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衰老,逆齡生長

鷹哥愛寫文 2024-05-13 09:02:40

​《抗衰》作者:余國良

​ 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可以說是大家都關注的話題,那就是怎麽永葆青春,甚至能逆齡生長。這是一個大衆性的健康養生痛點,所以市面上一度冒來出許多關于此類的養生産品,主打美容養顔、抵抗衰老。雖然這些産品宣傳得很好,但實際的效果卻很一般,讓很多投入都打了水漂。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面對衰老,我們只能無能爲力地舉手投降。事實上,在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凍齡”的人。他們的實際年齡雖然已經步入中年,但是依舊容貌在線、身形挺拔、思維敏銳,渾身充滿了朝氣。那麽,他們是怎麽做到的呢?接下來我們要講的這本書,就將幫助大家拆解“凍齡”的奧秘。

這本書地名字叫作《抗衰》,作者余國良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師從伊麗莎白·布萊克本教授,後者因在抗衰和治療癌症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獲得了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畢業後,余國良步入了商業界,先後創辦和投資了20多家跟大健康産業有關的公司。因此,他被譽爲生物醫藥界的“獨角獸捕手。”

除了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多重身份外,余國良還是一名健康科普作家。這是因爲在日常工作中,他深感大衆缺乏健康管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以至于陷入誤區甚至上當受騙,于是結合最新的生命科學研究成果,以及自己的抗衰養生實戰經驗,完成了這本書。

書中通過大量的實戰案例告訴我們:“雖然衰老是必然的,但這一進程是可以被減緩的,甚至部分衰老的器官是可以重新修複和再生的。”換句話說,只要方法得當,我們也可以實現“逆生長”。

那麽,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背後的科學邏輯,以及具體的抗衰做法。

爲期五年的逆生長實驗

我們知道,科學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實驗比照,對某一理論進行證真或者證僞。余國良結合最新的生命科學理論,制定了一套系統的抗衰方案,並以自己爲“小白鼠”來驗證方案的實際效果,目標是用五年的時間,讓自己的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年輕20歲。

在開始這項實驗前,余國良先給自己做了一個全面體檢,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檢查就是基因檢測。這裏的基因是我們體內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對個體的健康和壽命的長短起著決定性影響。而基因檢測就是用科學手段檢測人體細胞的DNA圖譜,從而解讀出個體生命的遺傳密碼。

基因檢測可以幫我們預測罹患某種疾病的風險高低,然後就可以進行更加精准地防控,通過改變飲食、作息、藥物療法等舉措來防患于未然。和傳統手段相比,這樣的健康管理手段更具有針對性、更高效,畢竟人類已經發現了6000多種疾病,我們不可能全部用傳統的手段進行監測,並加以防範。

而基因測序可以讓我們有針對性地拆除潛藏的健康炸彈。比如,著名女影星安吉麗娜·朱莉發現自己攜帶了易患乳腺癌的基因後,選擇了乳腺切除手術;谷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則通過鍛煉、飲用綠茶並配合藥物療法,大幅降低了患上帕金森的概率。

而余國良自己的基因檢測結果顯示,他的代謝功能比較薄弱。這意味著他中年後很容易出現“三高”,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尤其是患上糖尿病的概率非常大。當然,這一結果也被他的身體狀況所證實,盡管采取了嚴格的控制手段,但他的血糖水平一直在明顯增加。

余國良結合這些檢測的結果,確定了實驗的指標。除了一些常用的健康指標,比如身體質量指數,脂肪百分比、骨骼肌肉百分比、代謝率以及腹腔脂肪率等,他還定期對自己的血液生化指標,尤其是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量,這個指標體現的是血糖管理的情況。

接下來是實驗方法的設計,就是采取什麽樣的舉措才能逆齡生長20年。余國良的回答很簡單:“管住嘴,邁開腿,睡個好覺”。一方面通過少吃,減少體內多余的脂肪;另一方面通過運動健身,讓骨骼更結實、肌肉更有力;最後早睡早起,精神飽滿、心情愉悅地迎接每一天。

這套辦法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爲什麽呢?因爲無法自律,包括余國良自己也有犯錯誤的時候。比如有段時間,他看到血糖控制得很好,就想犒勞犒勞自己,多吃了幾口最愛的甜品。然而,接下來的檢測結果狠狠地給他敲響了警鍾,因爲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又開始飙升了。

