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優衣庫時代,堅持“顧客價值優先”才有出路!

紅餐網 2024-04-07 11:55:56

在菜單規劃、運營、管理落地過程中,餐飲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本文爲超客創始人、超級菜單和超級門店提出者、前西貝高級副總裁張興旺在“2024中國餐飲産業峰會”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發布。

今年春節過後,行業裏無論是頭部品牌,還是一些區域品牌都遇到了寒意。我在幫助客戶調整的過程中有些收獲,所以今天跟大家做一個簡單交流,分享一些我最近在接觸市場一線時的一些感受。

超客創始人、超級菜單和超級門店提出者、前西貝高級副總裁張興旺

超級菜單誕生,

構建全新門店盈利模型

超客有一項核心的業務,就是推進企業的單店盈利模型建設,幫助客戶做菜單規劃。但近兩年我們發現,在菜單規劃、運營、管理落地中,很多企業遇到了挑戰。

很多連鎖企業,可能根本沒有想到會走到今天這個規模。發展到今天,很多連鎖品牌的門店可能已經分布于超一線、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等多個市場。與此同時,這些企業在單一市場的發展渠道也愈加多元,他們有購物中心店、街邊店、綜合商圈店、寫字樓店,甚至有寫字樓+商務中心店和檔口店等,業態很複雜。

另外,今天餐飲門店的營收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個變化是什麽?即線上數字化營收的占比越來越高。

過去企業大都把線上當成品牌推廣或是其中一個營收渠道的來源,但現在的線上渠道應該叫作數字化店鋪。線上店鋪的渠道占比、運力沖突,尤其是産能的運力沖突,已表現得愈加明顯。爲什麽?這背後的關鍵就是,很多客戶直接把線下的菜單搬到了線上,從而産生價格和毛利上的沖突。比如說正餐品牌做外賣的時候,其外賣場景本身是不一樣的,消費場景也會不一樣,而品牌卻按照線下門店的開店策略,這就是個問題,就會産生沖突。

所以,今天企業遇到的一大挑戰就是,經營效率開始下降,同時經營的複雜度增加。

基于消費場景和渠道的不同,一個企業往往會處于嚴重分裂的狀態。比如周一、周五和節假日的生意不一樣,甚至周一到周五的中午和晚間也不一樣。此外,線上線下顧客的消費場景不一樣,超一線市場和下沉市場的消費行爲也不一樣。

這個時候,全渠道菜單就誕生了。即把全部渠道的菜單綜合起來,也叫做超級菜單。

從其它行業可以看到,當供大于求的時候,産銷分離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現象,就是以渠道拉動生産,以市場帶動生産。然而,現在整個餐飲行業幾乎還是供給決定生産,廚房能夠生産什麽,門店線上就賣什麽。但實際當中,企業要在一個廚房生産門店所需産品,滿足複雜的顧客需求,必須要有産銷分離的思路。

超級菜單的出現,就是要把菜單邏輯反過來。比如,針對外賣業務要單獨定制菜單,再讓生産線進行産品生産。最後,把各個渠道交集彙總形成穩定的生産線。

拆解海底撈的變革:

從效率優先轉變爲顧客價值優先

爲什麽需要這樣的調整?

事實上,最早的時候,國內的餐飲企業並沒有連鎖化的技術思想,大家對于連鎖認知,最早都來自于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連鎖體系(以下簡稱“麥肯體系”)。麥肯體系遵循的就是效率優先,而不是顧客價值優先。供不應求的階段,競爭不激烈的情況下,追求效率優先沒有問題。但今天的餐飲行業已經非常內卷,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如果還追求效率優先,而不是顧客價值優先,顯然是不可取的。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很多人會說“創新”,但按照人的本性來說,創新是很難的。

以海底撈爲例,海底撈的渠道就如我們前面所講到的,在超一線、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甚至五線都有門店,且它的店面有街邊店,也有購物中心店。過去其采用的也是麥肯體系的一套打法,總部強管控模式。

2021年,海底撈第一次出現了虧損。在虧損以後,張勇就開始反思。張勇當時的原話就是:“標准化可以降低成本,然而一味的標准化會抹殺區域之間需求的差異。”

