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民國黃金十年:地産泡沫破滅,股價大跌、股民跳樓,50萬人失業

曆史小松 2024-05-17 22:53:20

在民國曆史上,有一個短暫經濟繁榮期,從1927年南京國府成立,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這一段時間被稱爲民國的“黃金十年”。

在這“黃金十年”裏,按照相關數據,民國的經濟建設確實取得了不小成就。

在交通運輸方面,全國公路裏程達到117300公裏,合計有京閩桂、京黔滇等新幹線21條,支線15條,構建起中國大半個公路交通網。

鐵路方面,從1936年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全國共建成鐵路2030公裏,平均每年達1353公裏,並建設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鐵路、如平漢,粵漢等鐵路。

在國民教育方面,南京國府大力推行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到1937年前,全國共計108所高等學府),國民教育和文化素質得到普遍提升。

1936年,南京國府開始制定重工業建設計劃,按照計劃在3年之內奠定中國燃料、冶金、化工、機械機械等工業基礎。

從這些數據來看,南京國府時期,國家似乎正在向現代化工業方向發展。有人說,要不是因爲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在抗戰中損失超過6000億美元,可能早就步入工業強國了。

當然,在這十年的時間裏,南京國府還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時任國府財政部長的宋子文,主導收回關稅自主權,在電視劇《追風者》中便有體現。

那麽,“黃金十年”的事實又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所謂的收回關稅自主權,不過是南京國府和歐美列強妥協的産物,其依然是和列強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如1928年與美國簽訂的《中美關稅條約》,以及和英國、瑞典等國簽訂友好通商條約。

本質上來說,民國政府依然不能獨立調整海關稅率,海關的行政事務權依舊被外國列強把持,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提升了國府的財政收入(1932年關稅改革第一年,收入3.8億元)。

所以,“黃金十年”也不過是當權者的一局遊戲罷了。

實際上的“民國黃金十年”,各大城市地産泡沫破滅,國內股價大跌、股民跳樓,近百萬人失業,進而造成了民國曆史上嚴重的金融信用危機。

在能源生産方面,1913年,中國的粗鋼産量爲4.3萬噸,而到1930年(黃金十年之內),全國的産量僅爲1.5萬噸。

如此來說,民國的‘黃金十年’的工業産值,甚至還不如腐朽的晚清!

1934年,國內的鋼鐵産量在5.5萬噸,可是1935年,鋼鐵産量直接上升到25.7萬噸,到1937年,更翻倍達到55.6萬噸!

如此算來,民國時期的鋼鐵産量,居然在短短的3年時間裏增加11倍以上。

不過,你以爲這是民國政府大力推行工業建設的結果嗎?其實,增加的鋼鐵産量絕大部分,都來自于當時日寇控制下的鞍山鋼鐵廠(僞滿時期),和蔣氏的南京國府政權毫無關系。

民國時期的飛機組裝工廠

所以,當時南京國府真正掌握的鋼鐵産量,也就1.5萬噸左右,而其他兵工廠建設所需的鉛銅、鋼鐵、油料等原材料,大部分都是高價從海外購買,國內兵工廠才能生産大炮槍支。

根據相關資料,1935年河南鞏縣兵工廠從德奧購買了槍管鋼17158.1公斤,槍件鋼約20867公斤,還有大量的熟鐵和無煙火藥等。

在清朝末年,其還能自産鐵甲軍艦、重炮、馬克沁等重機槍。但是進入南京國府1930年代後,國內的兵工廠,因爲原材料供給問題,兵工廠退化到只能生産步槍和簡易迫擊炮。

1943年,在重慶的18家鐵廠中,已經有14家直接倒閉,剩下是4家鋼廠,也倒閉了1家。到1944年4月,各正常開工的機器工廠,不到十分之一,基礎工業設施建設毫無建樹。

所以,民國的重工業可謂是經營得一塌糊塗。那麽,你以爲輕工業應該發展挺不錯,畢竟那個時候有面粉大王、火柴大王、紡織大王。

民國時期的紡紗工廠

實際上,在南京國府的黃金十年裏,國內新建的輕工業型工廠數量也是在逐年下降,規模越來越小,資本額也越來越少,民營市場占有率更加稀少。

就以面粉大王爲例,榮宗敬和榮德生從1902年投資面粉業開始,資本得益于快速累積,後于1906年涉足紡紗業,市場擴張迅速,一時間被稱爲中國的面粉大王、紡織大王。

但是,隨著榮氏兄弟開辦工廠和裝備數量增加,負債卻是逐漸增多(民國大買辦和外國列強的傑作), 多數工廠都背負著高額的抵押貸款。

1934年,榮氏的部分工廠負債高達2100余萬元,在被迫交給債權團接管後,南京國府官僚資本迅速介入,工廠的大把收入和社會資産,全被國府收入囊中。

同時,在民國黃金十年時間裏,還面臨著一個巨大難題,那就是房産泡沫,尤其是當時作爲遠東大都市上海的房地産市場可謂是一落千丈。

從1924年到1929年,上海地區的房地産總價值增加了20億兩,一方面是農村資金向城市流動,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僅有的“銀本位”制度國家,才使得地區房地産價值大幅度增值。

但是,後期隨著上海低價暴跌,房地産買賣更是一路下坡,上海公共租界的地價下跌近6億元,整個上海市的地價下跌近20億元。

然後,就是國府在1934年推出的二三關庫券(電視劇追風者中的庫券風波原型),它是以國府的關稅作爲擔保,發行推動國民經濟建設的債券。

但是,這些債券最後卻成爲四大家族的斂財工具,宋霭齡斂國難財高達1500萬元,而對于用真金白銀購買債券的民國股民來說,卻是滅頂之災,不少股民因此跳樓。

就如同電視劇《追風者》中的黃包車夫阿文一樣,跟風購買庫券,甚至不惜借高利貸,最後在股市崩盤後,因爲償還不了欠款跳樓自殺。

同時,到1935年初,整個大上海地區的企業倒閉數量近1000家,失業人數更是高達50萬以上,可見這座當時遠東的第一大都市,經濟狀況都是如此不堪,何談全國的經濟建設成就呢。

其實,所謂的民國黃金十年,在看似繁榮的地産、金融和工商業背後,卻是國府內部的腐朽不堪和派系林立的鬥爭,以及對于外國資本列強的妥協。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總統府

當然,南京國府作爲一個封建大買辦起家,建立的反動派政權,何談有利國利民的經濟建設良藥,不過是荼毒百姓生靈罷了,最終只能是自食惡果!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