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世園會丨成都園:繁花織就蜀錦美

愛看頭條 2024-05-14 09:11:13

如果把成都之美濃縮于一處,哪個地方最能代表成都?相信很多人會說是成都世園會主會場中的成都園。那麽,成都園中到底藏有多少“寶藏”?又隱藏著多少故事?昨日,記者前往成都園一探究竟。

在成都園“花居”中,有一座“繁花入錦”蜀錦文化廳,廳中選取了唐宋時期帶有經典花卉的蜀錦佳品複制件作展示,借蜀錦爲載體,以小見大,展現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互鑒。

蜀錦圖案取材廣泛、構思精巧,“圖必有意,意必吉祥”,蜀錦藝人善于巧妙選用以植物和自然景物爲代表的各種題材,用其形、擇其義、取其音,組合成含有一定寓意或象征意義的圖案,借此來表達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

另外,蜀錦的顔色鮮豔且不褪色,主要得益于天然植物色素。成都,天府之國,沃野千裏,有著豐富的天然植物色素。而正是這些植物色素,賦予了蜀錦五光十色的絢麗色彩。其中又以染紅色最爲著名,蜀錦又被稱爲“蜀紅錦”。

在成都園,不僅能欣賞到“繁花入錦”,還有目之所及的百花爭豔,這其中便有一片“寶藏地”——蜀錦田。

蜀錦田是以蜀錦的特色紋樣和色彩爲創意來源,運用50余種成都鄉土花卉和創新培育花卉,集中展示面向未來的節約持續低維護花園建造理念。如今,不僅在世園會現場可以見到它們的“身影”。“天目地黃”“白及”“太平花”“琉璃草”“蜀葵”……這些原本在田間山頭的鄉土特色植物和罕見的外來園藝新品種也在成都街頭紛紛亮相,爲公園城市增添了一抹獨特的氣質。

近年來,成都依托四川植物資源優勢,以生態資源賦能城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爲目標,創建了以“特色植物研究應用中心”爲載體的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發展模式,彙聚社會各界資源,探索出一條特色植物從資源挖掘、開發應用到市場化、産業化的有效路徑。

在林下、高架橋下等光照不充足的城市空間,利用耐陰植物赪桐、野扇花、板藍、紅蓋鱗毛蕨等進行生態性組合配置,形成低維護可持續的陰地植物景觀;在二環高架、天府廣場、三環路及公園塊狀綠地,則運用抗性強的鄉土特色植物小報春、白及、板藍等開展由點及面的多元化場景配置栽植。在文化系列場景示範方面,以川花蜀葵、木芙蓉、太平花等獨具曆史氣韻的植物爲媒介,開展以巴蜀文化爲主題的景觀探索,續寫城市獨特文脈。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菲菲

原標題:成都園:繁花織就蜀錦美

編輯:覃一川 責編:高婷 覃峰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