現實中也可以看到,各地的區域品牌,它們對本地顧客非常了解,能靈活調整,生命力會更強。就像朱光玉火鍋館,能對市場深入洞察,對市場的理解不一樣,故而能在近三年裏迅速起勢。

而海底撈過去成功的原因是組織管理體系、服務體系等方面做得很好,但在這個過程中,顧客價值也會開始喪失。海底撈2021年的財報也顯示,其客流、翻台率在下滑,這些都是海底撈要面臨的挑戰。

于是海底撈開始了變革,從2021年起,開始加快上新的節奏,上新頻率從原來的半年一次,到2022年開始升級到一年上新三次,並且開始區域個性化。它的很多産品上新一個月後,平均點擊率都會高于其它同類産品。

到了2023年,海底撈的上新頻次更是從半年度調整到3個月乃至1個月一次,同時把産品上架下架的權力,也就是把菜單管理的權力下放給了區域負責人和店長,他們可以根據本地化的要求去做調整。標准化開始讓位于多元化、個性化。

經過調整後,去年海底撈全年推出了300多款産品,上新數量遠遠大于其他幾個上市公司。如果不是因爲允許差異化,各個區域産品可以不一樣,那海底撈是不可能推出這麽多産品的。

從海底撈2023年財報也可以看到,海底撈整個變化以後,市場已經有所回暖,它的淨利潤超過44個億。海底撈經曆一系列變化後,複雜度肯定是增加的,效率也一定是下降的,畢竟新品不斷,場景多元,開始變成非標准化起來。

從海底撈的變革可以看到,過去它沒有強調快,沒有給顧客變化的價值。但如今中國的餐飲消費已經進入優衣庫時代,消費者更看重品質和價格。如果企業在這方面無法形成優勢,那就只能更快速地創新價值,超越競爭對手。

快速響應市場變化,

連鎖品牌要變成敏捷型組織

隨著經營複雜程度的提高,企業從新品研發到供應鏈的響應,再到終端門店的裝修、設計……産生了更大的工作量,導致企業的效率下降。這個時候,就需要企業進行重構,真正建立起以市場爲導向的營銷方式,以顧客價值拉動研發和供應鏈的發展,迅速響應市場。

不管是海底撈,還是我們最近服務的其它客戶,它們大都有100多家門店,有的甚至達到了千店的規模,但都面臨著類似的難題。所有的大連鎖品牌,必然要面對門店店型多樣,市場多樣的複雜性。這個時候,品牌能做的就是把大組織拆成小組織。整個權利重心下放到區域。變革的重心也要下放到區域,形成區域的責任,同時注重責任權利的對等。

這樣變革之後,就對區域負責人的領導力有更高要求,區域負責人必須要像老板一樣思考。不過,餐飲業本身就有一個很成熟的模式——合夥制,讓全員像老板一樣去創業,這個是餐飲業自帶的基因。

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市場競爭,這也意味著要變成一個敏捷型組織,底層邏輯是扁平化。過去,我們服務的很多客戶,基本上很多的決策都在總部,離市場一線很遠。

最終導致總部和區域總是打架,策略無效的同時,總部和區域之間的信任關系也被打破。所以,我們要讓區域組織代表市場,讓渠道代表市場、代表顧客價值,把價值流程完全倒過來,讓渠道決定菜單,渠道引領菜品開發和菜單結構調整。

這樣的變化背後,我們還要注意,每個企業天生具備營銷能力。但過去很多人都把營銷理解錯了,認爲營銷是推廣、促銷、打折。但其實營銷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洞察顧客價值。産品戰略開發非常重要,要始于顧客,終于顧客,洞察到顧客價值以後,再去做價值實現,去做研究和服務。最後,就是將顧客價值傳遞出去,形成閉環。

總的來看,在如今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我們要走向超級菜單,構建全渠道的菜單。

不過,按照4P理論,渠道變了,産品定價體系也要變。畢竟,用渠道代表顧客價值拉動菜單的重構,背後對企業的生産線、運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企業後台相應的一系列設計也都在變了。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