但這也恰恰體現出量化管理的重要性,因爲量化才會給我們及時敲響警鍾。當然了,量化的目的不是爲了看到一個絕對值,也不是看某一刻指標值是否正常,而是要通過持續跟蹤、測量,發現各個指標的變化趨勢,找出指標變化背後的科學邏輯。這種量化,就叫“健康曲線管理”。

這場爲期五年的“逆生長”實驗,表現出來的是一條條健康指標起伏變動的曲線。其中很多指標在前面三年多並沒有多少起色,直到最後一年才發生了質變。

比如,拿生理年齡指標來說,余國良的生理年齡指標自2016年4月到2019年4月,僅從54降到了50,但是在最後一年卻迅速下降到了34。

然而,在前面三年余國良並沒有選擇“躺平”,甚至付出的努力更爲艱辛。比如他覺得生命在于運動,于是實驗剛啓動就開始長距離徒步,把每天的步數從8000增加到15000,很快又增加到了20000。可結果呢,各項指標數據都穩穩地停留在了原來的水平上,幾乎沒有變化。

在前面的三年,余國良鑽研了各種養生方法、各種鍛煉強度、各種飲食習慣,但效果都不理想。後來他認識到“逆生長”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需要飲食、鍛煉、生活方式全方位配合,打組合拳。之後他摸索出一套最佳組合實踐,僅僅用了幾個月就成功實現了預期目標。

余國良把這套“逆生長”的實踐加以總結提煉,並分享給身邊好友。更多的樣本顯示,只要方法對路,一般只需3-6個月就能看到明顯效果。當然了,因爲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沒辦法一下年輕20歲,但那種重返青春的活力感,還是會讓人心生驚喜,快樂無限。

瘦身是抗衰的第一要務

在前面講到的“逆生長”實驗中,余國良始終把體重管理作爲一個重要的項目進行監測,其中就包括BMI指標。BMI是身體質量指標的簡稱,最好是在18.5-24之間。它的算法公式是:體重(單位:千克)除以身高(單位:米)的平方,是國際通用的健康指標,用來衡量人體的胖瘦程度。BMI低于18.5屬于體質偏瘦,高于24屬于體質偏胖。

那說到胖瘦,可能有人會覺得:胖瘦只是會影響人體的美感,和老不老有什麽關系呢?

實際上,人體變老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糖代謝和脂肪代謝變緩,導致脂肪堆積發胖。而人體發胖後,也會增加各個內髒器官的負擔,甚至會影響睡眠質量,讓人提不起精神來,顯得更爲蒼老。

總的來說,我們國內的人群普遍偏胖。2019年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有2.5億的肥胖人口,並且還在增加。而要想科學地減肥瘦身,我們就要了解脂肪的形成和代謝機理。一方面我們要控制能量攝入以防新脂肪産生,另一方面要促進既有脂肪的代謝,雙管齊下才能有效瘦身。

我們先來看脂肪的産生機理。我們每天吃到肚子裏的食物,最終無非有三個歸宿,一個是轉化爲當下所需的能量,一個是以糖原或脂肪的方式儲存備用,最後一個是作爲廢物排到體外。

那麽,脂肪是怎麽代謝的呢?身體所儲存的糖原和脂肪,會通過糖代謝和脂肪代謝來提供能量。糖代謝就是把現成的碳水化合物轉化爲能源,具有即時性;而脂肪代謝則是在人體饑餓時,把儲存的能源給釋放出來。所以要想促成脂肪代謝,關鍵就在于保持一定的饑餓感。

因此,余國良開發了一套“168間歇式飲食法”,也就是每天只在8小時內吃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其它16小時則對這兩樣東西堅決說不,讓身體處于饑餓狀態。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這8小時裏,我們就可以大吃大喝,像余國良自己就以優質的肉食爲主,搭配新鮮蔬菜和少量的糧食。

餓肚子的滋味畢竟不太好受,所以我們需要選擇一個更容易堅持的“8小時”時段。最佳的選擇是從中午12點到晚上8點,也就是說晚上8點前吃完晚餐,之後不再吃任何蛋白質和碳水,包括酒和堅果等零食。這也意味著我們的睡眠習慣也要改變,要早睡早起。

