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撥中俄關系,美國的一廂情願

隱觀 2024-03-03 23:22:21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率美國代表團由巴基斯坦秘密抵達北京。隨後展開了一次令全球轟動的訪華之旅,奠定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基礎。

2024年2月6日,美國著名主持人卡爾森抵達俄羅斯,成功采訪了俄羅斯總統普京。向全世界,特別是像西方世界訴說了俄羅斯的想法,第一次讓西方老百姓看見另一個視角的俄烏沖突。

可以說卡爾森采訪普京,是有意在模仿基辛格訪華。當年美國面對強勢出擊的蘇聯,基辛格提出了聯合中國的策略,最終在中美的友好的環境下,蘇聯在冷戰中獨木難支。

到了2024年的現在,很多人不禁也有這樣一種想法:那美國爲什麽不聯合俄羅斯來對抗中國呢?

實際上早在特朗普第一次競選成功的時候,基辛格就告訴他可以聯俄抗中,當時俄羅斯方面壓根不相信。

現在已經是2024年,這件事連個影子都沒有,反而是美、俄關系史無前例的惡化。

在今年年初發生的卡爾森采訪事件,這個主持人很明顯是來爲共和黨和特朗普鋪路的,畢竟特朗普曾經多次說過:只要他上台,一天之內就可以結束俄烏沖突。

很明顯是向俄羅斯強烈的示好,我們國內也有很多朋友擔心這個問題:“俄羅斯究竟會不會背刺我們,倒向西方?”

但今天我想告訴大家,美國的聯俄抗中戰略,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笑話。

我尊重基辛格,但他也畢竟是一個美國的愛國者,他的第一要素就是愛美國,所以他提出的聯俄抗中策略對我們是非常不友好的。

但我實事求是的說,基辛格畢竟是老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犀利的戰略家,每個人都是有時代局限性的。

這個事情之中真正清醒的反而是拜登,美國是絕對不能聯合俄羅斯的,一旦做出這個舉動,就是美國的戰略自殺。

我們先來看地圖。

整個亞歐大陸就像一個超級大島,這個島上有歐洲、中東、中亞、南亞、東南亞、東亞等等。

一旦這些地區連成一個大經濟體,孤懸海外的美國就被徹底邊緣化了,所以美國的戰略就是阻止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這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我相信大家都聽過。

但有一點是被很多人忽略的。

阻止亞歐大陸經濟一體化的核心是什麽?核心就是要把亞歐大陸的“橋梁”給砸斷。

那麽誰是亞洲大陸的橋梁?

總共有三座橋梁。

一個就是美國控制的海運要道,參考下圖,全球海運要道都被美國的全球海軍基地控制覆蓋。

一個就是衆所周知的中東,這是連接東西方的必經陸路。

而還有一個區域往往被大衆所忽視,就是俄羅斯和中亞這一塊,也就是前蘇聯地區。

我們來看前蘇聯地區。

首先是中亞五國,往西走可以連接歐洲,往下走可以抵達中東或者南亞,往東走就是中國。

然後我們再看俄羅斯,整個俄羅斯的國土非常的長。如此長的國土,簡直天生就是一個通道。

只要俄羅斯和中國經濟深度合作,同時只要東歐不打仗的話。你會發現只要從中國東北出發,然後我們修一條鐵路,鐵路通過俄羅斯全境,基本就可以直達歐盟了,于是亞歐大陸就通了。

你只有看懂了這一點,你才能理解爲什麽美國不可能聯合俄羅斯。

三條大通道裏面,雖然說美國的海權目前受到挑戰,但總體來說美軍還在中東這麽多國家駐軍,所以海運還是控制在美國手裏。

然後再看陸地通道中東,美國經過這麽多年的努力,已經把中東打成一片稀碎。雖然我國成功促成了沙特伊朗和解,但是想要把整個中東給重新拼接起來,這依舊不是短時間的事情。

只有俄羅斯和中亞——前蘇聯地區的這個通道橋梁是現成的,這是霸權最大的豁風口。

你看懂了這些事情以後,你才能理解爲什麽美國一定不能聯俄抗中。

當初美國爲了聯合我們去牽制蘇聯,是給了咱很多利好的。比如說來自美國的投資和技術,還有成功實現改革開放,讓我們承接了大量的西方産能。

如果美國要拉攏俄羅斯的話,他要不要給俄羅斯好處呢?那肯定是必須的。

我們現在從俄羅斯的視角來分析,從他的本國利益出發來說,最起碼的條件得是誰給的好處多,就跟誰靠近更好。

先看一組數據。

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中俄貿易額達到2401.1億美元,增長26.3%!2024年的目標提前實現了。

