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複辟背後有德國身影,威廉二世孤注一擲試圖使中國加入同盟國

史海撷英 2024-05-19 10:09:15

民國六年(1917年)6月30日晚,一心密謀複辟滿清的張勳借著府院之爭,帶領五千辮子軍進京,隨後穿著藍紗袍、黃馬褂、紅頂花翎和康有爲、王士珍等人一起乘車入宮,擁立已經退位五年的溥儀登上皇位,宣布複辟。

當然,張勳的複辟立馬引來全國的聲討,在段祺瑞討逆軍下,溥儀在位僅僅十二天就再次宣布退位,複辟鬧劇結束。

表面來看,張勳複辟不過十二天,也沒掀起什麽水花,但問題是他這次複辟差點讓中國萬劫不複,爲什麽這麽說呢?因爲這次複辟背後的推手就是德國,而複辟的本質其實是是否參與一戰。

早在清末的時候,德皇威廉二世就非常支持滿清,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威廉二世本身就是一個獨裁傾向很強的半權威君主,自然很討厭共和制,也不喜歡君主立憲制。

此前歐洲就不斷爆發反對君主的運動,尤其是針對奧匈皇室的刺殺活動不斷,讓威廉二世非常擔憂。

在威廉二世眼裏,滿清不過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一旦也成爲共和制,勢必引發歐洲共和主義者的共鳴,直接影響歐洲君主制的穩定性,進而動搖奧匈皇室,可以說,威廉二世發動一戰的一個因素,就是不能容忍塞爾維亞刺殺奧匈帝國皇儲。

弗裏德裏希・威廉・維克托・阿爾貝特・馮・霍亨索倫

除了德國,英國作爲歐洲君主制國家,也認爲君主制有存在的必要性,因而爲了自己利益,一度支持袁世凱攻打革命黨,引起革命黨的不滿。因爲革命都在南方進行,革命黨表示,一旦英國支持滿清,那麽革命黨將不再保護在長江流域的利益,在利益和君主制面前,英國很快抛棄了滿清,畢竟英國並不是絕對君主制,對君主權威的敏感程度不如德國。而日本本來就和英國是同盟,自然亦步亦趨,就這樣,唯一支持滿清的列強唯有威廉二世了。

但還沒等威廉二世有什麽動作,溥儀就宣布退位,覆滅太快,也讓威廉二世耿耿于懷。

民國剛剛建立,威廉二世就通過傾向于君主制的梁敦彥向袁世凱吹風,說清朝雖然沒了,但中國還是需要一位皇帝的。除此之外,威廉二世還暗中拉攏袁世凱兒子袁克定,說德國將會全力支持袁世凱的統治,本來袁世凱就非常崇拜德國,有了威廉二世的推波助瀾,袁世凱也開始密謀恢複帝制。

結果袁世凱複辟帝制不得人心,不久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威廉二世只能圖謀複辟滿清了。爲此豢養了一大批支持滿清的知識分子,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康有爲和胡嗣瑗,康有爲本人就非常崇拜威廉二世,經常鼓吹“帝制德國比共和法國強大”的迷惑性理論。至于胡嗣瑗,就是張勳的幕僚,參與複辟活動,後來追隨溥儀。

除此之外,在一幫列強裏,滿清對德國頗有好感,清末新政的時候,慈禧就和大臣詢問以誰爲師。雖然衆大臣紛紛建議,但慈禧認爲英國君主立憲制毫無擺設,日本君主立憲制下天皇權力不大,基本都是藩閥主導改革,而法國、美國則直接跳過,共和制是絕對不行的,選來選去,只有德國最爲理想。爲此晚清開始向德國取經,最終搞出了讓大臣們離心離德的皇族內閣。

清朝覆滅後,一幫遺老遺少聚集在青島密謀複辟,背後的推手就是威廉二世。

勞乃宣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作爲英國盟友,立即攻占了德國侵占的青島,此時威廉二世的重心主要放在歐洲,暫時管不了清朝複辟的事情了。但到了民國六年(1917年),威廉二世卻再度提及複辟清朝的事情,讓傳教士送給勞乃宣一封信,勞乃宣是鐵杆複辟黨,也是德國豢養的文人之一,在德國建的尊孔文社裏主持日常事務。當然尊孔文社成立目的就是讓一群遺老遺少聚在一起商量怎麽複辟。

