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的家傳之寶:一枚宣統年間的大清銀幣,找尋有緣人

老蔡聊收藏 2024-05-12 17:15:01

在湖南株洲市的某個角落,藏有一件家族傳承的珍寶——一枚宣統年間的大清銀幣。它不僅是一件具有曆史價值的文物,更是家族記憶和傳承的見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枚銀幣背後的故事,探索它的專業知識。宣統二年(1910年)清政府頒布《幣制則例》,將鑄幣權統一于中央,規定國幣以圓(元)爲單位。主幣每元重庫平七錢二分,含純銀必須達到96%以上;輔幣有銀、鎳、銅幣,規定銀輔幣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

定名爲“大清銀幣”,由湖北、南京兩個造幣廠鑄造,預定于十月發行。造幣總廠還根據《幣制則例》規定,于宣統二年試制以圓爲單位的大清銀幣一套。宣統三年(1911年)又重新制模,試制大清銀幣,主幣的蟠龍圖案版別很多,計有長須龍、短須龍、大尾龍、反龍、曲須龍及簽字版等版別。這枚大清銀幣,鑄于宣統三年(1911年),是天津造幣總廠的傑作。當時的清政府爲了整頓貨幣制度,統一鑄幣權,特別聘請了海外高級技師,精心設計制造了這套宣統三年大清銀幣。

此枚大清銀幣版別爲曲須龍版--清代機鑄幣中龍。因龍須稍短而彎曲而得名,與長須龍對舉。宣統三年清朝銀幣是從1911年開始鑄造的,鑄造了多個版別,但由于種種原因,只有“曲須龍”版別的宣統三年清朝銀幣正式鑄造並流通,其他版別的就屬于試鑄樣幣,未曾流通使用,因此民間見到的宣統三年清朝銀幣爲數不多“曲須龍”的版別。

銀幣的正面中央鑄有“大清銀幣”四個大字,上方有“宣統三年”字樣,下方則刻有“壹圓”二字,字體清秀俊秀,氣勢磅礴。銀幣的背面則是一幅栩栩如生的蟠龍圖案,這也是它得名“曲須龍”的原因。龍首之須彎曲,龍紋深邃清晰,龍圖緞面光彩奪目,彰顯出皇家威嚴與尊貴。這枚銀幣的鑄造工藝精湛,無論是銀材的選擇、加工,還是刻模制版、壓制銀幣等環節,都體現了當時中國造幣技術的最高水平。

從專業角度來看,這枚大清銀幣的含純銀96%至97%。在流通中,它按個計數使用,成爲當時社會經濟交易的重要媒介。而它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作爲貨幣的使用功能,更在于其作爲曆史文物的收藏價值。這枚大清銀幣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它見證了清朝末年社會的動蕩與變革,也見證了中國人民對于貨幣制度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同時,它還承載著家族的記憶與傳承。作爲一件家傳之寶,它見證了家族的興衰榮辱,承載著家族的曆史與文化。

如今,這枚大清銀幣已經傳到了劉先生的手中。作爲家族的傳承者,他深感責任重大。他希望通過這枚銀幣,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貨幣制度的曆史變遷,了解家族的曆史與文化。同時,他也希望這枚銀幣能夠尋找到懂它欣賞它的有緣人。

溫馨提示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給更多人,想要第一時間獲得更多精彩推文,請關注我。分享真實的收藏資訊

0 阅读: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