俄烏沖突的背景下,俄羅斯被所有西方發達國家封鎖,同時部分發展中國家也不贊同俄羅斯擴大領土的行爲,選擇避而遠之。這種情況下,中國願意和俄羅斯保持正常的經貿往來,是給予了俄羅斯極大的善意。

中俄貿易達到2401.1億美元,你知道這個數字有多麽驚人嗎?對比一下,2023年全年,中美貿易額爲6644.51億美元

也就是說,2023年——中俄貿易額約是中美貿易額的36.14%!超過了中美貿易的1/3!

這是一個驚人的發展速度!這也是我們國家高瞻遠矚的體現。畢竟在國際關系上面,情感雖然重要,但是往往卻經不起國家利益的考驗。唯有徹底把利益捆綁在一起,這才是實打實的“大局已定”。

這也充分說明了一點,我國完全沒有參與俄烏沖突,但俄羅斯朋友可以挺到今天,他必須感謝我們的“中立”。

從理性角度來說,美國如果要拉攏俄羅斯,他給俄羅斯的經濟紅利力度至少要超過中俄貿易量這個層面吧?

但俄羅斯的經濟和美國的經濟實際上是沖突的。

今天的美國經濟結構已經改變,從曾經的制造業立國,變成了金融立國(保留了部分高精尖工業),同時還是資源和農産品出口的大國。

雙方在資源和農産品這一塊,存在嚴重的競爭關系。

以原油方面爲例,下面是美國對歐洲出口原油的數據對比:

美國在2021年12月(俄烏沖突之前)對歐洲的出口量爲:109萬桶/日。

美國在2022年12月(俄烏沖突期間)對歐洲的出口量爲:169萬桶/日。

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美國對歐洲出口的原油大約上升了55%!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

而美國獲得的這些新市場份額是從哪裏來的呢?答案是從俄羅斯的手裏搶的,原本俄羅斯才是歐洲的最大能源供應商之一。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在俄烏沖突爆發以後,美國正在替代俄羅斯成爲歐洲重要的石油來源地。

在2021年,歐盟的石油進口主要來自俄羅斯(占24.8%),其次是挪威(占9.4%)和美國(占8.9%)。

但到了2022年第三季度,俄羅斯的石油進口占比降到了14.4%,而美國的占比升到了11.9%,超過了挪威,成爲了歐盟第二大石油供應國。

俄烏沖突確實是美國民主黨期間發動的,但這並不代表共和黨背後的金主沒有受益。

美國的共和黨他們的産業基本盤主要是:軍工、能源、房地産、農産品、制造業。

無論是新增的能源市場,還是大量的武器需求,都讓共和黨的部分金主産業收益匪淺。

所以雖然很多共和黨人反對俄烏沖突這場戰爭,但並不是說所有的共和黨基本盤産業都是受損的。

而相比來看:

中國是工業國,俄羅斯是資源國,我們雙方不僅沒有競爭,還可以完美互補。

以新能源産業爲例。

據統計,在2023年,我國全年新能源汽車的産量和銷量分別達到了958.7萬輛和949.5萬輛,都比去年增長了30%以上。

而且,我國在全球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也占據了超過60%的份額,連續9年都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此外,我們還出口了120.3萬輛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了77.2%,創下了曆史新高。

巨大的新能源産業意味著巨大的礦石資源需求,對于俄羅斯這種資源國來說是巨大的利好。

俄羅斯作爲一個國國土面積約爲1709.82萬平方公裏,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1.46%超大型國家來說,擁有著極爲豐富的礦産資源。

簡單舉幾個例子: 俄羅斯的锂礦儲量位居世界第十。同時俄羅斯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鎳生産國之一,僅次于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供應全球約10%的鎳需求。

