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德械師(1)真正裝備德械的僅4個師其他僅是“德盔師”

文叔逗號 2024-05-21 01:18:05

北伐後十字路口的國民革命軍

通常大家都稱爲德械師,但文叔更傾向于稱之爲德式訓練師,指的是受過德國式訓練的中華民國國軍,簡稱德式師。那麽,爲什麽會有這種特色的部隊誕生呢?這個就要講到中華民國曆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那就是北伐。

北伐成功是在1928年,但在這之前,曆史課本經常會提及,北伐的艱難。當時,北伐軍當年只有10萬人,而面對著軍閥,他們通常擁有20幾萬甚至30幾萬兵力,甚至像張作霖一樣有50萬軍隊。盡管人數較少,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力卻很強大。關鍵在于,早期的國民革命軍接受了蘇聯的軍事訓練和裝備支援,比如著名的莫辛-納幹步槍,以及來自蘇聯的教官。因此,可以說,國民革命軍最初是一個受西方化影響的部隊。

正在接受顧問訓練的北伐軍

然而,後來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曆史事件,即國共分裂。在這個時候,蘇聯原本計劃支持國民黨,前提是國共兩黨合作。但隨著國共分裂,蘇聯撤回了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北伐勝利後,也就是民國17年時,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開始意識到,要想中國軍隊進步,就必須引進外國顧問。但蘇聯已經不支持了,這讓蔣介石陷入了困境。

蔣介石曾留學日本,因此日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由于日本曾在北伐期間幹涉過中國內政,蔣介石對日本並不完全信任。那麽,除了日本之外,還有哪些選擇呢?美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遺憾的是,在一戰後,美國陷入了孤立主義,不願再介入其他國家事務,尤其是對于像中國這樣的遠東國家。

1920年代,全球發生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件,那就是經濟大崩盤。這使得美國更加不願意介入其他國家事務,包括資助中華民國軍隊。

蔣介石考慮過與英國合作,但他覺得英國的代價太高。英國願意提供軍事訓練,但要求中華民國放棄一些商業特權,如開放港口或鐵路收益,這對蔣介石來說是一個煩惱,因爲條件太多了。他真的希望找到一個既有效又代價不高的國家來幫助訓練軍隊。

早期的北伐軍

法國也是一個選擇,但是蔣介石覺得法國的條件也有些棘手。經過一番考慮後,蔣介石發現了一個機會,那就是與一戰的戰敗國德國對接。爲什麽會有這個機會呢?因爲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戰敗,但其軍事實力仍然強大,尤其是在西線戰場壓制英法聯軍,並且在東線戰勝了俄羅斯。然而,根據戰敗國的條約限制,德國的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人,導致大量德國軍人失業,其中包括後來成爲希特勒的美術家。因此,德國急需重建國際關系以及賺取外彙,而中華民國正好符合這些需求。

德械師的由來 中德一拍即合的蜜月期

德國不僅需要安撫失業軍人,還需要改善經濟狀況。因此,與中華民國建立聯系對德國來說是一個合適的選擇。

中華民國需要軍事上的合作,因此願意與德國建立關系。這樣的合作有助于活絡經濟,所以雙方開始了初步的接觸。一開始的接觸比較低調,因爲蔣介石提出希望德國派遣一些高級軍事人才,比如一戰後期最重要的決策者魯登道夫,但德國政府拒絕了這一請求。他們表示,派遣太過知名的人物可能會引起外界的猜疑和質疑,因此他們采取了一種灰色地帶的方式,通過商業顧問的身份來進行合作,這給了雙方一些解釋的空間。

德軍

蔣介石接受了這種方式,于是在1920年代,中德合作正式開始。德國派出一些軍官組成顧問團來到中國,指導國民革命軍進行現代化工作。隨著兩國關系的發展,這個顧問團逐漸擴張,並最終確定爲中華民國與德國的軍事合作關系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這個過程可能讓一些人感到奇怪,但後來這個軍官團不再需要隱藏身份,正式承認他們的身份,主要就是因爲希特勒的上台。

德國軍官正在爲中國軍官講解戰術

希特勒上台執政後,意識到要重振德國的軍事實力,需要大量資金。商業顧問模式的交易資金相當有限,于是德國開始尋求擴大與中華民國的合作。中華民國當時掌握著德國急需的稀土等資源。稀土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豐富的資源之一,例如用于軍事科技的鎢礦等。德國對此感到非常滿意,並正式確定了與中華民國的軍事合作關系。雙方達成協議,中華民國提供原材料,如棉花和稀土等,而德國則提供軍事顧問團和先進的軍事武器。

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中華民國的一些精銳部隊外觀與德國軍隊十分相似,甚至裝備了類似德式頭盔的軍用裝備,其中包括了1936年款式的頭盔。這些裝備成爲了中華民國精銳部隊的象征。德國最著名的步槍毛瑟步槍也被引入到中華民國的軍隊中。

