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中、葡澳門“關閘事件”

黨史博覽 2024-04-30 08:26:06

文/孫 國

“關閘事件”

翻開中國的近現代史,在同外國邊境沖突中,盡是割地賠款,賠禮道歉,整個近現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曆史。弱國無外交,弱國無主權,這是曆史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後,在同葡萄牙政府關閘邊界沖突中,我們國家本著“既不挑釁,又不示弱”的原則,進行還擊,使葡方承認錯誤,向我方道歉,賠償我方損失,撤退至原規定的警戒線。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我國取得的第一次邊境對外事件的勝利。

關閘口是廣東省珠海市前山鎮與澳門半島交界處的一個地方,位于澳門北邊,現在拱北海關處。澳門原是廣東省香山縣的一個三面環水、一面與大陸相連的小島,面積很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5世紀末,處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西方國家,開始了向東方的侵略和殖民擴張。葡萄牙人利用先進的航海技術航行到廣東省進行搶掠活動,他們的這一野蠻暴行,激起了廣東人民的無比憤慨。

1521年,明朝廣東海道副使汪銘組織軍民將他們驅逐出境。但葡萄牙人並不甘心失敗,又多次組織人員進行報複,到澳門附近進行騷擾。1553年,他們侵入廣東香山蚝鏡也就是現在的澳門,借口晾曬水浸貢物,暗中通過中國奸商周鸾賄賂廣東海道副使汪柏,取得了在澳門的居住權。

剛開始時,他們只在島上建了十幾間草房。爲了達到永久占有這塊土地,作爲他們繼續擴張的基地,1577年他們又花錢買通了澳門守將王綽,每年納租金白銀500兩,租借澳門爲貿易地。見時機成熟,1622年葡萄牙入侵者在大三巴、水坑尾之間修築了城牆,他們在島上設置行政機構,任命官吏。從此,葡萄牙人壟斷了澳門的對外貿易,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花生、藥材運到印度、日本和西歐,又將外國的胡椒運來。他們依靠中國的商品和勞動力發展起來,而且偷稅漏稅、販賣鴉片,廣東人民和愛國官吏對此非常憤怒,他們先後提出許多對策,但腐敗的明政府卻對此置之不理。

鴉片戰爭爆發後,由于清政府的無能和退讓,被迫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在這種大環境下,葡萄牙政府感到機會來了,趁清朝國勢日衰,派人占領了關閘口以南半島及凼仔、路環兩個小島。爲使占領澳門這塊土地合法化,葡萄牙政府挖空心思想了很多辦法。1887年,葡萄牙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葡裏斯本草約》,在草約中加進了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字樣。

廣東全境解放後,廣澳邊界從總體上看是好的,但有時也發生一些小的摩擦和沖突,造成邊境事件。在這些沖突中,較厲害的是1952年發生的槍戰糾紛,即“關閘事件”。

從內地到澳門要經過拱北海關,迎面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築,被稱爲關閘。關閘始建于1574年,那時海關每月只開關6次,供內地向澳門輸出糧食、蔬菜等日用品,平時則用封條封閉著。關閘是中國四大海關之一,但從1849年起便發生了變化,這年3月13日,葡萄牙人亞馬勒帶人驅逐了管理海關的中國官員,毀了關閘。對于這一鬧事行爲,中國人民十分憤慨,許多有識之士紛紛上書要求對葡萄牙的這一野蠻行徑進行反擊。但由于清政府的軟弱,中國又一次蒙受了屈辱。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邊防工作非常重視,遵照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指示,公安部隊于1949年11月15日組建成立了邊防局和邊防部隊。1950年8月,廣東省邊防局成立,建立了五個公安邊防分局。爲了防止邊境出現意外,關閘邊界雙方都設立了四五個崗哨,中間劃出了一條中立區,規定雙方彼此不能進入中立區,當時駐在這裏與葡萄牙軍隊對峙的是中南軍區公安第十師第二十九團的官兵。

1952年7月25日下午,一名執勤的葡萄牙士兵多次把腳放到中立區,並不時地向我方士兵臉上吐口水,見我方士兵不理睬他的挑釁,竟囂張地侵入我方警戒線。正在值勤的公安二十九團一連三班班長宋有增,對葡方士兵的挑釁,忍無可忍,便上前進行警告。對方非但不聽警告,反而對宋有增破口大罵,就在宋有增准備采取措施時,另外幾名正在值勤的葡方士兵突然端槍跨過警戒線,用刺刀將宋有增左臂刺傷,鮮血直流。正在邊境值勤的我方士兵見戰友受傷,立即有兩名戰士趕過去進行救助,對面葡萄牙士兵竟公然開槍向他們射擊,我方士兵被迫進行還擊。于是,這場有著大背景的邊境事件便拉開了帷幕。

起初,葡萄牙政府還認爲新中國還是以前的清政府,軟弱可欺。26日,葡軍以種種借口,向我邊境大舉進犯。當夜,澳門方面與英、法、台灣方面召開緊急會議,他們糾集兵力,以猛烈的火力向我方進行掃射,我公安二十九團一連三排進行了還擊。葡萄牙方面見邊境上的守軍不是我軍的對手,便拉來大炮,向我境內開炮,擊毀我邊境上的十幾間民房。與此同時,葡方還向我邊境升旗手進行炮擊,造成了我升旗人員死亡。

邊境局勢立即進入緊張狀態。針對這種情況,廣東省委決定關閉關閘,雙方人員停止了進出。

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立即將這一情況迅速上報中央。面對葡方的挑釁,中央軍委決定在“既不挑釁,又不示弱”的原則下,對葡萄牙進行還擊。中央軍委要求堅決消滅一切來犯之敵,以打擊西方反華勢力,打出軍威、打出國威。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公安二十九團立即召開會議,對整個戰鬥做了部署。戰鬥中,我公安邊防部隊英勇作戰給敵以極大的殺傷。

