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農村女孩,在韓國當老師,遇到印度小夥,他第一眼就認定了我

真實人物采訪 2024-05-14 23:14:20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3824位真人故事

我叫Julia,浙江金華人,目前生活在韓國,在一所國際學校從事教育工作。

從小到大,我的人生很順利,2007年考入廈門華僑大學,還交了廈大的研究生男友。

大學四年,我從沒有想過自己會和泰國有直接聯系,但是因爲閨蜜的一次盛情邀約,畢業那年我去往泰國做了漢語老師。

結果,這一次國外支教改變了我的人生。在國外的這幾年,談了好多年的男友分手了,不過我的事業卻一直慢慢向上攀爬。

(我與父親)

我的老家是在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的農村,父親開廠子,母親幫襯。

盡管家裏並不富裕,但父母卻很重視我和弟弟的教育,自己省吃儉用,也要給我們買書,供我們上學。

小時候的我,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從來不讓父母擔心,也因此獲得了父母的信任。他們很少對我的事情加以幹涉,還常常鼓勵我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機會。這也使我變得獨立,像個小大人似地打理自己的人生。

2007年,我考上了廈門華僑大學的對外漢語專業。也是在那裏,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優秀且謙虛的男生,他是廈門大學的研究生,後來成了我的男朋友。

(剛上大學)

第二年,男友獲得了來自北大、清華的讀博機會。但爲了和我在一起,他最終選擇留在了廈大。

能夠和男友在一起,對我來說是無比快樂的事。但在學習過程中,我越發覺得當老師並不是一件太快樂的事,反而是一份重複的辛苦的工作,于是便打算大四畢業後找一家外企單位。

但那時,我最要好的同學,突然邀請我跟她一塊去泰國實習,這與我原本想在國內外企上班的想法背道而馳。

我想要拒絕她的好意,但恰巧國家漢辦發起了一項志願者活動,只要通過選拔就能去各國當漢語老師。

那會兒我也意識到自己盡管讀了對外漢語,交往了不少世界各地的朋友,但其實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是片面的、狹隘的。于是,在朋友不斷鼓勵下,我的想法漸漸松動。

(大學畢業)

有句話不是這麽說的嗎?先觀世界才會有世界觀。那時的我對走出去增長見識,提升自我突然有了很大的沖動。

但真正讓我毫不猶豫前往泰國當老師,還是因爲男朋友的全力支持。

男朋友積極上進,一旦有機會就不停地提升學曆,拿著兩個碩士學位後,還在讀博。在我猶豫不決的時候,他告訴我,我還年輕,這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成長機會,讓我務必要抓住。

看著不斷向前的男友,我毫不猶豫地前往了泰國。

那時的我很興奮,卻沒想到剛到了泰國,校方開著小巴來接人,一路晃晃悠悠似乎晃到了鄉下田野,這一度讓我擔心自己是不是被委派到了傳說中的“山溝溝”學校。

半小時後,直到一所奢華的“貴族學校”映入眼簾,才發現一切完全超出了預期。

當時自己也很幸運。那時中國被派往泰國的志願者總共大概有2000多人,但據說被派到國際學校的老師只有6位,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後來,我得知那所國際學校,是泰國首富女兒創辦的學校,來上學的孩子都非富即貴。

(和孩子們在一起)

學校是被授權的K-12國際文憑課程學校,教授全IB課程。這套課程的目的,是爲學生提供從幼兒園到大學預科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智力、情感、個人發展、社會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使其獲得學習、工作以及成爲世界公民能力。

小學階段采用的是中英雙語沉浸式教學,一名中文老師搭檔一名英文老師的方式,同時作爲班主任教授一個年級的兩個班。以中文和英文爲媒介語,通過主題探究來學習各類科目。比如:孩子們會用英語和中文去學習氣候變暖、環境汙染、棲息地破壞等知識。

通過單元探究的形式,在每個單元裏面融合各學科知識,讓孩子們用兩種語言來探索世界。

剛到泰國,我的認知還停留在固有思維上,完全沒有想到接下來的工作會給我帶來多大的震撼。

(十幾年前的自己)