更重要的是由于俄羅斯自己的勘探技術不夠發達,他的很多資源儲量並沒有探查清楚,所以這方面還有很多未知的驚喜。

對于中俄雙方來說簡直就是一拍即合的合作。

這種情況下,美國說他要撬動俄羅斯,我只能說你美國小心把骨頭給撬斷了。

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永遠是兩個驅動,收益和壓力。前面我們已經算過收益了,今天的美國是一個虛弱的美國,截止2024年年初,美國已經負債34萬億美元。

現在是一方面美國自己缺錢,另一方面雙方産業結構沖突。這就導致美國騰挪不出多少經濟好處給俄羅斯。

唯一可以騰挪的地方就是讓俄烏沖突停火,減少俄羅斯的壓力,滿足他的領土訴求,同時松綁俄歐關系,讓俄羅斯可以重新對歐洲賣資源。

但這本質上來說談不上好處,這裏面很多本來就是俄羅斯一開始擁有的,後來美國把份額搶走了。

而且這樣做的話,意味著美國的能源巨頭們得把市場給吐出來,停火則意味著軍工複合體不能繼續賺錢,這兩件事都是不小的難度。

更別提這兩件事對于俄羅斯來說談不上賺了,只是彌補損失而已,而且只是有可能彌補損失。

按照特朗普、基辛格的策略,做到這一切以後,俄羅斯的元氣就會有所恢複,讓俄羅斯得了好處以後,美國就可以拉著他一起來聯合針對我們。

但是這個邏輯鏈條根本就不成立。

美國長期針對俄羅斯,俄羅斯想投西方都投不了。但爲什麽現在美國國內會有和俄羅斯走近的聲音?不就是因爲強大中國的存在嗎?!

換句話說,一個強大的中國就是俄羅斯生存空間的“統戰價值”。

只有中國繼續強大,那美國感覺針對起來很吃力,美國才會想起來要不要拉攏一下俄羅斯?讓俄羅斯有點喘息機會。

不那啥,才有惠俄好處。

真那啥以後,惠俄好處就沒了。

我認爲這點道理俄羅斯還是懂的,所以美國拉攏俄羅斯,最後的結果可能是: 美國給的“糖衣”俄羅斯想吃下去了,可美國想要的“炮彈”,卻未必能看見。

那既然如此,爲什麽俄羅斯方面表現的還是比較親特朗普?雙方簡直是隔空抛媚眼。

其實這個邏輯也很好理解。

現在的全球反霸格局是:

毛子比較莽,腦子一熱,烏拉就沖了,讓自己頂在了最一線。

中東那邊,伊朗遊而不擊,讓小弟搞事情沒問題,但就是不願意親自下場,屬于手裏本金不多,謹慎定投。

亞洲這邊,神秘東方則正在積蓄力量,進一步加速産業升級,爭取早日實現全面突破。

不過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實際上神秘東方這邊才是主戰場。你不要以爲只有熱戰才是戰爭,金融戰遠比熱戰更“刺刀見紅”!

不過從俄羅斯角度來說,他們肯定是希望東方頂在最前面,他能和咱換個位置,他去後面韬光養晦一下。

所以才對卡爾森的采訪,還有特朗普的媚眼——有些來電。

說白了,不僅僅是中美雙方打累了,會有想中場休息的時候。俄美一樣有這種博弈心理。

偉人有句話說得好,凡事得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俄美是結構性矛盾,俄羅斯是美國塑造的歐洲公敵,是美國控制歐洲的工具。禁止俄歐聯合,也是美國防止亞歐大陸一體化的重要戰略。

而誰想讓誰頂前面?給自己騰挪點空間休息一下,這其實都是小想法。

卡爾森的采訪,特朗普的媚眼——這些打動不了俄羅斯。說句開玩笑的,你特朗普就拿這點利益想“賄賂”俄羅斯?哪個幹部經不起這樣的考驗?!

除非特朗普整個狠活,帶著美國一起退出北約,那估計俄羅斯倒是真有可能動心。

不過如果特朗普真敢這樣做,那他就得小心點,別到時候變成: 肯尼迪坐敞篷、腦洞大開。老安倍做演講、心花怒放......

0 阅读:15

隱觀

簡介:分析趨勢、洞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