葡萄牙政府完全沒有想到會出現這種結果,新中國不但沒有他們想象的那樣軟弱,而且態度異常強硬,局勢朝著對他們非常不利的方向發展。葡萄牙政府見軍事行動無法使中方屈服,便想借西方反華勢力來給中國施加壓力。葡萄牙外長就這一事件到西方國家遊說,一時間西方刮起了一股很強的反華浪潮,西方一些報紙,也歪曲事實,說中國挑起事端。與此同時,英國駐葡萄牙大使及駐遠東陸軍總司令公然宣稱,英葡訂有軍事同盟,一國有軍事行動和受到別國的軍事威脅,另一方不會坐視不管,借以威脅我方,並宣布凍結中國留在香港航空公司的財産。

7月27日,美國在台灣演習的幾艘軍艦,也在去南朝鮮的途中折回到香港,並大肆造謠生事,不斷圍攻我軍艦,企圖擴大事態。針對這些情況,中央決定不主動惹事,但也決不怕事。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插手,把本來很簡單的事搞的複雜起來——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認爲他們一插手,中方就會屈服。但他們完全想錯了,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不吃這一套,雙方邊境沖突處在一種僵持狀態。

戰鬥一直持續至7月30日。葡方組織向我方射擊共8次,發射各種炮彈490發、子彈2萬多發,我方還擊炮彈109發、子彈8820發。葡方死亡5人,傷14人,我方犧牲2人,傷30人。

澳門島上土地很少,根本無法種植蔬菜,吃用過去一直由內地供給。閉關以後,切斷了內地糧食、水和蔬菜等民用物資的運送,澳門成了一座死城。一時間,澳門居民非常驚慌,物價猛漲,澳門居民的生活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葡萄牙駐澳門總督感到事態的嚴重,趕緊向葡政府進行了彙報,葡政府也感到再這樣下去,後果將不堪設想,便指示澳督同中方談判來結束這場危機。澳督叫澳門經濟局局長羅保打電話給中共澳門工作組組長柯平,沒有找到。羅保又連夜找到澳華總商會副會長馬萬祺,轉達葡方的意見,說葡方無意將事態擴大,希望中方也加以克制,尋求解決的辦法。馬萬祺當夜打電話到廣州,這時中共澳門工作組組長柯平正在廣州。聽到這一消息後,他忙將此情況轉告給葉劍英。葉劍英立即召開會議商量對策。會上,大家非常激動,有人主張,這次危機是葡方引起的,責任在他們,幹脆調一個師的兵力,對澳門進行全面封鎖,對澳門當局進行經濟制裁。

葉劍英冷靜地聽取了大家的意見後,站起來說道:“新中國成立,西方帝國主義對我們懷恨在心,搞重重封鎖,想卡我們,壓我們,大家有氣是可以理解的。況且,這一次是葡方首先開槍挑起的,剛才大家提出的各種懲治措施,也在情理之中,可是我們應該看到,葡萄牙是一個衰落的帝國主義國家,它與那些至今仍然稱霸的帝國主義畢竟有區別。”同時,他提醒大家:“同志們不要忘記,澳門同胞說到底是我們的同胞,閉關、制裁,真正受害的是我們的同胞。總之,我們對關閘的處理,應當把握從寬的原則。”

最後,會議決定,派港澳工委副書記黃施民和廣東省外事處長到拱北,與澳門方面進行談判,並提出三項條件:一是澳門當局必須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二是就“關閘事件”作出正式書面道歉,三是賠償損失。在澳門經濟局局長羅保的懇求下,澳華總商會會長何賢與澳華總商會副會長馬萬祺接受委托,到拱北與中方進行談判,由于澳門方面口徑與中方要求相差甚遠,談判沒能進行下去。當天下午,何賢與馬萬祺回到澳門,向羅保轉達了中方的態度和要求。何賢直率地對羅保說:“你我是老朋友,用不著兜圈子,我們多跑幾次腿沒有關系,但你們不改變態度,跑一百次也沒有用,共産黨不是國民黨,對美國人都不買賬,何況你們葡國人。”

羅保很快向澳督轉達了中方的要求,但葡方只答應第一條,其余兩條仍不答應。

次日,何賢與馬萬祺只好到拱北向中方轉達澳督的意見,這一意見當然遭到中方的拒絕。中方人員安慰並鼓勵何賢、馬萬祺,肯定他們爲談判辛苦奔走,也是在爲澳門居民出力,爲祖國出力,並請他們轉告葡方,現在的新中國已經不是以前了,受人欺侮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如果他們真有誠意繼續談下去,就要按照那三條去做,不按那三條去做,談判就沒有基礎,也是不可能談的,如果要拖下去,中方奉陪到底,將來一切後果將由葡方負責。

何賢、馬萬祺回到澳門後,通知羅保,要求親自會見澳督。在總督府,何賢和馬萬祺轉述了中方的意見。並說,中方要想困住澳門,只不過是舉手之勞,輕而易舉,現在的中國可不是以前的清政府。澳督聽了半天沒有說話,最後說:“讓我們再考慮一下,明天早上告訴你們。”晚上,澳督向葡政府彙報了談判情況,最後他們感到,再拖下去對他們更沒有面子,只好同意中方的要求。

經過15次談判,8月23日澳門當局派羅保出關閘,代表澳督向中國方面遞交了道歉書,承認錯誤,並保證不再進入中立區挑釁,葡方從原警戒基線後撤50米;向我方賠償人民幣443,720,300元(舊幣)。

至此,“關閘事件”以我方的勝利而告終。“關閘事件”的處理,不僅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也是我國在外交和政治上的一次勝利。

本文爲《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