當時,我作爲助教去幼兒園班級協助孩子寫作,驚訝地發現班裏五歲的小朋友,在全英文跟老師對話。

我很驚訝,但轉念一想這也沒什麽,這個孩子可能是一個國際學生,會這些很正常。但當孩子們走進中文班上課時,一個個非中國籍的孩子在我面前流利地用漢語跟老師和同學們溝通時,我還是忍不住感到吃驚。

他們口齒清晰,完全不帶混講的表達,那一刻我完全忘記了這群孩子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

他們的母語都不是漢語,卻可以在如此小的年齡,在完全沒有兩種語言背景的情況下,順暢切換兩種語言,讓我特別震撼。

也是這次國際教育工作,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師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以及孩子們的天賦和生命力。我開始意識到教育和我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在上中文課)

教育也可以如此有趣、形象、充滿朝氣。而上學的孩子們,也可以如此快樂!

所以在泰國學校,我一待就是四年。在這四年裏,我從一個外派志願者進班當助教,成爲一名小學二年級的PYP(IB小學課程)中文班主任,後來正式成爲一名國際教育者。

期間,我報考了美國大學國際教育學的研究生,這與學校帶給我的靈感啓發是完全分不開的。

可就當我在泰國事業發展正蒸蒸日上時,男友博士畢業,人才引進移民到了加拿大。我們本就異地4年,如今男友又不在國內,可想而知,我們的壓力有多大。

爲了挽回我們的感情,在結束第四年的教學後,我毅然決然選擇辭職,前往加拿大重新就業。

卻不承想,加拿大每個省份的教資是不可通用的,有些省份需要先有國內的教資才能申請審核。于是大學時期從不曾想過考教資的我只能選擇回國報考。

(我在北京和好友在清華園)

考教資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我只好先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

入職的學校正處于IB教育的起步階段,他們需要找有經驗的老師來做課程搭建和授權申請,而我再適合不過了。

我們很快便開始嘗試,以一年級爲對象,以英語爲媒介語進行單元探究式教學。開始時還算順利,可隨著逐漸深入,卻發現我們的想法錯了。

因爲我們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沒有受過沉浸式的英語語言訓練,外教上課時,很多孩子連課堂指令都聽不懂。

我們爲此做了很多嘗試,包括聘用澳洲資深外教來做培訓師,參考其他學校的路徑模式,最終摸索出了一條整合之路。

雖不能照搬照抄泰國沉浸式雙語PYP課程(小學課程),但也是有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的。在我們快速改變策略後,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我在北京教學)

正當我爲課程的進展感到歡呼雀躍時,我的感情卻已在不知不覺中危機重重。由于兩人長期異地,我與男友的感情開始變得艱難。沒有出軌,沒有移情別戀,只因異地産生的各種誤會,年輕又驕傲的我們,最終選擇了分手。而我也就繼續留在了北京。

但也正是這次留下,讓我收獲了當教師以來獨此一份的特殊感情。

在國內,當我第一次用漢語教學時,就發現孩子是天然愛老師的。每天早上,很多孩子進班來都會跟我說,老師我愛你。國外孩子也會這麽說,但你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去贏得他們的喜愛。

我忽然意識到來自母語的天然鏈接,多麽幸運!作爲老師,被這群可愛的孩子們愛著,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被觸動,于是我決定繼續爲愛前行。

學校推行的教育穩步前行。回想開學前,有一天副校長突然問我說:“Julia,你確定要做班主任嗎?”我說當然,做PYP課程(IB的小學課程)我就是要做班主任的。

當初有點疑惑,但後來我完全理解了她的擔心。做了班主任後,我才發現國內跟國際學校的班主任是完全兩個概念,工作內容天差地別。

(在北京與好友一起去聽音樂會)

國外的班主任老師就是班主任,那我只需負責日常的課程教學、評估,跟家長溝通只需學生聯絡簿、家長會,以及每月的班級新聞報,聚焦的都是孩子的學習成長與個性培養。

但在國內,班主任的每日工作是行政、後勤跟教學、學生成長、家長溝通完全融合在一起,工作很繁瑣,工作壓力很大。

工作沒多久,我感覺被壓得有點喘不過氣來,因爲在教育領域,我是一個崇尚簡單、專業的人。很顯然,這裏的教學環境不太適合我。

但是好在,我們擁有一個非常棒的PYP團隊,從副校長到部門的每位中教、外教,大家逐漸凝聚成了一支有力的團隊。

然而IB課程要落地國內,終究還是困難重重。三年後,盡管有很多不舍,我開始尋找新的機會,機緣巧合之下去了韓國的大邱。

剛來第一天,學校大校長就已經在機場等我了。他非常親切隨和,爲我辦理入住後讓我稍事休息後,就帶我和其他新老師一起出門吃午餐。因爲那會兒還在暑假,學校食堂並未開門。這讓我在異國他鄉感受到了學校領導人的溫暖。

