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恨一個姓,男的世世爲奴,女的代代爲娼,這是有多大仇?

陋室文史 2024-04-29 16:48:42

來源:中國知網

根據避諱的總原則,如果和皇帝撞名了,改名就是必然的選項。

不過要是和皇帝撞姓了,且不說五百年前都是一家,就說天下不過也就百家姓,所以,皇帝也不較真。通常就和其他異姓一樣,都當子民一般對待。

然而,據《宋元通鑒》《閩書》等記載,朱元璋卻特別痛恨泉州蒲氏。

朱元璋憎恨“蒲姓”,其實只是因爲一個宋朝人。

雖然跟他隔了一個元朝,但朱元璋還是對他痛恨至極,甚至還要開棺掘墓鞭屍才能解恨。

甚至下诏:男的世世爲奴,女的世代爲娼,且世世代代不能入仕爲官。

這個人是誰?他到底幹了些什麽天怒人怨的事兒,才讓朱老板這麽厭惡他呢?

一、遷居泉州

此人名叫蒲壽庚,本是紹興末年的一個富商。

著名抗金將領嶽飛孫子嶽珂,曾經跟隨父親嶽霖前往廣州居住。

他記錄說,廣州城內有很多蕃商,其中以蒲姓最爲富豪。大多擔任管理南宋與當地的貿易事務之職。

宋室南遷後,管理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移至泉州。

皇親國戚的強大消費能力,讓泉州市場瞬間被激活,成爲外商爭相進駐的熱門商圈。

到了紹興末年,泉州市舶司的進賬竟然占到了南宋朝廷總收入的2%!

