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繁花》中李李原型一起逛黃河路,真實的這裏比電視劇更火?

鳳凰衛視 2024-02-18 16:20:37

探訪黃河路

《近觀中國》

2024年初,電視劇《繁花》的爆火,讓上海黃河路再次被世人關注,跻身“一線”網紅打卡地。某飯店《繁花》同款住宿價格甚至高達16888元一晚。有人說,《繁花》讓黃河路重現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盛況。當時,真實的黃河路到底是怎樣的?

黃河路爲何可以“異軍突起”?九十年代對于上海來說是一個怎樣的時代?那些時代的弄潮兒們是如何乘風而起的?走進至真園原型,探訪那些當事人們,會有怎樣的收獲?本期《近觀中國》節目,特邀英國觀察員卡爾,探訪上海黃河路。

至真園李李原型來了?

黃河路上《繁花》海報

作爲《繁花》中最重要的故事場景之一,黃河路的霓虹閃爍和迎來送往的熱鬧場景讓很多觀衆心生向往。

上世紀80年代,上海餐飲業以國有爲主,逐漸無法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繁花》的背景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政策鼓勵發展個體民營餐飲企業。黃河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崛起。

卡爾來到黃河路後,采訪了不少一直居住在這裏的老街坊,他們大部分都看過《繁花》。據他們說,當年黃河路的熱鬧程度比《繁花》中展現的有過之而無不及。

黃河路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城區黃浦區,南起“中華商業第一街”南京西路,全長755米。電視劇《繁花》的熱映給黃河路帶來了久違的熱度,那些自1990年代一路走到今天的老店成爲很多人的“打卡必選”。其中,最火爆的莫過于是位于黃河路、鳳陽路口的苔聖園,這裏被認爲是《繁花》中“至真園”飯店的原型。

卡爾有幸采訪到了苔聖園的總經理祁文女士,據說她就是《繁花》中至真園老板娘李李的原型。

祁文與卡爾

時代造就黃河路

祁文(中間站著的女士)當年在苔聖園招呼客人

1993年,祈文(苔聖園)進駐黃河路,成爲黃河路變身美食街後入駐的第一批商家。90年代初,對于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改革開放的國策正在每個人身上發揮著作用,而上海這座中國的經濟重鎮更是突出。

祁文:“1993年的時候,人們不講究環境好不好,只要有能進黃河路來吃飯,就是一件很榮耀的事。《繁花》的電視劇,當時把黃河路1比1打造出來的時候,我心情無比激動,上面全部是霓虹燈,天空都仿佛給它遮住了,繁華得不得了。”

被大時代選中的黃河路,一下子成了魔都最紅火的餐飲寶地,但開店容易守店難。據祁文講述,九十年代初,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建立相應的規矩和制度。

祁文:“當時廚師長跟我的意見矛盾暗地裏很深。那時候廚房間是承包制,所以權力都在廚師長那邊,矛盾就凸顯出來了。我老板娘說一句話,小工不會聽你的,聽他師傅的。到發工資的時候,小工們就很苦,如果給他1000塊工資,500塊你要孝敬廚師長。所以,我就要打破承包。”

中國人講“不破不立”,但“破”肯定不容易。作爲老板娘的祁文在發現問題後,選擇和當年的廚師長“正面剛”,果然遭遇了一場危機。這就是《繁花》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李李與廚師長一戰的靈感來源。

據苔聖園的元老級服務人員介紹,當時他們的口袋裏都是有三件套的——筆、瓶起子和打火機。客人拿出香煙,服務員馬上一點,小費就來了。那時,服務員們甚至可以做到只靠小費就能生活,工資全部省下來。

對中國,尤其是上海和黃河路來說,上世紀九十年代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年代?爲此,卡爾采訪了上海當地文化學者馬尚龍先生。

馬尚龍:“80年代中期之後,整個上海的工業走下坡路了,當時國務院成立了一個振興上海經濟辦公室。那時,上海就開始要動起來了。當時,南京路非常繁華,外地遊客很多,飯店都坐不下,你在那裏吃飯,旁邊就站著人等位。有外地遊客寫信給上海市政府說了這個事情。于是,黃浦區區政府就想到要開一條美食街。選址一定離第一百貨商店越近越好,但又要是小馬路,所以它就選在了大光明電影院和國際飯店當中的一條很短很小的馬路。”

抓住時代給你的機會

據說,1990年代黃河路最火爆的時候,在這條僅長七百多米的街上,開有100家飯店,競爭異常激烈。而粵味館就是從當初的競爭和時代淘沙中堅挺至今的爲數不多的老店之一。它在黃河路上有一棟6層的小樓,可以容納數量爲500左右的客人。

白色小樓爲粵味館

粵味館位于黃河路中段,80年代從重慶南路開到乍浦路,90年代中期又轉戰黃河路,以本幫菜和粵菜著稱。卡爾在對這裏的食客們進行采訪的時候,得到了重要的信息。

黃河路當年的成功,其實不僅屬于創業者、大老板,也屬于普通的打工人。跟現在年輕人“躺平”、“內卷卷不動”的狀態不同,那時候的人們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兒和無窮的工作動力。

退休工人食客講述經曆

食客:“《繁花》我們最了解,我們都吃到了紅利,我們就是那時候賺到的錢。我們那個時候很積極的,加班加點,我沒到10點是不能下班的。八九十年代節奏很快,但精神頭很足,沖勁嘛,來自錢呀!因爲我指標完成了有超額獎金啊,比我工資還高,我那時候能拿1000多了。”

阿明(左一)和朋友

在粵味館的客人中,老客、熟客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人都與老板阿明相熟。阿明在入駐黃河路前,他在乍浦路開飯店,老友們都稱阿明當年轉戰黃河路的決定是“高策”,是最經典的成功投資案例。但外人眼中的風光,對阿明夫妻來說卻是一場豪賭,其中的心酸太多了。

阿明和妻子

阿明:“在黃河路考察了半年,黃河路生意不得了呀,就跟《繁花》裏面的一樣。後來我就把乍浦路的店賣掉,把自己家裏的房子都賣掉,還借了可能300萬吧。”

但當破釜沉舟的阿明夫婦,滿心希望想在黃河路大展拳腳的時候,現實給了他們沉重一擊。想要打造粵味館,就必須談下動遷戶,阿明被最後的釘子戶“卡住了脖子”。

阿明最終如何拿下釘子戶?九十年代的天價拆遷費能有多少錢?阿明妻子爲何說起當年就哽咽?祁文當時是怎樣解決廚師長問題的?和電視劇中展現的到底有什麽差別?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本周日晚播出的《近觀中國》節目。

制片人:張小玲

編導:楊曉婷

編輯:于二丫

1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