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鏈融合”賦能直升機産業高質量發展——記直升機“紅翼”黨建聯盟

看航空 2024-04-25 11:06:18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爲”。自直升機“紅翼”黨建聯盟成立以來,聯盟著重鍛造黨建聚“鏈”的“看家本領”,以黨建鏈推動人才鏈、創新鏈、産業鏈的深度融合,以黨建“內核”驅動産業“外鏈”一體運轉,通過組織建鏈、人才活鏈、創新強鏈、産業延鏈“四位一體”工作模式,持續把黨建優勢轉化爲推動世界一流直升機企業建設和支撐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的競爭優勢、創新優勢和發展優勢。

共建共融共享協同互促以“組織建鏈”凝聚新合力

2023年2月9日,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天、中國電科等多家直升機産業鏈企業組建的跨單位、跨行業黨建共建聯合體即直升機“紅翼”黨建聯盟,在航空工業直升機所揭牌成立。聯盟秉承“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高質量發展”理念,聚焦世界一流企業建設,打造了以客戶爲“中心”、以主機廠所爲“主核”、以鏈上N家企業爲“主體”的“1+1+N”組織架構,系統推進直升機産業鏈上企業組織聯建、活動聯辦、資源聯享、難題聯解。

聯盟實施優勢資源聯享機制,通過設立專門的聯盟活動室,依托聯盟內先進黨組織、知名黨建專家、優秀黨務幹部等資源,共同開展聯盟活動,切實發揮黨建優勢資源集聚共享效益。同時,建立閉環管理機制,在日常檢查督導的基礎上,召開工作例會,總結經驗不足,提出改進措施等;積極開展黨建共建,通過共學黨的理論、共過主題黨日、共推業務工作等活動,讓直升機産業鏈上不同企業的黨員互相對標提升,不斷推動黨建鏈與産業鏈“雙融雙促”。

突出人才強企厚植發展根基以“人才活鏈”催生新戰力

聯盟堅持強化人才強企的關鍵點,不斷加強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聯盟各成員單位注重在科技創新、型號研制過程中發現和培養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領軍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聯盟各單位普遍建立“卓越工程師”“青藍計劃”“飛航英才接力計劃”等領軍人才內生機制,在型號研制和技術攻關中大膽培養使用青年骨幹,使之成爲領軍人才的苗子,培養使用了一批“80後”青年總師,總師隊伍年輕化取得顯著成效。

聯盟各單位強化全産業鏈的人才培養,建立“英才工程”“青馬工程”“雙青計劃”“綠色人才”“鲲鵬計劃”“能力素質提升行動”等培養機制,大力支持骨幹人才參加技術研發、精益生産、經營管理等專業培訓。加強對鏈上核心人才的激勵,各單位積極實施“項目跟投”“員工持股”“崗位分紅”“特殊人才津貼”“內部轉産激勵”“項目承攬獎勵”“科技創新獎勵”等激勵機制,實現核心人才與産業發展同頻共振。

聚焦科技創新賦能新發展以“創新強鏈”激發新動力

聯盟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源動力”。通過構建多元化共投共享機制,緊密圍繞直升機産業未來發展需求,積極推進鏈上企業共同投入,支撐關鍵技術攻關。構建重大項目孵化機制,探索“專項+人才+模式”創新形式,全力保障重大項目立項研制。探索構建創新項目的敏捷服務保障機制,通過組建專項團隊,爲創新團隊提供技術咨詢、項目管理、采購供應“綠色通道”,持續營造“沉浸式”創新氛圍。

針對直升機創新創效、技術攻關等的堵點、卡點、難點、斷點問題,聯盟通過設立黨員工程項目,充分發揮主輔機的技術優勢,集智攻關補齊了一批技術短板。聯盟各單位組建了“直升機協同創新羅陽青年聯合突擊隊”等50多支突擊隊,汲取羅陽同志寶貴精神財富。以舉辦第6屆天津直博會爲契機,搭建創新合作、産業對接、技術交流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平台,組織鏈上企業集中展示最新技術、産品、成果和解決方案。

築牢産業發展硬支撐以“産業延鏈”提升新效力

聯盟致力于以黨建鏈領跑産業鏈,打造“鏈上”抱團發展的動力引擎,協同推進型號研制進階升級和産業鏈拓展延伸。針對型號研制的急難險重任務,聯盟設立多個黨員工程項目,激勵鏈上黨員吃苦在前、沖鋒在前,圓滿完成年度攻關目標。深入落實直升機機載産業發展專項,以重點型號項目研制爲平台,不斷探索鏈上企業深度合作空間。充分發揮“鏈長”作用,主機廠所聯合制定現代産業鏈建設方案,繪制産業鏈圖譜、摸清産業鏈現狀、補齊短板弱項,協同推進民機高質量發展。

聯盟深入推進“黨建+質量”,針對直升機質量攻關的急難險重問題,積極探索基于面向産品的技術歸零、面向流程和組織的管理歸零以及面向人員思想歸零的“四個面向”的“三個歸零”質量管理機制。同時,通過建立健全質量問題主輔協同機制,推進穿透式管理,綜合發揮主機技術“鏈長”作用和輔機客戶保障能力,實現質量問題的真正閉環解決。此外,持續推進全面質量提升工程,深入開展質量問題歸零三年行動、“迅即行動”專項整頓等,圓滿完成多項質量歸零、危險多發問題。

在新的起點上,直升機“紅翼”黨建聯盟將持續以黨建共同體凝聚産業鏈合作、創新、發展的“最大公約數”,爲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爲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新貢獻。(文字/劉宏福)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