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看三國覺得劉備是仁君,爲何長大後覺得劉備是個僞君子?

一國之君中國曆史 2024-05-07 14:56:13

說明你還沒有長大,還要繼續成長。

什麽時候你能體會到劉備的成功是多麽不容易時,才會成熟了。

不要用什麽仁君、僞君子來評價政治人物,在政治人物眼中,道德不是問題,政治成就才是問題

但劉邦卻是很好地把道德與政治結合在一起,他所表現出來的政治水平與道德水平堪稱同時代的頂流。

說劉備是僞君子,無非就是說他取荊州和益州的事。

《三國志 先主傳》裴松之注引《英雄記》:表病,上備領荊州刺史。 《三國志 先主傳》裴松之注引《魏書》:表病笃,讬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備曰:“諸子自賢,君其憂病。”或勸備宜從表言,備曰:“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爲薄,所不忍也。”臣松之以爲表夫妻素愛琮,舍適立庶,情計久定,無緣臨終舉荊州以授備,此亦不然之言。

裴松之在《三國志》的注解中說劉表病重時,曾准備把荊州托付給劉備。

劉表對劉備說:我的兒子沒有才能,而諸將領也不景氣,我死之後,你可統領荊州。

劉表

劉備說:你的兒子很賢能,不要憂郁你的病。

周邊有人勸劉備聽從,劉備說:此人(劉表)待我很好,如果我聽了他的話,那人們會輕視我,我不忍心這樣。

裴松之的意思是:劉表夫妻喜歡劉琮,舍棄長子立庶子,早就定下來了,不可能會把荊州托付給劉備。

就連裴松之都不相信劉表會把荊州托付給劉備。

說實話,劉備對劉表已經仁至義盡了。

劉表去世時,劉琮順利繼位,劉備沒有幹涉。

劉琮繼位後,直接舉荊州投降曹操,劉備壓根都不知道。

《三國志 先主傳》裴松之注引孔衍漢魏春秋曰:劉琮乞降,不敢告備。備亦不知,久之乃覺,遣所親問琮。琮令宋忠詣備宣旨。是時曹公在宛,備乃大驚駭,謂忠曰:"卿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語,今禍至方告我,不亦太劇乎!"引刀向忠曰:"今斷卿頭,不足以解忿,亦恥大丈夫臨別複殺卿輩!"遣忠去,乃呼部曲議。或勸備劫將琮及荊州吏士徑南到江陵,備答曰:劉荊州臨亡讬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爲,死何面目以見劉荊州乎!

等曹操大軍南下到達宛城時,劉備才知道曹操來了,然後劉琮才派了一個宋忠的人告訴劉備,荊州已經投降了。

劉備

劉備非常生氣,對著宋忠說道:你們做出這種事情,不早告訴我,如今大禍將到才說,豈不是太過分了。

劉備拔出刀指向宋忠說:砍了你的頭,也不足以消除我的憤怒,大丈夫也恥于在離別之時還要殺死你們這種人。

于是劉備放走了宋忠。

有人勸劉備劫持劉琮及荊州官員到江陵城,劉備回答說:劉表臨死前曾托我照顧他的遺孤,背叛誓言,這不是我的行爲,死後還有何面止見劉表!

看到沒有?劉琮投降曹操不早告訴劉備,再晚一點說的話,劉備都有可能被曹操俘虜了,劉備當時確實很生氣,刀都拔出來了,但也沒有殺宋忠。

劉琮不仁,劉備可沒有不義。

《三國志 先主傳》: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衆十馀萬,辎重數千兩,日行十馀裏,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衆,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爲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劉備率軍南逃時,經過襄陽,諸葛亮勸劉備攻打劉琮,就能占據荊州,這可是隆中對戰略規劃,必須要奪取荊州。

諸葛亮勸劉邦攻打劉琮

但劉備說:我不忍心啊。

劉備終究沒有對荊州下才,很多人以爲劉備虛僞,明明很想奪取荊州,卻要說出不忍心的話,這就是虛僞。

以筆者來說,這可不是虛僞,這是是劉備政治家心態。

根本原因是劉備在乎民心。

劉備如果直接上手搶劉琮的荊州,先不說能不能成功,就說這種行爲,會不會讓荊州百姓反感?

