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何志奇講汽車圈優等生“比亞迪成長記”

道哥說車 2024-05-15 10:37:04

【文/財圈社&道哥說車 李雅萱】衆所周知,雷軍賣小米,余承東賣問界。

但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雷軍和余承東合起夥來賣比亞迪會是什麽樣?

比亞迪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何志奇想過,甚至還發出感慨,“我們這麽好的技術、這麽好的産品,如果讓雷軍賣、余承東賣,那得是什麽概念?”

其實光聽這話,你可能會以爲這是某家銷量不夠看的“小門小戶”正在悄悄羨慕友商的營銷成果。但要知道,這可是比亞迪,2023年賣出302萬台新能源車的銷冠,這樣的銷量還覺得不行,那友商們又該如何自處呢?

只是說起來,“旁若無人”地努力似乎已是比亞迪這麽多年打拼出來的習慣,畢竟有過“要麽挺住要麽死”的至暗時刻,個中辛酸只有比亞迪人知道。

當高材生來到“小企業”

“大家不要看比亞迪現在這麽輝煌,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我們看著這公司一點一點從小到大,有時候回想一下眼淚都會掉下來。”何志奇說。

1998年,碩士畢業的何志奇剛從學校出來,就被愛招應屆生培養的比亞迪給抓去上班了。

那個時候比亞迪什麽都沒有,只有電池一個産業,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也不足爲過。一群應屆生只能先湊一塊倒騰電池,造車甚至是5年後才會發生的事。

到開始做新能源汽車的時候,又因爲沒有産業鏈,所有東西都得自己從0開始幹。比亞迪吭哧吭哧做著只有投入沒有産出的活,就靠在海外做電池代工賺點錢“補貼家用”。

此時擺在比亞迪的面前是一座天平,一邊放著上市計劃,一邊放著財務狀況,想在重壓之下打好平衡真的很難。

“我們經常在想,怎麽樣能把1分錢花成1塊錢,1塊錢花成10塊錢。”何志奇笑著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堅持。”

2003年,比亞迪以2.69億元人民幣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公司77%的股份,成爲繼吉利之後第二家擁有轎車“准生證”的民營企業。隨之而來的,是當天暴跌30%的股票數據。

大部分人想的都是,比亞迪一個做電池的,造汽車怎麽可能?

守得雲開見月明

“我們都覺得新能源車崛起是早晚的事,先天優勢在那裏,問題是到底要熬多久。”何志奇道。

爲了等一個翻盤的機會,比亞迪足足挺了17年。

時間終于來到2020年,刀片電池橫空出世。這年的比亞迪,A股從47元漲至227元,港股從40港元翻至240港元,直接暴漲6倍。

屆時,全球芯片短缺,汽車供應鏈安全岌岌可危,相當一部分車企不得不減少生産。反觀比亞迪基本不受影響,投入多年的IGBT寶刀出鞘。作爲中國最大及應用最成熟的車規級IGBT廠商,比亞迪無疑打破了海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比亞迪能成功,對新能源戰略的堅持是第一,巨資投入技術研發是其二,垂直整合的優勢是其三。”何志奇如是說。“有些人可能一時能把流量做很大,但我們在技術上這麽多的投入,別人是沒辦法去比的。”

2023年,比亞迪的研發投入金額達到399.17億元,爲2019年研發投入的4.7倍。時間讓負擔化爲優勢,比亞迪豎起了自己的護城河。

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

著名的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爲,人的底層需求是生理,最高層需求是自我實現。曾經“食不果腹”的比亞迪肚子早已解決溫飽,更高級的追求逐漸蘇醒。

2023年,比亞迪舉行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儀式,創始人王傳福親自上陣演講,其中比“比亞迪”提起次數更多的詞是“中國品牌”,金句“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正是出自這裏。

“有人說比亞迪是在做姿態,但其實我們真的是這樣想的。”何志奇有些無奈。在他看來,比亞迪從未把自己的敵人看成小米、華爲等,而是劍指合資燃油車。只要能把蛋糕搶回來,和吉利、長城等這些車企一起分也不是問題。

事實上,何志奇在與歐洲企業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到現在爲止他們還是一周只上兩天班,如果哪個企業膽敢安排一周3天的工作,員工說不幹就不幹。反觀比亞迪恨不得將技術鑽研到骨子裏,沒有理由做不過這些外資企業。

“中國車企現在有東西了,不像以前只是賣車,現在是要産品有産品,要技術有技術。”他坦言,“那麽大塊的蛋糕不搶,我們相互爭來爭去有什麽意思呢?”

2024年,比亞迪對外宣布計劃在2023年302萬輛的基礎上,保持20%以上的增長。據何志奇透露,心理預期比這還高,壓力還是比較大的。

只能說不愧是比亞迪,在銷量已是國內第一的前提下,還要自己卷自己。作爲國內汽車市場天花板級別的比亞迪,産品和技術早就不是問題,想要進一步尋求突破,下一步或許是主動“把天花板掀了”。

“像雷軍和余承東那樣自帶流量真的值得好好學學。”何志奇笑道,“現在大家一直推薦讓我幹,我還真不是這塊料。”

在他看來,如果自家産品能放在雷軍和余承東手上賣,銷量很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如此一來,他想像雷軍、余承東一樣賣車的心情,頓時也很好理解了。

0 阅读:34

道哥說車

簡介:說些雜七雜八的事,七嘴八舌多爲汽車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