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壓力大,內心焦慮,牢記曾國藩的"十六字藥方"

心空擺渡者 2024-03-13 19:37:20

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是常有的事。巨大的壓力會讓人焦慮、糾結、失眠、脫發,影響身心健康。難道就任有這種狀況發生,沒有任何辦法嗎?其實,古人早就對此有所研究,爲我們總結了應對之法。曾國藩開出的藥方就只有短短十六個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此語出自《曾國藩文集·處世金針·修身之要》:“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于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于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以此讀《無妄》《鹹》《中孚》三卦。蓋扞格者鮮矣。”

大致意思是說:要讀書時就專心讀書,心裏不要有會客的雜念;當會見賓客時,心裏就不要想著讀書的事。一有雜念,則私心起。心靈清明不著一物,事情來了自然應對,不爲將來的事擔憂,也不對已經發生的事挂念于心。這就是“虛“、”誠“的境界,要用這種境界來讀周易裏的 《無妄》《鹹》《中孚》三卦。如果能以這種境界處世做事就很少受到抵觸。

物來順應

“物來順應”指事情來了,不驚慌、不拒絕、不逃避,自然應對。人在社會中工作、生活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有些事比較容易應對,我們比較容易做到"物來順應"。而有些事情超出我們的能力範疇,或是接近我們的能力邊界,處理起來很費勁,因此會感到壓力山大。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更應該培養自己"物來順應"的境界。直面問題,坦然接受,設法應對。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真正緩解心頭的壓力。有句話叫”手中有糧,心裏不慌“,要做到”物來順應“還需要平時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

不慌不忙,用平常心應對工作、生活中的一切問題是最明智的選擇,也是最節省精力的舉措。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很多問題以”物來順應“的心態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相反則不利于事情的處理和問題的解決。

未來不迎

“未來不迎”指的是對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我們不必瞎操心,過于擔憂。未來的事往往並沒有我們想得那麽好,也沒有我們想得那麽糟。我們最容易犯的錯是將事情想得過于糟糕,使自己心神不甯。曾國藩告訴我們,不要讓那些還未發生的事來幹擾自己。

"未來不迎"不是讓我們放棄對未來的想象和規劃,而是說不要把過多精力放在對未來的擔憂上。未來是不確定的 ,存在許多變數,未來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想,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做好手頭的事。

當時不雜

“當時不雜”這一條說的是"專注",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當下,專心致志、全神貫注地處理手頭的事情。我們知道把握和應對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當下的事。只有當前的問題得到解決,才能消除未來的隱患。現在手頭的事情做好了,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礎,爲未來贏得先機。

”當時不雜“就如曾國藩所說,讀書時則讀書,見客時則見客,不讓內心雜亂。有個小故事也反映了這種思想。

有個小和尚問得道的師傅:”您得道前後有變化嗎?”老和尚說:“變化很大。”那到底有什麽變化呢?“老和尚告訴小和尚:“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得道之後,我每天砍柴、挑水、做飯。”小和尚十分不解:“師傅,這不是一樣嗎?”老和尚說:“不一樣,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又想著砍柴。得道之後,我每天砍柴的時候只想著砍柴,挑水的時候只想著挑水,做飯的時候只想著做飯。”

"當時不雜"是要求我們以一顆澄明之心,毫無雜念地去完成當下的事情。有時我們手頭可能有許多事情要處理。如果我們做事時雜念叢生,做這件事時想著那件事,往往無法集中精力,最後哪件事情都做不好。一件事一件事心無旁骛地去落實,該做什麽時就不要想其它的事,只專心做好那件事。比如,該睡覺了,就不要想其它的事,睡覺是你當務之急,天塌下來都與你無關。只有這樣才能用好我們這顆心,在做任何事情時都不會産生煩惱和焦慮。

既過不戀

“即過不戀”指的是對于已經發生的事不要過于留戀,而難以放下。這點是當下很多人做不好的。我們總是被過去發生的事糾纏,難以釋懷。如果我們的心總是停留在昨天,就不能很好地應對當下發生的事。如此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我們跟不上現實發展的腳步,使自己陷入痛苦焦慮之中而無法自拔。正如有位著名詩人所說”當你錯過太陽時你在哭泣,那麽你也會錯過月亮、星星”。

曾國藩的"十六字藥方"實際上爲我們指明了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處事態度。專注什麽?放下什麽?以何種心態面對事物?會影響我們的心境,這也是釋放壓力,排解焦慮情緒的關鍵。希望我們都能從古人的智慧中獲得啓迪,開啓美好生活的每一天。

1 阅读:23

心空擺渡者

簡介:專注勵志、心理健康、人文智慧、心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