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劇《禾下乘涼夢》:聆聽袁隆平的兩個夢

文旅中國 2024-05-09 13:37:13

“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難倒一個國家。爲了全天下人免受饑餓,袁隆平付出了一生的心血。聽了這個廣播劇,讓我對袁老更加敬佩。”近日,4集廣播劇《禾下乘涼夢》播出後,江西省德安縣隆平學校黨支部書記劉能發激動地說。

廣播劇《禾下乘涼夢》由江西省九江市委宣傳部、德安縣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出品,用文藝創作致敬“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該劇選取了袁隆平自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在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過程中“發現稻種、磨難堅持、突破難關、圓夢成功”4個橫斷面,藝術再現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發的艱辛曆程,講述了袁隆平爲實現人生兩個夢想——讓中國人端穩手中飯碗的“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而奮鬥一生的事迹。

《禾下乘涼夢》選擇了一條十分清晰的敘事策略,采取自述的創作視角,即從袁隆平親身經曆的講述中,深入挖掘人物的成長經曆及其科學成就,著力探索廣播劇在傳播表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多種可能性。“廣播劇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傳播效果不亞于影視劇。”該劇導演之一的碧輝表示,廣播劇“說”與“聽”的戲劇藝術優勢,得以在具體情景中還原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真實發聲可以多側面、多角度地刻畫袁隆平這位“中國稻田守望者”。

該劇曆時數月創作,劇本初稿經過十幾輪修改後,于今年1月進棚錄音。而對于配音演員的人選問題,主創團隊考慮許久。考慮到袁隆平雖是江西德安人,但青年時期直到終老,他的大部分時間又是在湖南工作。因此,物色演員時,到底是以江西口音還是湖南口音來演播,團隊一時犯了難。

面對難題,主創團隊堅持還原真實的袁隆平,決定童年時期的袁隆平選擇江西籍的演員,青年以後的袁隆平則由湖南籍的演員來飾演。

“劇本再好,必須要有好演員來表現。配音,不是配聲音,而是配靈魂。”該劇藝術顧問之一的王銳認爲,配音演員不光是聲音要像,還要具備豐富的角色表現力,特別是在面對一些挫折磨難時,演員要有強大的爆發力。而配音演員李昊甲無論是聲音還是人物的感覺,都很符合袁隆平這個角色。李昊甲通過無數遍用心揣摩、捕捉細節,慢慢找到了感覺,在創作中邊打磨邊完善。而童年時期的袁隆平由江西籍演員谷子扮演,她用稚嫩的德安話把兒時的袁隆平表現得童趣可愛。

“我叫袁隆平,江西德安人,在德安城祖父修建的頤園裏面,有我無憂無慮的童年……”廣播劇《禾下乘涼夢》以袁老的童年回憶開篇,以袁老暮年回到故土又見稻田豐收結尾,首尾呼應,入情入理,詩意地向聽衆講述了一個赤子逐夢田野的故事。

塑造有血有肉、真實感人的人物形象,需要有細節支撐。主創團隊沒有把人物架起來,而是讓他回歸塵世。劇中,主創團隊設計了袁隆平與妻子、學生、科研成員等幾組人物關系,通過彼此之間聊生活、聊工作、聊科研,塑造了一個真切可感、質樸無華的人物。

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朝榮認爲,《禾下乘涼夢》使用的相關元素與平實的敘事風格相一致。劇中方言的廣泛運用,也暗合了袁隆平與泥土寸步不離的創作背景。

知名配音演員、配音導演伍鳳春在劇中飾演袁隆平的母親,回憶起創作過程,她感觸頗深:“在最後一集《圓夢》中,當如泣如訴的小提琴音響起,有一段母子心靈對話,我和李昊甲完全投入劇情裏。‘媽媽,什麽是好種子?’‘二毛,人就像種子,你要做一粒好種子。好種子長出的糧食才好吃、還好看,你看這米的顔色,晶瑩透亮,就像人生的色澤。’‘稻子熟了,媽媽,我想您了。我總想,等我閑一點一定好好陪陪您。可直到您病危,我,我還在長沙開雜交水稻現場會……’”伍鳳春回憶,當錄制完成時,全體演員和制作方等合影留念時,遲遲不見李昊甲,當劇組同事找到他時,他還坐在話筒前,沉浸在劇情中不能自拔,淚流滿面。

該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湖南人民廣播電台以及多家基層融媒體電台陸續播出,並上線“學習強國”、新華廣播平台後,反響熱烈,尤其是在袁隆平的家鄉德安縣收獲廣泛好評。網友紛紛留言:“這是一部獻給當代人的精神大餐,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精品佳劇。”

文藝評論家李英姿認爲:“全劇圍繞袁隆平對雜交水稻發現、磨難、突破、圓夢重要過程的講述,巧妙地將中國科學英雄的科學實踐的創造力、生命力、感召力、公信力以及成功之道融入他成長的獨特話語空間。”

“《禾下乘涼夢》沒有停留在緬懷英雄的層面,而是把袁隆平一生對雜交水稻事業的追求凝聚成劇,讓聽衆通過他的事迹體會到一種偉大的人類精神,體會到一粒種子撐起的濟世偉業,體會到一種對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命運的使命擔當。”評論家兼編劇孫浩認爲,該劇鼓舞今天的人們樹立遠大理想,像先輩一樣,以忘我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投入到有益于人民的事業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責編:武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