肯定會。

劉備一直在乎的就是民心,他每到一地,最喜歡做的就是爭取當地百姓的民心支持。

劉備南下逃往江陵時,劉琮身邊有不少人跟隨劉備一起南下,到達當陽時,有十余萬人,辎重車輛有數千輛,一天只能走十余裏地。

有人勸劉備舍棄這些人,快速到達江陵,否則曹操的追兵一旦到了,就沒法抵抗。

劉備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

成就大事一定要以人爲本,現在人家歸附我,我怎麽忍心棄他們而去呢?

劉備以人爲本

以人爲本的思想,最早就是劉備發明的。

劉備作爲政治家,他的硬件條件太差了,此時的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已經占據江東六郡,而劉備還是沒有寸土之地。

但他並沒有失去理智,也沒有胡作非爲,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此時劉備的行爲:

君子愛地,取之有道!

劉備很想要荊州,但他不能隨便取,不能違背道德,而是要有理有據地取。

劉備在長坂坡被曹操打得大敗,十余萬百姓辎重也被曹操搶走了,也未能如約到達江陵,反而逃往夏口投靠劉琦了。

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劉備好不容易聚集了十余萬百姓和數千輛的辎重,就這麽丟了?

劉備後悔嗎?並不後悔。

之後就是赤壁之戰,劉備與孫權聯合打敗了曹操,然後劉備南下,奪取了荊州四郡,此時劉備才真正擁有部分荊州地區。

最重要的是:劉備是從曹操手中奪取的,因爲劉琮已經投降曹操了,荊州屬于曹操了,劉備才打的荊州,他沒有對不起劉表。

劉備奪荊州是從曹操手中奪的

如果這也叫虛僞,那三國就沒有正人君子了。

《三國志 龐統傳》:冀州牧劉璋跟劉備在涪縣會面,龐統建言說:“趁著這一次會面,可以抓獲劉璋,這樣將軍不需要興師動衆,也能占據益州了。”劉備說:“剛進入他人地盤,恩德威勢還沒有建立,不能這樣做。

劉備奪取益州也是類似的道理,在入川後與劉璋會面前,龐統就勸劉備趁機扣留劉璋,這樣很快就能奪取益州,不需要興師動衆。

劉備以恩德威勢還沒有建立爲由拒絕,其實就是民心的問題,劉備不希望自己的人設倒塌,仍然要維持仁厚的形象。

龐統從軍事上考慮,只要生擒了劉璋,益州就唾手可得,劉備是從政治上考慮的,益州要奪,但不能失民心。

至于後來龐統戰死,那不是劉備的本意,也出乎劉備的意料之外,劉備並不希望龐統被殺,他缺少的是謀士,龐統之死是個意外。

劉備與劉璋的決裂是因爲張松被殺而導致的。

劉備受劉璋邀請來攻打張魯,但劉備食言了,並沒有攻打張魯,而是留在當地招攬民心,然後又制造要回到荊州協助孫權的假象,企圖制造事端。

結果張松坐不住了,給劉備寫信聯絡,被張松的哥哥告訴劉璋,說張松與劉備私通,劉璋殺了張松,劉備以此爲借口向劉璋開戰。

龐統勸劉備扣留劉璋,劉備不肯

雖然這個理由也站不住腳,但作爲政治人物來說,劉備的表現已經很仁義了,明明可以生擒劉璋的,但劉備放棄了,弄得要用戰爭來解決問題,持續幾年的戰爭死了多少人,從這個角度來說,劉備沒聽龐統的話確實錯了。

但這並不能說劉備是僞君子,只是劉備作爲政治人物,他做事需要考慮政治後果,他是以政治眼光來奪取荊州和益州的。

在政治上,沒有君子和僞君子之說,很難用道德來衡量政治人物。

李世民殺兄逼父,在道德上是大逆不道的,但在政治上他是個好皇帝,從谏如流,貞觀之治都證明了。

劉備的成就雖然不大,但在道德上,他明顯高于同時代的政治人物。

比如孫權和曹操,曹操屠城、殺降,孫權厚黑,逼死陸遜,因兩宮之爭還逼死了很多大臣,劉備從不屠城,爲人仁厚,名聲非常好。

0 阅读:41
评论列表
  • 2024-05-07 17:49

    劉備是帝王,你不能用所謂的個人道德來評價他,帝王好壞看的是功業,君子他做不好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