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流派分支衆多,爲何大乘佛教更受中國人的歡迎?

江舸 2024-02-25 17:17:32

佛教作爲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東亞及東南亞地區有著極強的影響力。

自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以來,佛教也逐漸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在國內依然有著人數衆多的信徒。

和其他宗教一樣,佛教在發展中也誕生出了很多派別,其中最主要的分支便是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中國佛教文化更多來源于大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則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占據優勢。

那麽大乘佛教爲何在中國備受青睐,其之後又衍生出了哪些分支呢?

關于佛教的起源在曆史學界沒有太多的爭議,在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紀前後開創佛教後,其和弟子便致力于在印度地區推廣這種新興的宗教。

在佛教傳播早期,佛教信徒基本秉持著釋迦牟尼的理論,但到了公元前四世紀,佛教信徒們對教義産生了不同的理解,佛教也逐漸分化成爲十八個部派。

各派別在這段時間裏對佛教教義進行了截然不同的诠釋,令佛教理論取得了極大發展。

到了公元前一世紀,一支新的佛教流派開始出現,他們對佛教的教義進行了重新的诠釋。

在他們的理論體系下,佛祖釋迦牟尼從一位聖人,搖身一變成爲了無所不能的神明,之前注重個人修行的佛教教旨也被全盤否定,他們認爲普度衆生才是佛教的根本意義。

爲了區分自己與傳統的部派佛教,這一教派的信徒將自己稱爲“大乘佛教”,而此前的佛教理論則爲“小乘佛教”,自此持續數百年的佛教理論戰拉開了序幕。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間有著許多區別,其中最重要的點有四個:

其一是對釋迦牟尼的描述不同,這一點已經在前面提過。

其二是小乘佛教追求自我解脫,而大乘佛教則認爲人應該先修行得道,之後普度衆生。

其三是在修行方法的不同,小乘佛教延續了釋迦牟尼開創的包含戒、定、慧的三學修煉法,並輔以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包含布施在內的“六度”,鼓勵“自未度先度他”。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兩者對于世界的诠釋並不相同,小乘佛教否認自我實體的同時承認客觀事實的存在,但大乘佛教卻認爲自己與客觀世界均不是真實的,是完全的唯心主義流派。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先後傳入我國。

但隨著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大乘佛教逐漸占據了上風,這又是什麽原因導致的呢?

大乘佛教在中國能夠取得優勢地位和當時我國的曆史環境是分不開的。

雖然佛教在東漢時期便傳入我國,但當時其發展受到了漢廷的限制,中國百姓甚至不被允許出家爲僧。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文化才迎來了大發展。

彼時我國正處于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劇烈沖擊,長期占據主導的儒家文化遭受了士大夫階級的質疑,清談和玄學受到貴族們的喜愛。

而相較于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唯心主義色彩更濃,與當時人們消極避世的態度更加契合,發展也更加順利。

其次大乘佛教最早就是靠吸收印度教文化完善其理論的,因此在進入中國後,其也比小乘佛教更擅長于本土化改造。

南北朝時期大乘佛教弟子,便吸收了中國傳統信仰中的內容,將佛教的涅槃境界,彼岸世界等元素改造成了更契合中國人認知的極樂世界和地獄等概念。

這讓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找到了心靈慰藉,人們選擇成爲佛教信徒來暫時遺忘眼前的苦難,這讓大乘佛教在中國地區迅速傳播開來。

而且中國自古以來便十分重視平等互助的概念,相較于著眼于個人修行的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普度衆生的理論,更容易受到中國百姓的青睐,這也是其最終能夠取得壓倒性優勢的重要原因。

南北朝時期高僧鸠摩羅什來到中國投身于經書翻譯工作,他作爲大乘佛教的信徒著重引進了大量大乘佛教經典,其對中國大乘佛教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但即使如此在隋唐初年小乘佛教依然有著不少的信徒,直到脫胎于大乘佛教的禅宗在唐代迅速崛起,中國大乘佛教一家獨大的局面才正式形成。

而小乘佛教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則是因爲其教徒對其進行了政教合一的改良,他們賦予了王國統治者宗教領袖的身份。

