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罵又黃又暴,也擋不住他封神

獨立魚電影 2024-05-15 17:57:57

又一位電影人離開了我們。

羅傑·科曼于5月9日辭世,享年98歲。

可能有的魚友不熟悉他。

這並不奇怪。

縱然他在好萊塢是教父級的存在。

被公認是美國電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獨立電影人。

是昆汀的偶像,是科波拉、斯科塞斯、卡梅隆的恩師。

但他又「臭名昭著」,未被主流認可。

他有「爛片之王」的名號。

他的作品充斥著黃暴、低俗、血腥的橋段,被指責太出格。

從沒得過奧斯卡提名。

而他的從影生涯,本就如一部妙趣橫生、讓人大開眼界的電影。

如今回看,對照當下的電影困境,更讓人感慨頗多。

今天不如借此機會,來聊聊這位傳奇電影人——

羅傑·科曼Roger Corman

羅傑·科曼是影壇公認的傳奇人物。

1948年,22歲的他剛入行時,還是個門外漢,在好萊塢做最底層的跑腿工作。

但同一年,他就成了大片廠的劇本分析員,有了自己的獨立辦公室。

六年後,躍升導演,推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

但27歲時,他又從好萊塢出走。

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獨立開制片公司。

資金嚴重不足,卻還能源源不斷推出作品,而且穩賺不賠。

參與制作的300多部電影,280部盈利,足迹遍及全球各大權威電影節。

他的公司還被戲稱爲「羅傑電影學院」。

很多熱愛電影的年輕人與他共事後,都做出了一番成績。

卡梅隆、科波拉、斯科塞斯等大導都表示,自己在電影上的成就離不開羅傑的言傳身教。

憑《飛越瘋人院》獲奧斯卡金像獎影帝的傑克·尼克爾森,正是拍了羅傑制片的《呐喊小殺手》後,正式步入影壇。

(1963年,《恐怖The Terror》)

羅傑·科曼晚年受邀在「徒弟們」的經典電影中客串。

比如《教父》《費城故事》《沉默的羔羊》。

20世紀70年代,他還是美國歐洲藝術電影最大的發行人。

出于對伯格曼、黑澤明、費裏尼等人的作品的喜歡,主動將他們的作品引進美國發行。

伯格曼曾寫信感激他拓寬了自己的觀衆。

2009年,他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奠定教父地位。

他在國內也擁趸衆多。

幾年前年來中國監制網大,讓影迷激動不已。

不過,他的作品一直飽受爭議。

有評論家形容其風格是「3B」——血腥(blood),胸部(breast)和飛車黨(biker)。

因爲,他的作品都是純娛樂的商業類型片。

少不了廉價的動作戲,刺激感官的色情、血腥場面。

今天看來,很多都是有種族歧視、濃濃男凝色彩的政治不正確電影。

像香港八九十年代井噴的粗制濫造的商業片。

拍得粗制濫造,卻從不賠錢。

拍純粹的娛樂片,還被推上神壇。

這是爲什麽?

實際上,正是對好萊塢及其所代表的傳統價值觀的反叛,讓他走上了封神之路。

20世紀中後期,好萊塢主流電影公司仍占據電影市場,推崇大明星大制作。

羅傑·科曼在福斯工作期間,深覺大制片廠體制僵化、工作效率低下、不重視人才培育。

1950年,羅傑審改劇本《大槍》,他幾乎是推翻重寫了一遍。影片上映後反響極佳,但他的名字完全沒被提及,報酬和聲望都給了管理層。

這驅使羅傑·科曼産生獨立制片的念頭。

但單挑大廠不是那麽容易。

羅傑·科曼沒有充足的資金,迎合市場需求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他幾乎涉獵了當年各種賣座的類型:西部片、探險片、犯罪片、怪獸片…

還力圖在被主流電影排斥在外的恐怖片、情色片等邊緣類型中大力開墾,尋求立足之地。

但即便如此,能穩賺不賠,還贏得口碑,依然不是一件易事。

他是怎麽做到的呢?