早睡,就是要趁不餓之前入睡。因爲,如果熬夜熬得很晚,肚子很餓,我們就會忍不住吃東西。即便硬扛著不吃,饑腸辘辘的狀態也會讓人難以入眠,進而影響到睡眠質量,還容易引發腸胃疾病。所以,余國良規定自己10點半就上床,不刷手機,也不要打電話。

但即便如此,等我們一覺醒來後,還是會覺得饑腸辘辘。理智告訴我們,覺得餓是好事兒,因爲脂肪代謝開始啓動了,我們的身體正以肉眼看不到的速度在變瘦。可是作爲人的本能卻讓我們更加思念燒餅、油條、小籠包等碳水化合物的味道,那麽,這時我們該怎麽辦呢?

余國良的做法是:來一杯美味又營養的“防彈咖啡”,而且不用擔心長胖。“防彈咖啡”的做法很簡單,用現磨的有機咖啡加上半勺的有機黃油,還有椰子油,然後用攪拌機攪打均勻,口感醇香,有效抗餓。切記咖啡裏不可加糖,牛奶也要少加,甚至不加。

簡單來說,這是一款不含碳水、含有少量蛋白,高油脂高熱量的咖啡。它符合國際上非常流行的生酮飲食療法的機理,即攝入極低的碳水化合物、適量的蛋白質和較多的脂肪,讓人體進入以消耗脂肪作爲能量供應的短暫生酮狀態,以提供運動健身、腦力勞動所需的能量。

那麽,到這裏,我們就完成了“168間歇式飲食法”的管住嘴階段。除了管住嘴我們還要邁開腿,否則人體的肌肉也會跟著脂肪一起消失,那個時候,瘦是瘦了,但身上的皮膚松垮垮的,反而顯得更老了。

余國良自己會在喝完“防彈咖啡”後去健身,比如爬山、遠足、打球、做瑜伽、跳健美操,等等。在這方面,他建議我們要控制好運動強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我們可以慢慢來,一點點地增加鍛煉強度,讓我們的肌肉和骨骼得到強化,而形體變得更加漂亮挺拔。

最後要說明的是,“168間接式飲食法”也有一定風險,此時人體攝入的脂肪會轉化成酮體,酮體過量會引發中毒,還會對腎髒造成較大壓力。所以達成預期目標後,我們就要恢複正常的飲食,但不能放松要求大吃大喝,以防反彈。瘦身容易保持難,它需要更大的自律性。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睡覺了

好,說完了飲食方式,我們再來說說睡眠。前面我們提到,“168間歇飲食法”和睡眠是相輔相成的,良好的睡眠能讓“168間歇飲食法”的效果更加明顯。可問題是,對于現在很多人來說,良好的睡眠已經成爲了一種奢侈。

2019年《人民日報》發文表示我國有2億名失眠患者,到了2022年這一數字升高到了3億。很多人感慨說,自己已經很多年沒好好睡一覺了!

過去大家對睡眠的理解是淺顯的,認爲睡覺時大腦也就罷工了,徹底休息了。但最新的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睡著後大腦可仍在緊張的工作,它會修複白天堆積的代謝廢物,幫助我們加強記憶,並消除負面情緒。所以一旦長期失眠,人們就會變得脾氣暴躁,記憶力也會衰減。

具體來說,這是大腦中的海馬體在發揮作用。在人體進入深度睡眠後,它會將白天儲存的信息送回大腦皮質,並通過重播白天發生的事件,來鞏固形成長期記憶。這就相當于把保存在U盤中的臨時內容傳輸到服務器上,進行永久保存。所以從某種角度來看,睡得好人才會變得聰明。

與此同時,我們在睡眠時會經常做夢,而做夢則是發明創造的最佳時期。做夢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很多科學家會利用夢來完成自己的創新。比如門捷列夫通過做夢預測出了元素周期表,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曾夢到了一條銜尾蛇,而那正是苯分子的結構形式。