這種做法在有著悠久政治曆史的中國顯然是無法開展的,這也是他們難以在中國立足的原因。

如今我們在提到佛教的時候,似乎“禅”都是一個繞不開的概念。

僧人們的住所是禅房,他們的靈光一現被稱爲禅機,這都說明了禅宗在中國佛教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禅來源于梵語中的“禅那”,指的是清淨修心而自證佛本,本來是佛教信徒的一種修行手段。

但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其內涵逐漸發生了轉變,中國僧侶對佛教的修行方式進行了改良,將參悟作爲修行的終極意義。

在禅宗五世祖弘忍的努力下,禅宗終于成爲官方認可的宗教流派。

弘忍的兩名弟子神秀和慧能則進一步將禅宗的影響力擴大,其中神秀繼承了弘忍的理論, 認爲人的染、淨二心時時對立,爲了獲得超脫的境界,要盡力熄滅染心,方能得悟大道。

爲了達到這一境界,他們要求禅宗弟子要時時參禅,通過“漸修”達成目的。

但慧能則不這麽認爲,他認爲人的本心不應分爲染,淨二心,其本身就是每個人佛性的真正來源,只要能夠在生活中對禅意加以體悟,終有一天人就能通過頓悟的方式發現自己的佛性,從而修成正果。

相較于神秀一派,慧能引領的新風尚迅速受到了中國百姓們的支持,因爲這種修習方式並不會與日常生活産生沖突,人們只需要在保持原有生活的基礎上鍛煉心性,就能達到修行的目的。

而且頓悟的概念也爲佛教的修行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並成爲諸多才子爭相吟誦描繪的對象。

因此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裏,慧能主導的禅宗逐漸成爲中國最重要的佛教流派之一。

雖然淨土宗等流派依然有著不少信徒,但禅宗始終都是最能代表中國本土佛教的存在。

除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說法之外,我們偶爾還會看到有人將佛教分爲密宗和顯宗,密宗在中國又被叫做喇嘛教,那麽其又是從何而來呢?

事實上密宗是一個在大乘佛教基礎上進一步吸收印度教文化的産物,其創始人聲稱自己受到了法身佛大日如來的深奧秘密教旨傳授,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

密宗弟子自稱他們掌握了高深的修習法門,而且這些修習方式遠比釋迦牟尼公開宣講的修習方式“可靠”,這讓密宗在誕生之初便收獲了不少信徒。

和其他佛教流派即顯宗相比,密宗更加注重咒術和儀禮,並將密宗文化打造成在其流行地區的民俗信仰。

和傳統的佛教修行方式不同,密宗弟子在修行時需宣揚口誦真言咒語,即“語密”、手結契印手式,即“身密”,心作觀想即“意密”,當三密同時相應,他們就能夠“即身成佛”。

密宗這種特殊的修行方式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步驟的要求極高。

因此密宗的宗教首領往往會成爲該地區的世俗領袖,以便獲得足夠的資源,這和其他佛教流派之間存在本質區別。

在我國封建時代,雖然有不少君主都十分信奉佛教,但佛教傳播不能影響世俗社會的運轉卻是一切的潛規則,一旦佛教勢力過度擴張,往往會受到當權者的打壓,這也是我國曆史上多次滅佛行動的根本原因。

因此密宗在我國中原地區的傳播受到了嚴格的限制,雖然元朝、清朝等少數民族統治者對密宗十分青睐,但密宗卻始終沒有在我國腹地得到推廣,這也能夠說明其和顯宗佛學之間的巨大差異。

佛教作爲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其在印度本土已經幾乎銷聲匿迹了。

佛教文化的中心也轉移到了中國等地,並在這裏煥發了驚人的活力,這主要是因爲大乘佛教在傳入中國後得到了充分的本土化改造,與中國傳統文化融會貫通,成爲了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禅宗等本土佛教流派的湧現,更加體現了中國佛教徒的智慧,其出現沖淡了佛教清修的單調底色,爲佛教賦予了無限的可能。

直到今天禅依然被視作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便是其成功的證明。

參考資料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自《大乘與小乘·顯教與密教》,刊登于《五台山研究》1986年03期。

0 阅读:22
评论列表
  • yme
    2024-02-29 16:47

    因爲拿著幾個自己不知道意思的名詞“慈悲”“菩提”。解釋成“大愛”“舍己爲人”。與情執嚴重的衆生思維吻合。其實是虛假的繁榮。不是建立在智慧基礎上的愛心。仍然是惡。其實是愚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