說實話,塔利班不願意這麽幹,普京就曾提出“幫助阿富汗反恐”,但遭到了塔利班的果斷拒絕,爲什麽?

一方面,阿富汗是“中亞的中心”,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塔利班非常擔心別國勢力介入其國內事務,所以美軍撤離的時候,拉夫羅夫表示願意軍援阿富汗,塔利班不同意,現在別國要“入境”協助反恐,塔利班依然不會同意。

另一方面,雖然已經“從良”,但塔利班依然還是一個非常傳統的伊斯蘭軍事政治組織,一旦它引入外國軍隊進入國內,恐怕會引起其他伊斯蘭保守武裝的仇視,認爲它背叛了信仰和傳統,到時候“伊斯蘭國”來襲擊它,巴基斯坦塔利班也來襲擊它,那就更麻煩了。所以,“阿塔”堅決不允許外國勢力介入。

所以,在阿富汗反恐,或者督促“阿塔”反恐,只能慢慢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雖然這個速度比較慢,但好在一點,那就是阿富汗塔利班的確是“從良”了,它不可能從襲擊俄羅斯、中國目標那裏得到任何好處,所以普京“不怪它”,中國也不會完全聽信巴鐵的一面之詞,所以阿富汗、“阿塔”對俄中遭遇恐襲是真沒有多大的責任。

0 阅读:534

利刃號

簡介:善于藝術創作,尊重曆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