所以科學家喜歡夢,認爲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相互對話的最活躍時刻,是源源不斷的創造力源泉。但高質量的夢一定來自于高質量的睡眠,那麽我們該怎樣提高睡眠質量,進入美妙夢境呢?答案就是我們得先量化自己的睡眠質量,在此基礎上再談如何改善和提高。

量化需要一些科學設備,目前市面上有三種睡眠監測産品:第一種是手機APP,也就是通過手機自帶的傳感器進行睡眠監測;第二種是可穿戴設備,也就是通過智能手表、手環等監測睡眠數據;最後一種是非穿戴式設備監測,就是將各種傳感器附在枕頭、床單或床頭進行監測。

如果睡眠質量一直不好,我們還可以在醫療機構做全方位的睡眠檢查。這項檢查需要監測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眼動圖、胸式和腹式呼吸張力圖、口鼻通氣量、體位體動、血氧飽和度等多項生理信號,來區分深睡、淺睡,辨清是否做夢、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

睡眠檢查可以幫我們分析不同類型得睡眠障礙。它往往有四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很難入睡,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睡著;第二種是容易驚醒,醒後難以入睡;第三種是睡眠時間短、質量差,人容易頭暈乏力;第四種是頻繁地從噩夢中驚醒,甚至覺得整晚都在做噩夢。

造成睡眠障礙的有些因素是生理性的,比如老年人要頻繁起夜,比如睡覺時打呼噜的人容易被憋醒,比如磨牙會增加面部肌肉的緊張度,從而嚴重影響睡眠,比如外部噪聲會讓我們的睡眠周期碎片化……還有一些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也會造成人們長期的失眠。

睡眠監測就是爲了發現影響我們睡眠的因素,然後見招拆招,具體問題具體解決。比如余國良自己的睡眠狀況很好,躺下就能安然入睡。而他之所以能夠如此,也要歸功于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晚上10點半就上床休息,並且睡前盡量不打電話,不看手機和電腦。

此外,余國良還通過智能手表對自己每天的睡眠質量進行監測。他發現晚飯時喝酒會影響自己深度睡眠的質量,而做點適當的伸展運動更有利睡眠。于是他調整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盡量減少晚上喝酒的量和次數,並把一些柔和舒展的健身項目放在傍晚前後進行。

除了生理因素,還有很多睡眠障礙因素是心理性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焦慮。余國良有個異性好友,女兒很爭氣,前兩年考上了美國一所名校的研究生。但當時海外的新冠疫情鬧得沸沸揚揚,這位媽媽生怕孩子被感染,焦慮得噩夢連連,懷疑自己把女兒送到海外讀書是個錯誤。

而焦慮的另一面往往就是抑郁,兩者相伴相生。焦慮通常表現爲煩躁、緊張,心慌、心悸、胸悶、多汗;抑郁則表現爲沉悶低落,做任何事都沒有動力和興趣,思維也變得像生鏽一樣遲緩。余國良的那位朋友就飽受這兩種情緒障礙的影響,要麽睡不著,要麽早早醒來,就再也睡不著了。

那麽,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又該怎麽辦呢?說實話沒有什麽速效的辦法,心病得靠心來醫,得靠當事人自己想通。比如作者的那位朋友,其實就有些憂慮過度了。女兒已經長大成人,已經具有能力自己決策,也會通過打疫苗、戴口罩等方式來保護自己,而一位母親,不可能永遠把孩子保護在自己的羽翼下,他們自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最後,我們還要警惕失眠本身帶來的焦慮。失眠的人往往會因擔心睡不著而焦慮,這種心境又會進一步影響睡眠,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在書中,余國良建議有這樣症狀的人去嘗試一些放松療法,比如聽些和諧、舒緩的輕音樂,或者選一個冷色安靜的睡眠環境,在良好平穩的情緒中安然入睡等等。

好了,講到這裏,《抗衰》這本書內容我們就介紹的差不多了。

那通過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現“管住嘴、邁開腿、睡個好覺”這十個字不僅是保持健康的智慧箴言,也是抗衰的不二法門。

在書中,余國良博士提醒到,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它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長壽,還關系到家庭的歡樂祥和,以及社會的和諧美好。希望大家從當下開始行動起來,或積極鍛煉,或優化飲食,或早睡早起,或預約體檢,由此開啓我們的健康人生之路。

1 阅读:51

鷹哥愛寫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