蒲壽庚的父親蒲開宗,這位原本在廣州做買賣的阿拉伯商人。

商業眼光不錯,就在這時帶著家族遷居泉州。到泉州以後,蒲開宗就開始政商兩手抓,而且兩手都挺硬。

他不但擔任過安溪縣秘書長。還因海外貿易生意做得大,被南宋朝廷賜予承節郎的官職。職位不高,但是卻爲蒲家涉足官場開了好頭,打通了關節,積累了人脈。

二、官商一體

蒲開宗過世後,生意就落在了兩個兒子,蒲壽庚和他哥哥蒲壽宬的肩上。

蒲壽宬是蕃人漢化比較徹底的一個人,他喜歡愛寫詩,而且水平還不錯,他和劉克莊是朋友。

從其詩序:因思舊從戎吏,可以得見,他早年應該有從軍經曆,而且至少還是軍官。

他出任梅州市長的時候,性儉約,于民一毫無所取。但有人說是因爲因爲他有個有錢的兄弟,所以可以任性“視富貴如浮雲”。

蒲壽庚卻是和他哥哥的成長路線完全不一樣,從小就和街頭的混混們打成一片。

長大後,他靠著父親的關系,進入了官場,還在市舶司泉州海關找了個好工作。

元朝大將董文炳評價蒲壽庚說:素主市舶。

也就是說,蒲壽庚不是市舶司提舉,但卻實際控制著市舶司的大權。

據載,南宋滅亡前的三十年,泉州港的海外生意,都是他說了算。故有“擅蕃舶利三十年”之說。

三、初露頭角

當時因走私盛行,南海海盜鬧得特別凶。

海盜幾乎與宋一代相始終。鹹淳十年(1274年),海盜再次襲擊泉州,駐防的宋軍水師左翼軍就是個擺設,根本幹不過他們。

海盜瘋狂出沒,也危及蒲家的生意安全。

因此,蒲壽庚和他大哥蒲壽宬站了出來。這對兄弟是海事專家,家裏還有強大的船隊和衆多家仆作爲後盾。對他們來說,收拾幾個海盜,就是小菜一碟。

海盜被擊退了,南宋朝廷很高興。

因功封蒲壽庚做了福建安撫使兼沿海都置制使。

相當于福建省長兼海警司令。而蒲壽庚官場高光的時刻,距元軍攻破臨安(1276年),還有大概兩年的時間。

給阿拉伯商人一下包了這麽大個紅包,可見此時的南宋政府的財力和軍力已經見底,根本沒有余糧再去南海剿滅海盜。

而蒲壽庚的出現,剛好替他們填了這個坑。

只是從蒲壽庚之後的行爲來看,他擊退海盜的舉動也不單純,並不是出于忠君愛國,而更多是出于維護家族的商業利益。

但已經陷入絕境的宋廷,也不顧上鑒別蒲壽庚的所謂“忠心耿耿”了。

四、搖擺之間

蒲壽庚搖身一變成了福建沿海地區的軍政首腦。可惜板凳還沒坐熱乎,兩年後元兵就突襲臨安,7歲的宋恭宗趙㬎帶著文武大臣,在祥曦殿向蒙古大軍投降。

幾乎同一時刻,自知水戰是軟肋的元軍也向蒲壽庚伸出了橄榄枝,派使節親臨其府。

元軍心裏明鏡似的,要搞定東南那片兒,海上霸主蒲家兄弟可是關鍵。

蒲壽庚的標簽不僅是東南軍政長官,同時,他主要是個商人。待價而沽,不僅是此刻的最好選擇,也是商賈基本的操作。

面對元軍使者,蒲壽庚既沒有爽快答應,也沒有一口回絕。

局勢不容樂觀,當時在泉州,主降的聲音可是輿論的主流。

一把手知州田真子,和官殿前司左翼軍統領夏璟都主張投降,至于和蒲家穿一條褲子的豪商大族,更是希望泉州能遠離戰火。

自己父子兩代,受朝廷恩寵,靠宋廷混飯吃,投降也說不過去啊?

何況趙家宗室在泉州已有數千人。這些人即使是死,也絕不會同意降元。就算蒲壽庚有心投降,這些人反抗怎麽辦?

蒲壽庚猶豫不決,搖擺不定。

五.流亡的小朝廷

小皇帝無奈退位。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卻不甘心江山就這麽落下了帷幕。

在臨安破城之前,他們就護送益王趙昰和信王趙昺退守福建。後來又在福州擁立益王爲帝,改年號爲景炎,這就是端宗。

就在蒲壽庚騎牆猶豫的時候,1276年端宗的船隊開到了泉州。

當蒲壽庚前去迎駕,並希望請端宗駐跸泉州的時候。蒲壽庚要扣留端宗,獻給元人的小道消息也不胫而走。

聽到傳言的張世傑拒絕了蒲壽庚的建議,而且毫不客氣的把蒲壽庚趕了回去。

有人勸張世傑扣住蒲壽庚,一旦脅迫蒲壽庚成功,以他的號召力,“凡海舶不令自隨”。張世傑也否決了這項提議。

當初爲了拉攏蒲壽庚,端宗一上台,就大方地給他官升一級。封他爲福建廣東招撫使,掌管海舶,成爲海上總管。

雖然,當時的情況,廣東蒲壽庚也去不了,但是,即便就是虛職,聽上去也很美。

張世傑與陸秀夫、文天祥可是宋末三傑,是因爲他們忠節毋庸置疑。不過要說到張世傑政治手腕,從拒絕蒲壽庚開始,那可真是有點看不懂,因此後世說,是他把蒲壽庚給逼反了,也不冤枉。

六、棄宋投元

興沖沖而去,灰溜溜地被怼回來,蒲壽庚心裏那叫一個憋屈,不安定的心又開始在宋元之間搖擺。

然而張世傑的接下來的動作,讓他直接下定了決心。

因爲要准備對抗元軍,而且流亡政府的人員也太多,舟船嚴重不足,張世傑下令征船,其中掠取蒲壽庚的商船四百艘,並沒收船上的金銀財物。

商船被搶,那還只是錢的事兒。蒲壽庚能扛得住。

但此刻讓他更爲焦慮的是,泉州城裏那些皇族已經開始蠢蠢欲動,如果任由他們和張世傑來個裏應外合,控制泉州,自己的小命可就懸了。

愛國還是愛自己,此刻對熱鍋上的蒲壽庚來說已經不用選了。

1276年12月,蒲壽庚在田子真等人的支持下,宣布叛宋降元。

他緊閉城門,把南宋流亡政府的船隊直接趕出了海,然後開始屠殺城裏的趙宋宗室,計3000多人,暴行之慘烈讓習慣屠城的元人也爲之側目。

兩年多後,蒲壽庚又親自率領蒲家船隊,隨元軍南下,參加崖山海戰,宋軍戰敗。

丞相陸秀夫背著八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十萬南宋軍民也跟著紛紛投海殉國。

後來日本人說:崖山之後無中華。

這其實都和蒲壽庚的惡行,脫不了幹系。

六、顯赫的家族

如果當時有財富排行榜的話,泉州首富的頭銜絕不會落到別人頭上。劉克莊把蒲壽庚比喻爲春秋末期的巨商陶朱公。蒲壽庚的富有程度,可見一斑。

有元一代,蒲壽庚和他的兒子們都身居高位。

三代皆出平章,地位無比顯赫。

長子蒲師文,還代表元廷祭祀媽祖,賜封媽祖爲“護國明著天妃”,開創了官方冊封航海女神媽祖的先例。

蒲家統治泉州達數十年之久,長年經營海舶,壟斷和操控了香料等進出口海上貿易,成爲當時最著名的首富家族。

就連蒲壽庚的女婿佛蓮也是一個巨商,他擁有大型海船80艘,家藏珍珠130石。

1973年,在後渚港發掘出一艘南宋遠洋貨船,載重量200多噸;船上香料遺存豐富,有降真香、檀香、沈香、乳香、龍誕香、胡椒等。一些學者認爲,這艘海船可能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