勞乃宣得到威廉二世的書信後非常興奮,直接進入北京拜見溥儀,甚至勸說溥儀和德國皇室聯姻,這樣德國就會大力支持溥儀的複辟。

時隔多年,威廉二世爲何又提及複辟之事呢?原來在歐洲戰場上,德國陷入膠著,局面也越來越孤立。

不僅如此,民國六年(1917年)2月的時候,美國宣布對德國斷交,宣戰也已迫近,至于國內,則因是否參加一戰而鬧起了新的爭論。

其實早在一戰爆發後,梁士诒就勸袁世凱對德宣戰,認爲德、奧必敗,但袁世凱堅決支持德國,加上德國承諾幫助自己登位,一直有所猶豫,而且日本人又極力反對,這才作罷。但隨著一戰的深入,各國在殘酷陣地戰和消耗戰下對人力資源消耗極大,英國和沙俄又想起人口衆多的北洋政府了,以貸款和援助兵工廠的代價,希望北洋政府派人參戰。然而和上次一樣,日本爲了私利又加以阻撓,而且還向協約國施壓,迫使協約國放棄這個計劃。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但實權都被段祺瑞掌握,段祺瑞對當時局勢看得很清楚,想要抑制日本人侵略,參戰是必經之路,而且他料定德國必敗,到時候中國成爲戰勝國,可以獲得不少利益。因而從民國五年(1916年)10月開始,就秘密和英國商量參戰的事情。當然,消息剛傳出,又得到日本的反對,後來協約國許諾讓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特權,日本這才同意。然而美國又節外生枝了,美國認爲日本獨霸山東影響自己的利益,因而反對段祺瑞對德國宣戰,並且拉攏了黎元洪。

段啓瑞

至此,在日本和英國支持下極力參戰的段祺瑞和美國支持下反對參戰的黎元洪矛盾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更加激烈的府院之爭。

而此時的德國也得知協約國的計劃,爲了避免進一步被戰略孤立,決心利用複辟派複辟阻撓中國的參戰,甚至盡可能把中國爭取到德國的陣營。

此前奧斯曼帝國就在德國的金錢美女攻勢下,加上自身的野心倒入德國陣營,威廉二世想要繼續複制這個手段。

就在威廉二世積極策劃複辟的時候,德國卻直接給段祺瑞一次宣戰的理由。

民國六年(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擊沉了一條法國船,船上有543名華工,引起北洋政府的不滿,此前北洋政府就表達了對德國無限制的潛艇戰進行了警告,但德國依舊我行我素。在洶湧的民意下,3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與德國斷交。4月6日,美國又對德國宣戰,局勢愈發地對德國不利,很顯然,有了這個惡劣事件加上日本的支持,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只是時間問題,畢竟段祺瑞已經促成督軍團支持對德宣戰了。因而威廉二世打算孤注一擲,立即敦促複辟派盡快行動,選來選去,就選擇了手上有兵又熱衷于複辟的張勳。

德國公使回國前先秘密找了張勳,隨後又秘密向張勳提供了2700萬元的金錢資助,並且利用鐵路幫助張勳運輸軍火。

張勳辮子軍

而此時黎元洪和段祺瑞因爲到底參不參戰問題進行了攤牌,黎元洪依靠總統命令宣布解除段祺瑞的總理職務,段祺瑞則拒不承認免職令,給了張勳入京的機會。

張勳表面僞造老好人,實際上打算將鼓吹參戰的段祺瑞和美國背景的黎元洪全部趕走。

民國六年(1917年)的德國還能給張勳什麽幫助呢?要知道此時的德國人自己都在蕪菁之冬中餓肚子了。但德國會告訴張勳嗎?顯然不會,畢竟此時的報紙上鋪天蓋地都是德軍擊潰沙俄主力,沙俄內部爆發“二月革命”,沙皇下台的消息。而歐洲戰場上,法軍嘩變,英軍傷亡慘重,怎麽看德國優勢很大,張勳自認爲德國這個大腿可以抱住。

隨後張勳複辟,張勳複辟期間,小朝廷任用的官員大部分都是德國豢養的複辟派,可以說威廉二世複辟的計劃初步成功。但沒想到複辟後國內反應這麽大,段祺瑞立即組織討逆軍與張勳對抗,而協約國也知道德國密謀滿清複辟的情報。僅僅十幾天,段祺瑞就迅速平定了張勳複辟,張勳敗亡後在德國人的幫助下逃入荷蘭使館,至此威廉二世的孤注一擲徹底失敗,北洋政府對德宣戰成爲定局。

民國六年(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對德國和奧匈帝國宣戰,然後廢除此前與他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了租界,逮捕和拘留德奧在華人員。一年後,德國戰敗投降,中國獲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資格,可以說作爲勝利國,對于日後廢除不平等條約,介入國際事務,取得被國際普遍同情的立場,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但要是張勳複辟成功呢?必然會倒向德國,然後和德國一起淪爲戰敗國,成爲列強瓜分的對象,比如奧斯曼帝國,徹底成爲德國陪葬品,被整體瓜分,要不是出了一個凱末爾,奧斯曼帝國就徹底淪爲內陸國。但即便如此,戰前有550萬平方公裏的奧斯曼帝國則縮水到今天78萬平方公裏,領土縮水率超過70%。至于奧匈帝國更慘,徹底分崩離析,分裂成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徹底成爲曆史名詞。

2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