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艦穿航台海後,大陸兩支編隊出動,“金門模式”或擴至整個海峽

袁周院長 2024-05-17 11:18:22

美軍驅逐艦哈爾西號5月8日穿航台灣海峽,解放軍東部戰區出動海空兵力單位,對美艦穿航全程保持跟監警戒。5月10日,該艦繼續擅闖中國西沙領海,解放軍南部戰區對其實施驅離。3天時間中美艦在兩處敏感水域現身,分別起著對“台獨”、對菲律賓的鼓動作用,展示美軍的軍力存在。與美軍展示自身海上存在不相稱的,是哈爾西艦炮管上出現的鏽迹、甲板上淩亂分布的雜物,相關細節顯示著美方在後勤保障上的不足。愈漸捉襟見肘的美國工業體系,使美方在海上耀武揚威的時期正迎來落幕。

美艦穿航台海的行動,被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視作自我安慰的依仗。然而大陸也在采取實質行動打擊“台獨”、推進統一進程。當下,大陸海警船在金門水域實現例行化巡航。5月至今的不到半個月時間中,大陸海警5次發布在金門水域的巡航執法內容。連接金門大膽島、二膽島的橋梁,在大陸海警船的巡航畫面中“出境”。海警船上的五星紅旗,同金門島在畫面中同框。

台當局將金門以南8000米水域稱作禁止水域,8000至10000米視作限制水域。當下,大陸海警船常態抵近金門周邊3海裏範圍,對來往船只實施執法,已使台當局所謂禁限制水域概念根基垮塌。5月9日,大陸進一步落實在金門水域的執法工作。海警、海監等多部門12艘船只,圍繞海上碰撞事故設置場景,在金門水域展開演練。

12艘船分爲兩支編隊,從不同方向駛入金門水域。有分析人士透露,類似的海上執法模式今後或擴散到整個台灣海峽。金門作爲兩岸前沿區域,距離大陸相比台灣島更近。中美建交前的兩岸軍事交火時期,金門炮戰起著延續中國內戰、以交火維持“一個中國”框架的作用。中美建交後的兩岸關系緩和時期,金門發揮著維持兩岸人員交往路徑、促進兩岸連通的作用。當下台海局勢因佩洛西竄訪、賴清德勝選沖突風險加劇之際,金門發揮著兩岸統一先行示範的作用。大陸海警船在金門周邊的執法工作,爲後續在台灣海峽臨近台灣島海岸線一帶執法提供經驗。

廈門至金門的廈金大橋大陸段正進行建設,八成棧橋已完成鋪設,清淤及樁基工作正在進行。以廈門、金門兩地不同的夜景爲代表,金門民衆目睹與見證大陸的發展建設,是台灣地區範圍統一阻力最小的區域。當下也正成爲兩岸實質統一的前沿區域,金門正在與大陸通水的基礎上,推進同大陸通電、通氣、通橋的四通工作,尋求融入廈門生活圈。台當局是金門融入大陸發展體系面臨的阻礙。

當下大陸正多方面行動推進統一事項。除在金門水域展開例行執法、護漁、清淤工作外,大陸持續充實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內容,以福建省作爲承接島內人群北遷移居的前沿區域。福建省近期出台3方面13條新政策,便于台企、台胞融入大陸社會。

而馬英九、傅崐萁等島內人士先後赴陸參訪,推動兩岸協商工作,明確中華民族這一兩岸共同的認知基礎、穩固九二共識這一兩岸政治共識。在這同時,福建艦于5月1日到8日完成首次出海試航事項,見證著大陸海軍軍力建設,進一步強化在台海的軍事實控。

1 阅读:102

袁周院長

簡介:軍事專家,特約軍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