控制成本,極限拍片,是他的拿手絕活。

他說,「電影只有一種拍法,飛快地拍。」

他經常同時拍多部電影,布景重複利用。

他的代表作《恐怖小店》僅用了兩天一夜,耗費3500美元。

拍攝動機僅僅是上一部影片拍完後剩下了哥特風布景,他覺得廢棄太可惜。

爲了省錢省時間,他幾乎無所不用其極。

在單一場景嘗試把拍攝視角放至最大,用旁白代替多個鏡頭。

幾乎不花錢買道具,有時爲免費用一輛車,會在劇本中主動加入汽車廣告。

曾有一出上百人騎馬的大場面戲,他直接買了段影像素材,插在片中充數。

羅傑·科曼還有剝削工作人員的惡名。

編劇被迫連夜創作,演員在去片場的途中極限背詞。

一個演員拿著一份錢,卻經常要被迫拍好幾部片。

動作戲沒有替身演員,演員受傷、船被淹等意外發生,他還堅持拍到結束再處理。

他不光剝削演員,也剝削自己。

一度身兼制片、演員、置景師、司機等多個工種。

拍完戲後,他獨自清理現場,扛走道具也是常事。

只因他不想把錢浪費到這種地方。

甚至爲避免浪費時間,他不會說「謝謝」「辛苦了」之類的客套話。

但很多人反而都樂于和他合作。

因爲他會給予新人最切實的幫助。

有時臨時雇傭的打雜,展現出一點才華,很快會被提拔爲導演。

在好萊塢大制片廠還存在嚴重性別歧視的時候,他唯才是用,聘請了很多女性導演、剪輯、編劇,也打破了年齡壁壘。

女性制片人蓋爾·安妮·赫德在羅傑公司開啓職業生涯

不過最終他的成功,還在于電影本身。

羅傑爲吸引觀衆,一直在不斷摸索、創新。

主動追逐潮流,融入時下熱門話題,將冷戰時期的核輻射問題,化爲恐怖電影中的重要元素。

還開拓性地將恐怖類型和喜劇元素融合。

並且,及時收集觀衆反饋,不斷更新拍攝手法。

因而,粗糙的表象之下,煥發出大廠片所缺失的新鮮和活力。

(1958《世界終結之日》)

他的很多影片觀念、故事都相當超前。

上世紀50年代,羅傑拍了部名爲《速度與激情》(Fast and Furious)的電影,講含冤入獄的男子越獄後,飙車逃離警察之旅。

後來,羅傑將「速度與激情」的名字授權給環球,才有了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速度與激情》系列。

至今,環球每出一部新的《速度與激情》,還要付給羅傑版權費。

1975年,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鲨》問世,《紐約時報》評價:

「《大白鲨》不就是一部高成本的羅傑·科曼電影嗎?」

同樣,1979年的《異形》也被認爲是羅傑式的B級片與商業資本結合後的産物。

羅傑倉促完成的《恐怖小店》成爲小衆經典,被百老彙改編成舞台劇,這兩年還在被翻拍。

羅傑電影的鏡頭審美也不俗,構圖和色彩至今爲很多人喜歡。

不難看出,放在國內,羅傑式電影依然有效。

八九十年代時,大量香港商業類型片的出現,和羅傑的B級片的拍法相似。

低成本、高效率,「飛紙仔」的拍法。

警匪片,喜劇片,動作片,武俠片等各種類型異彩紛呈。

近看粗制濫造,遠看生氣蓬勃。

自然,不乏很多博眼球的限制級電影。

但也多的是別創一格,流傳甚廣的作品。

就像被冠以「爛片之王」的王晶,一直被吐槽低俗、惡搞、抄襲。

卻也不可否認,他捧出了衆多港星,讓很多電影人吃飽飯,給許鞍華出資,幫香港文藝片開辟生路。

他的《賭神》系列,《九品芝麻官》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

2010年的口碑佳片《海洋天堂》,靈感來源就是王晶自編自導的《笨小孩》。

會發現,上述這些所謂的「爛片」與今天我們常說的「爛片」有根本區別。

這些片的「爛」,是囿于拍攝周期和資金短缺,缺乏雕琢和打磨,導致呈現效果上的不足。

但故事反而趣味十足,引人入勝。

也因此能在市場上以小博大,以至于影史留名。

可反觀當下,會發現事情反過來了。

今天的爛片,很多都是一種「精致」的爛片。

大投資、大制作、大明星,卻索然無味。

很多電影號稱十年磨一劍,吊足了胃口,結果讓人失望而歸。

反而是很多小成本電影成爲口口相傳的佳片,比如這兩年的《宇宙探索編輯部》《隱入塵煙》,前幾年的《平原上的夏洛克》。

不只國內,好萊塢亦是如此。

特效越來越強,故事越講越爛,IP導向下的大片轟炸,早已讓人審美疲勞 。

羅傑·科曼曾辣評漫威電影,「漫威的電影是好看的電影,特效特別驚人。但漫威電影像是在特效裏加了故事,(而不是在故事裏加了特效),你感覺特效才是那個主角。」

如今羅傑·科曼去世,受他影響的一代電影創作者依然恪守著「故事至上」的老派策略,不至于讓技術吞沒我們的本真情感。

也得益于他出走大制片廠的勇氣,如今已有了很多成熟的獨立電影制片公司,讓很多有野心的創作者不必過分妥協。

曾經阻礙羅傑·科曼的困境或許依然存在,但後來者已無需像他一樣被逼上梁山。

但如此一來,現在就不需要新的「羅傑·科曼」了嗎?不需要千奇百怪的「爛片」了嗎?

事實可能恰恰相反。

5 阅读:724
评论列表
  • 2024-05-15 21:32

    快去主頁看看其他內容吧,真的很難不愛!

  • 2024-05-15 20:51

    羅傑·科曼,好萊塢的傳奇,離開了我們。他的電影風格獨特,備受爭議,卻也成就了自己的傳奇

  • 2024-05-15 22:22

    除《綠裏奇迹》,其他幾部都非常精典。

  • 2024-05-15 22:25

    羅傑·科曼,一個備受爭議的電影人,他的作品或許不被主流認可,卻在影壇留下了自己獨特的一席之地

獨立魚電影

簡介:電影從未如此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