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史上最恥辱的一場敗仗,傷亡50萬割讓大片領土,沙皇因此自殺

文史磚家 2024-03-11 16:22:31

文/格瓦拉同志

作爲最富侵略性的帝國,沙俄在軍事擴張方面一向鮮有敗績,不過1854-1856年間的克裏米亞戰爭卻讓它遭受重創,不僅傷亡極其慘重、割讓大片領土,還迫使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殺,堪稱俄國史上最恥辱的一場敗仗。而這場戰爭的起因,無疑源自沙俄跟土耳其之間的矛盾。

沙俄與土耳其之間的矛盾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位時(1462-1505年)。當時,奧斯曼帝國滅掉東正教世界的領導者-拜占庭帝國,而伊凡三世則迎娶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亞爲妻,並宣布全國改宗東正教。由此,俄國開始以東正教世界的領導者自居,並將消滅奧斯曼帝國、恢複拜占庭帝國昔日的輝煌,作爲始終不渝的目標。

尼古拉一世

爲了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從1676年開始,沙俄先後發動8次針對土耳其的戰爭,打著“驅逐異教徒”的旗號,奪取奧斯曼帝國的大片領土,並在其境內不斷地鼓動東正教徒發動起義,以實現最終瓦解敵國的目的。這一次,沙皇尼古拉一世所采取的措施,跟以往沒有任何新意。

1853年2月,尼古拉一世派遣緬希科夫親王出使君士坦丁堡,要求蘇丹阿蔔杜拉·邁吉德一世給與俄國對聖城教堂的保護權,承認沙皇對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臣民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軍隊撤出黑山。這三項要求一旦得到滿足,將造成奧斯曼帝國放棄巴爾幹半島、耶路撒冷的局面,其影響將是災難性的。正因如此,蘇丹一口回絕了沙皇的要求。

錫諾普海戰

阿蔔杜拉·邁吉德一世的拒絕正中尼古拉一世的下懷,很快,沙俄便以此爲借口,宣布斷絕與奧斯曼帝國的外交關系,並在1853年7月攻占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兩個附屬于土耳其的公國。緊接著,沙俄海軍又在錫諾普海戰中重創奧斯曼帝國的艦隊,並試圖奪取土耳其海峽,攻占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

錫諾普海戰的結果令英、法感到震驚,他們非常擔心,一旦沙俄奪取土耳其海峽、進入地中海,勢必會威脅到兩國在當地的利益。爲防止這種糟糕局面的發生,英、法宣布支持奧斯曼帝國,並在1854年1月派艦隊進入黑海作戰,著名的“克裏米亞戰爭”由此爆發。除此之外,在高加索、波羅的海、堪察加半島、白海等地,英法聯軍也于沙俄軍隊交戰,但規模遠不及克裏米亞戰爭。

防守塞瓦斯托波爾的俄軍

1854年4月,英、法聯軍在克裏米亞半島登陸,隨即向沙俄重要的海軍基地塞瓦斯托波爾發動進攻。然而,英法聯軍在塞瓦斯托波爾遭遇頑強的抵抗,戰事很快便呈膠著狀態,並導致交戰雙方死亡慘重。起初,俄軍尚能堅守陣地,但由于它的裝備落後、醫療條件奇差,加之外援斷絕,遂導致局面愈發不利。到1855年2月,俄軍的敗局已定,要塞的陷落只是早晚的事兒。

就在俄軍敗局已定之際,盟友奧匈帝國突然變臉,要求沙俄撤出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否則將加入聯軍作戰。奧匈帝國的背叛,再加上敗局已定的局面,讓尼古拉一世羞憤不已,爲避免看到國家戰敗投降的一幕,他決定提前結束生命。2月18日,尼古拉一世服毒自盡,並在臨死前拍電報給莫斯科、基輔、華沙等地,稱“皇帝正在死去,並向所有的人道永別。”

亞曆山大二世

尼古拉一世自殺後,太子亞曆山大即位,史稱亞曆山大二世。新君即位後,並沒有立刻調整戰略,而是繼續堅守塞瓦斯托波爾。然而,俄軍的頑強抵抗並沒有換得命運的眷顧,當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爾淪陷,英法聯軍基本上控制整個克裏米亞半島。經此一戰,俄軍傷亡53.6萬、耗資約8億盧布,可謂慘痛至極。

輸掉克裏米亞戰爭後,沙俄無疑面臨著山窮水盡的境地,除非接受屈辱的求和條件,否則將有亡國之憂。經過長達數月的痛苦考慮後,亞曆山大二世被迫做出對英、法、土三國求和的決定。1856年3月30日,沙俄與英國、法國、土耳其等國在巴黎簽訂合約,克裏米亞戰爭就此結束。

根據條約,沙俄放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把多瑙河口、南比薩拉比亞、卡爾斯等地割讓給土耳其,並放棄對聖地教堂、奧斯曼帝國境內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權。與此同時,沙俄還承諾黑海中立化、不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和4艘以上200噸的船只,也不會在黑海沿岸設立海軍兵工廠和海軍要塞。通過這項條約,沙俄不僅割讓大片領土,而且還被限制在黑海的各項軍事活動,代價可謂慘痛。

參加巴黎會議的部分代表

不僅如此,拜克裏米亞戰爭失敗“所賜”,沙俄的國際地位迅速下滑,沙皇的威信掃地,國內矛盾日趨尖銳,誠如列甯所言,“克裏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而爲了改變這種局面,亞曆山大二世開始進行農奴制改革,並在蟄伏數十年後才重新開始對外擴張。由此來看,克裏米亞戰爭絕對是俄國史上最恥辱的敗仗。

史料來源:《克裏米亞戰爭:被遺忘的帝國博弈》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