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弘森:4歲與酒泉結緣,10歲自制燃料火箭,如今卻讓父親擔憂

千百度籃球視角 2024-05-11 15:59:13

在哈工大成功發射第23顆衛星威海1號之際,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受到了李傳江教授的邀請,去哈工大參觀。

在小男孩去的時候,李傳江教授抛開科研等工作,親自接待了他,並且還送了一本《啓夢航天》。

這件事引發了網友的好奇,這個小男孩是誰?爲什麽能讓李傳江教授親自邀請和接待!他是有什麽背景麽?還是有什麽過人之處呢?

下面就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男孩的故事。

這個小男孩,叫做嚴弘森,從5歲開始後,父母經常帶他去與航天有關的地方旅遊,參觀各地的航天科技館、聽各類的航天講座,還會去酒泉、文昌、西昌等衛星發射中心。

他9歲時,去到了拉薩天文體驗館“藏域星球”,在觀看一段循環視頻時,他發現視頻中播放的是長征三號火箭,可卻被錯誤的標注成長江五號,而且火箭的分離順序,也存在錯誤。

于是父親就找到了科技館的負責人,並把這些錯誤一一指出。經過工作人員的核對,科技館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向嚴弘森表示了感謝。

央視在得知這件事後,還特意邀請嚴弘森參加了《新聞1+1》節目,嚴弘森火遍全國,被人稱之爲“火箭男孩”。

嚴弘森之所以這麽優秀,與他的父母有很大的關系。

嚴弘森在2013年出生于浙江紹興,對于他的到來,父母都很高興,並且開始謀劃他的未來,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掘他的興趣愛好。

父母先是帶著嚴弘森學習美術、樂器等知識,可是觀察一段時間後發現,嚴弘森對這些沒有什麽興趣,父母只能換個思路。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想讓孩子找到未來的方向,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他的見識和閱曆。于是父母在嚴弘森4歲的時候,帶著他外出旅遊。旅遊的途中,正好路過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那裏,父母帶著嚴弘森,一同見證了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的發射過程。

隨著一聲巨響,火箭“嗖”的一下,沖向了藍天,直奔外太空而去,那道火苗,也隨著距離的拉遠,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眼中,留給父母的可能是震撼,但帶給嚴弘森的,卻是一顆航天夢的種子,那道火苗照亮了他前進的方向。

自那以後,父母就發現嚴弘森對航天有著無限的向往,總是問父母一些航天方面的問題,父母爲了嚴弘森更好的了解知識,給他買了關于航天的書籍,剛開始的時候,父母給他讀,經過一段時間後,嚴弘森也逐漸的能夠自己閱讀了,他也越來越對航天感興趣。

看到嚴弘森這樣的專注和熱愛,父母也很高興,于是父母給他買來了更多的航天書籍,填滿了家裏的兩個書櫃。

隨著學習知識的增多,嚴弘森的疑問也越來越多,書籍漸漸的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了,在父母的幫助下,他開始嘗試著用電腦查閱資料,並且不僅僅局限在閱讀航天知識,他還要嘗試著自己制作。

爲了制作可以升空的火箭,嚴弘森開始涉獵物理、化學、電子線路等方面,還在網上自學編程語言、自學設計電路板,並且開始嘗試制作火箭模型。

看到嚴弘森如此的癡迷,父母喜憂參半,擔憂的是怕他爲此耽誤學業,喜的是孩子在航天方面的天賦,這是遠超同齡人的存在,在航天方面,嚴弘森就是天才。最終父母做出了選擇,全力的支持他。

爲了給嚴弘森打造一個“航天”工作室,父母賣掉了家裏的沙發,一些礙事的裝修也全都拆了,只留下一張桌子,客廳一下子變得寬敞了,之後又給嚴弘森置辦了做實驗的用具,小到模型零件,大到3D打印機。

嚴弘森終于可以認真的研制火箭了,在這一方面,他展現出了遠超他年齡段的耐心和細心,從畫圖、設計到挑選零件,嚴弘森都有著一定的要求,在高標准的約束下,他做的模型,不僅僅外觀好看,而且功能齊全,甚至能夠模擬真實的火箭發射過程。

在進行燃料配比的時候,考慮到嚴弘森的年齡,這一部分都是由父親來幫助完成,但也是在嚴弘森的監督下完成的。

從2022年8月開始,嚴弘森用了10個月的時間,在10歲的時候,終于做出屬于自己的第一枚火箭,雖然火箭只飛行了200米,便開始下墜,最高點時也沒有開傘,但他依舊是中國自制固體燃料火箭年齡最小的研發者。

這樣的成績,足以讓嚴弘森和父母高興了,因爲嚴弘森走出了第一步。在去年10月,嚴弘森開始制作第二枚火箭,還計劃在2025年,研制出可回收自制固體燃料火箭。

當然,這一切對于嚴弘森來說,只是個良好的開端,因爲隨著小學的畢業,他的學業任務也會更加艱巨,父親對這方面還是有些擔憂的,就像他自己吐槽的那樣:“快期末考試時,別人家的孩子周末都在複習,他卻在晃晃悠悠的畫電路板”。

眼前的成就,讓嚴弘森的未來,可能會充滿更多的期待,但也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共同精心澆灌和護養。嚴弘森已經證明了自己在航天方面的天賦,切不可抜苗助長,應讓其專心學習,打牢基礎,盡可能的爲其創造適合其成才的學習研究制造環境,他會成爲祖國航空事業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光芒璀璨,未來可期。

0 阅读:39

千百度籃球視角

簡介:獨特視角,分享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