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白發翁喜得探花郎,未婚未育,宋高宗感動道:我30歲妃子給你

Boss爆史 2024-03-24 21:23:02

自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就深深烙印在了中國人心中。尤其是隋唐開創了科舉取士的制度後,更激發了讀書人通過科舉走向官場的動力。但古代科舉的難度要遠遠高于今天的公務員選拔,否則也不會出現範進中舉那樣的社會鬧劇。很多人窮其一生,也沒能走入仕途。但也有一些幸運兒,在古稀之年,有了報效朝廷的機會。比如咱們今天的這位幸運兒。

宋高宗趙構在曆史上名聲不佳,做的最大的錯事便是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殺了嶽飛,錯失了收複河山的機會。很多人可能認爲嶽飛的死是秦桧在搞事,但若沒有宋高宗的點頭,嶽飛又豈會無抵抗之力?所以宋高宗的格局,屬實不夠大。但評價一個人要用一分爲二的觀點,即便是宋高宗這樣的窩囊皇帝,也有可取的政績。

比如在文化教育方面,趙構就很重視。他建立南宋後,充分認識到學校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爲此,他對國子監的重建相對于其他中央機構更爲重視。在他的指示下,南宋政府在臨安重置國子監和太學,學生人數也從80人擴大至2000多人。僅紹興十三年(1143年),應太學試的士子就近六千人,超過了南省試的舉人數。

所以在趙構的倡導下,南宋的文化教育和科舉長盛不衰。科舉的目的是爲朝廷選拔人才,而對于這些即將被朝廷任用的才子,皇帝也要親自面試。尤其是殿試中的前三甲,更是在之後可以“天子門生”自居。1183年,南宋戊午科考試的前三甲分別是:黃公度、陳俊卿和陳修。

其中黃公度和陳俊卿是老鄉,二人都是福建莆田人,陳修則是福州人。趙構先接見了黃公度和陳俊卿,發現二人很有文采,對第三名的探花郎也忍不住期待起來。結果等到陳修出現,趙構大感意外。沒想到這名考生竟然白發蒼蒼。趙構問道:“愛卿就是陳修?今年高壽?”

陳修回道:“臣今年七十有三。”趙構當即明白,這陳修乃是“特奏名”制度的受益者。所謂“特奏名制度”,是宋代實行的一種特殊的科舉制度:考進士多次不中者,另造冊上奏,經許可附試,特賜本科出身,叫“特奏名”,與“正奏名”相區別。這陳修考到了73歲,應該是一直沒考中,最後被人推舉附試的。

雖然陳修最後走了一條捷徑,但不能否認他沒有真才實學。當時考試題目中有一道題,題目叫《四海想中興之美賦》。而陳修文章中的“蔥嶺金堤,不日複廣輪之土;泰山玉牒,何時清封禅之塵”就打動了宋高宗。雖然他後來殺了嶽飛,但不代表他沒想過收複故土,重拾舊山河。而去泰山封禅,更是他畢生的夢想。陳修的這幾句詞,真的說到了他心坎上。

在之後唠閑嗑的過程中,宋高宗問陳修:“愛卿有幾個兒子?”陳修尴尬的回答:“臣尚未娶妻,更無子嗣。”宋高宗念陳修學習的不易,爲了勉勵他,當場將自己後宮30多歲的妃子施氏賜給了陳修,還爲其准備了豐厚的嫁妝。當然,宋高宗之所以將施氏賜給陳修,發配出宮,一方面是念陳修學習的不易,另一方面是30歲的施氏已經算是人老珠黃,沒有啥價值。

對于趙構的厚愛,陳修自然感激不盡。而他身上發生的事,也讓世人津津樂道,還特地爲他編了一首打油詩:“新人若問郎年幾?五十年前二十三。”如果條件允許,65歲讓你考上公務員,但代價是終身不婚,你願意麽?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