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貪汙腐敗爲什麽屢禁不止?

史上風雲 2024-03-28 16:46:34

乾隆朝貪汙大案層出不窮,尤其是乾隆中後期,幾乎無官不貪。出現如此嚴重的貪汙現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而下面兩個原因,則是貪汙橫行的助推劑。

其一,議罪銀制度的實施。

在乾隆朝中期以前,朝廷對貪汙處罰還是比較嚴格的,貪汙官員不僅要上繳贓款,還要被發配邊疆充當苦差,發配路途遙遠,犯人深受其苦,很多發配人員中途就死了,也正是如此,震懾效果比較好。

然而,乾隆中期以後,和珅擔任戶部尚書時提出了議罪銀制度,也就是犯貪汙罪的官員自己繳納銀子,可以代替處罰,議罪銀少則十多萬兩白銀,多則幾十萬兩白銀。由于議罪銀的收入主要進入內務府供給皇室開支,乾隆皇帝很支持這一政策。

自從議罪銀制度實施之後,貪官汙吏開始肆無忌憚,畢竟貪汙被發現了,大不了就交點錢罷了,不影響升官發財,也不會遭受牢獄之災,家人也不會受到牽連和連坐,而且交的錢只是貪汙錢的一部分罷了。議罪銀制度刺激、甚至鼓勵了貪腐行爲,乾隆中期以後,幾乎無官不貪,升官發財徹底綁定到一起。

其二,寵信大貪官和珅,加劇了官場腐敗。

和珅聰明好學、能詩會畫、口齒伶俐,很會揣摩人心拍馬屁,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自從乾隆四十年擔任禦前侍衛後,從此扶搖直上,一年後就升任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步軍統領。很快又升爲戶部尚書、崇文門稅務監督,都是有權有錢的肥缺。

和珅很會投乾隆皇帝所好,也很會辦事,乾隆的七旬大壽、八旬大壽、千叟宴等都是和珅一手操辦的。乾隆晚年奢華無度,開支非常大,內務府早就入不敷出,和珅擔任崇文門稅務監督後,把崇文門稅收入內務府,結果內務府錢財很快就充實起來。

和珅成爲乾隆摟錢工具,供應著乾隆的奢華生活,盡管乾隆對和珅的貪腐有所察覺,卻仍然選擇性失聰,甚至處罰彈劾和珅的大臣,縱容包庇和珅,因爲乾隆已經離不開和珅。

比如,乾隆五十一年,監察禦史曹錫寶彈劾和珅管家劉全,和珅知道後讓劉全趕緊把財物藏起來,結果乾隆讓查時查無實據,乾隆斥責道;“本欲參劾和珅……故以家人爲由,隱約其詞,旁敲側擊。”隨後將曹錫寶革職留任。

再比如,乾隆五十五年內閣學士尹壯圖揭露吏治腐敗“各省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奏請乾隆皇帝“永停罰銀之例”,加大對貪官的打擊力度。乾隆皇帝大爲不滿,讓人調查,結果各省督撫在和珅的配合下提前做手腳,在各省查無實據,乾隆認爲這是對“乾隆盛世”的毀謗,下令將尹壯圖革職留任。

乾隆對大貪官和珅的寵信,加劇了官員貪腐行爲,官場上更是形成上下一氣、互相勾結的局面,貪腐大案層出不窮,逐漸侵蝕大清帝國的根基。

比如,乾隆四十六年的王亶望貪腐大案,乾隆派遣大學士阿桂查辦,竟然查出督撫以下200多人參與貪汙,牽連甚廣,令人咋舌。緊接著又發生閩浙總督陳輝祖侵吞王亶望查抄贓物案、山東國庫銀虧空案等,每案涉及的金額達到百萬兩白銀以上。乾隆派遣劉墉、錢沣去查辦,錢沣排除和珅幹擾,發現山東官員逢迎巡撫等高官,“一任縣庫虧空,扶同弊混”。乾隆後期各地貪腐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

貪汙流行,積重難返。

官場風氣一旦形成,就會上下勾結、沆瀣一氣,形成一連串的靠山、利益鏈,貪汙流行已經是衆人皆知、衆人皆往的事情,積重難返,也就不好治理了。

比如,你派遣查貪汙的人,也進行了貪汙,他還如何查出來貪汙?那豈不是自己查自己嗎?當大家都這樣,一些原本不貪的人也會不以爲意,只是大貪小貪而已,千裏之堤潰于蟻穴,清廉之氣難長存,貪腐之行易于行!

對此,大家認爲呢?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