大邱的夏天非常熱,可我住的房間非常舒適,所有生活用品,甚至包括我的日常洗漱用品,學校都已提早備好,甚至在我抵達學校前,房間的空調溫度都已經幫我設置好。這種對待老師的細心態度,讓我很是感動,也很快愛上了這個學校。

在韓國,國際學校只能招收40%的韓國人。學校對學生有較大的選擇權,可以說是優中選優,學生也都非常有禮貌,我因此過上了一段舒適的教學生活。

(韓國學校部門協作會議)

當然,因爲韓語的欠缺也曾有過尴尬。剛到大邱不久,有一次,我和同事一同出去玩。在出租車上,同事(美國白人)用蹩腳的韓語跟出租車司機溝通。

司機全程都在通過後視鏡看我,只見他頭冒虛汗,對著我一頓擠眉弄眼。我不知道司機是什麽意思,後來才明白他是把我當成了韓國人。可我不會韓語,只好低頭看腳,避免與他對視,可苦了司機。

在大邱的教學很順利,直到疫情暴發,我被困在韓國學校宿舍,只能通過網絡授課。但也正是這個時候,我與軟件工程師的愛人結下了緣分。

他是印度人,對我一見鍾情,見了幾面之後便對我窮追不舍。但當時的我始終覺得彼此不合適。

他在京畿道,而我在大邱,往返一次都得七八個小時。加上先前的感情經曆讓我對異地望而卻步,先入爲主地不看好這段關系。

所以見了一面之後,我就拒絕了他。他卻一再堅持,請求我再給他一個月的機會,他說距離不是問題。

我以爲他在開玩笑,但他態度極其誠懇,並多次明確強調說如果一個月之後,我還是完全不喜歡他,他會主動離開。

(我和我先生)

那時,我和前男友分手已經5年了,也是時候給自己一個機會了,便與他先以朋友的身份相處。

期間,我們一起去濟州島旅行。也就是這一次,他確定了我就是那個對的人,以至于後面每當我們出現問題,他都堅持不會有問題。

開始交往之後,他差不多每周周末都來看我,周一再回去。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很長時間,後來他搬到了大邱來。去年夏天,我們登記結婚了,交往兩年,一切都是那麽水到渠成。

婚後,他很有責任心,努力掙錢的同時,包攬了大部分的家務,小日子過得舒適且惬意。

想來,人生不要害怕去做改變,也不要害怕變化,要用自己的心去迎接生活中的起起伏伏。當然,這也包括感情。

(在濟州島拍婚紗照)

人生走過的每一步都算數,走到後面會發現,曾經的困難重重後面往往埋著驚喜,上帝早已暗中爲努力的你准備好了糖果。

回顧過去,我大膽出國工作、學習,又回國探索IB,成爲國內較早實現IB課程落地的老師。如今,我在韓國紮根。

當然,這一路走來,我也常常被人說自我。“你爲什麽在國外?那你父母不就相當于沒有你這個女兒?”“你嫁給外國人,那你父母怎麽辦?”

種種聲音都在告訴我,我的選擇愧對祖宗。在外人眼裏,我這樣遠嫁老外,久居國外就是個不孝女。

起初我也有過自我懷疑與痛苦,多年之後,我終于明白,生活是自己的,幸福是自己的,人不能活在別人的期待裏,要活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哪怕有時壓力會來自社會、父母,甚至自己的期待,我們都應該去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得獨立且優雅。

人生無需活得千篇一律,也不用刻意與衆不同,找到那份獨屬于你的適合就好。

【口述:莉娅】

【編輯:伊伊】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裏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迹,這裏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擊關注哦!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號友情提醒:請自行辨別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