蒲壽庚的宅邸在泉州城南一帶,東至塗門街,西至溪亭,南至今泉州七中,北至塗山街,方圓約三百畝。

北京故宮占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也就是說,蒲家府邸大約是紫禁城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蒲壽庚喜歡下象棋,不過他的棋子是32位美女。

姑娘們著紅黑二色衣裙,聽口令在大棋盤上移動對弈,泉州至今仍有三十二間巷,相傳是姑娘們住過的地方。不得不感歎,有錢人真是會玩。

七、崛起的泉州

從宋室皇族的角度看,蒲壽庚無疑是罪不可赦的惡人;然而,若是以泉州老百姓的視角來評判,他卻是個對當地頗有貢獻的土豪。

1279年,忽必烈決意遠征日本,敕令江南四省制造戰船600艘,其中泉州造船200艘。

1281年,蒲壽庚進谏忽必烈,稱“今成者五十,民實艱苦”,忽必烈于是下诏停止。

蒲氏家族在海外諸國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南海蠻夷諸國莫不畏服”, 因此可以迅速將因戰亂而避走的外國商人招徕回來。

在蒲壽庚管理下,市舶司管理的海船數量一度有15000艘之多。

他還在泉州至杭州之間,專門設置了“海上站赤”(即海驿)15站,每站備有海船5艘,水軍200人,專門運送從泉州入口的番貨及貢品。

元代的泉州因爲遍種刺桐樹,被外國人稱爲刺桐港。

繁華程度空前絕後,泉州與上百個國家形成了貿易關系,貨物貿易十分繁忙,與亞曆山大港並列爲當時世界最著名的兩大海港。

八、曆史的清算

《清源金氏族譜·麗史》是一本明代言情小說,主要記述了14世紀泉州城內穆斯林的真實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蒲家到了第三代,蒲師文子蒲崇谟已經應舉入仕,家族管理市舶事務的主要是蒲師文的女婿那兀納打理。

據它記載,元朝末年,戰火四起,元朝就讓各地組織義兵抵抗起義軍。在泉州,藩商成了義兵的主力。

但本應受市舶司節制的義兵頭頭們,卻儀仗兵權,把上級領導蒲家直接當成了空氣。

至正二十二年,那兀納不滿蒲家被架空,趁泉州空虛之際,勾結色目人起兵反叛義兵,燒殺劫掠,惹得天怒人怨。

亂軍被元朝陳友定強力鎮壓後,蒲氏家族被誅殺並掘墳戮屍。

明朝建立後,以“驅除鞑虜,恢複中華”爲口號的朱元璋,對蒲壽庚在國家危難之時,背叛國家的行爲深惡痛絕。

他視蒲氏家族爲出于私利,而忘恩負義之徒,因此下令將他們的後代永遠貶爲賤民。

明朝政府的這種舉動,讓蒲氏家族人人自危。

爲了避禍,他們或離開了泉州,避居永春、德化、诏安,或改名換姓,如吳、蔔、黃、苗等姓,所以現在的泉州,蒲姓非常少。

結語:

雖然,朱元璋嚴厲處罰蒲壽庚一族,在《明史》等正史中找不到出處。

但是如《宋元通鑒》、《閩書》等非主流史書、甚至《清源金氏族譜·麗史》等言情小書,卻都不吝筆墨大肆宣揚。

蒲壽庚的選擇,是他及其家族在曆史轉折中的無奈和被動,也折射出大時代背景下個體的命運多舛。

他是一個千夫所指的叛徒,但他在泉州港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同樣不容忽視。

曆史上從來都不缺叛徒,所以英雄才顯的難能可貴。

曆史也從來不會因爲個別叛徒而大改,只是會給我們造成點挫折和狼狽。

所以,曆史在若幹拐彎的時候,記錄一些歧義,這原本就是尋常可見的現象。

參考資料

中國知網《蒲壽庚事迹考》——毛佳佳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qeyU9EK6jSeBml8ZqzOL92LYhinslokrE09m8-DxII8jYzCQ-HJNmWU46DojcSpaChcF0_VwerjDJ-h2_zrFe94UF_5g6q97mfxow5bGcmhdjdzHWxylD69DoyWqTUvzRFucLXcXJ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中國知網《回商蒲壽庚的曆史功過》——魏德新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qeyU9EK6jRANag_lfv9CT4Dzzy8SZT-Pa9o9uZJsrXxpEy5tvUM5pc4C_NNm1_j6l6RPDRl1DMmbNvuCjkYPPVaPCoGtGh0mzw5Z5Bu5zY0ApojdNs5bUewg4Bazn3bJW0kHyEAWDsZ953l2Ihyo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1 阅读: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