當時中華民國的軍隊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早期的軍閥混戰導致各個部隊使用不同類型的武器。例如,受到不同國家支持的軍閥可能會裝備日本的三八大蓋步槍或者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然而,隨著北伐的成功,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國軍,但武器卻仍然不統一,有些部隊甚至使用七八種不同的步槍。

面對這個問題,蔣介石提出了中德合作,希望能夠獲得德國的毛瑟步槍的生産授權和圖紙,從而自行制造自己的制式武器。德國不僅提供了圖紙,還派遣顧問來指導中國如何建立現代化軍事工廠。在此基礎上,中國制造出了第一把國軍的制式步槍,後來被稱爲中正式步槍,與毛瑟步槍有著密切的關系。

除了步槍外,中華民國還制造了毛瑟軍用手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全自動連發的制式武器。盡管德國後來放棄了這種手槍,認爲它准確度不高且過重,但中華民國軍隊卻接收了這種武器,擁有了自己的獨特裝備。

持毛瑟軍用手槍的中國軍人

由于長時間的軍閥混戰,世界各國開始限制向中國出口武器,以防止助長軍閥混戰的局面。尤其是那些威力強大的全自動武器,如步槍和沖鋒槍,都被列爲禁運品。中國國軍最初的武器裝備非常落後,但毛瑟手槍並不在禁運範圍之內。由于手槍連發的威力相對較低,大部分國家並未對其施加限制。

早在中德合作之前,毛瑟手槍就已經進入了中國市場並備受歡迎。然而,由于每個軍閥生産的毛瑟手槍規格不統一,導致了一些問題。例如,山西軍械廠生産的手槍子彈尺寸可能與江蘇的不同,這給武器的使用和維護帶來了困難。

中德合作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利用德國的軍事科技,逐步統一各種武器的規格,從而減輕後勤負擔。這樣做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不再完全依賴國外的武器進口,因爲中國可以利用德國提供的圖紙和技術自行生産武器。這種自給自足的能力對于未來可能的戰爭具有重要意義,因爲中國不再受制于外國的武器供應。

原計劃訓練60萬德械部隊 戰爭卻提前爆發

經過德式訓練的部隊有4支,首先是最早成立的樣板部隊,即教導總隊,這是未來所有部隊的典範。教導總隊裝備給軍校生,旨在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接受德式訓練。蔣介石明確表示,教導總隊的最大目標是成爲其他部隊的榜樣,因此他們的訓練和裝備標准將成爲全軍的參照。

隨著時間的推移,蔣介石認爲這樣的訓練不能僅限于軍校,而應該融入到實際部隊中。因此,他最初選擇了87師和88師作爲另外兩支部隊。這兩支部隊的前身是蔣介石的護衛隊,他們是最值得信賴的,因此被選爲首批裝備德式武器和接受德式訓練的部隊。

隨著87師和88師規模的擴大,蔣介石意識到他們的人數已經超過了預期範圍。因此,他決定成立第三個師,即36師。雖然這個編號看起來似乎不合邏輯,但在整編過程中可能出現了一些舊番號的沖突,導致新建部隊的編號並非按照順序排列。

可以清楚地看出,國軍在沒有接受現代化改造之前,無論是武器還是制度,都處于混亂狀態。德式訓練的目的實際上是符合蔣介石的理想,他希望通過這一過程逐步實現武器的現代化、編制的現代化,甚至更新後勤設施,甚至可能涉及國産武器的生産。在理想狀態下,可以培養出30萬甚至60萬左右的德式訓練師,但遺憾的是,這一理想提前終止了。

這一理想的第一階段本應在1939年完成,但我們都知道,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了。因此,在戰爭爆發後,沒有足夠的精力像和平時期那樣廣泛地進行建設。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德械師真正完成的只有教導總隊、87、88、36師,是最精銳的。後來,國軍提出了一些現代化的計劃。現在網絡上很多人都在談論德械師,因爲他們裝備了德國的軍械。德械師在某種程度上有些誇大,因爲德械師真正在國軍裏的計劃是調整師,明顯地,他們的任務是調整部隊的戰力和裝備。

調整師在戰爭爆發時派遣到戰場上,但由于調配不足,裝備和訓練還未到位,他們可能不夠熟練地使用武器。因此,他們需要特別的教官來進行指導和培訓。槍支的維護也很重要,如果不定期維護,槍支可能很快就會報廢。

很遺憾的是,到了1939年,理想中的30萬調整師人員並沒有全部達到,這在戰爭爆發時表現得特別明顯。因此,教導總隊87、88、36被特別強調,因爲他們是當時國軍能夠拿出的最現代化、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也是在最關鍵時刻派遣的部隊。

中德合作的中止

我們剛剛提到的中德合作大約持續到何時終止呢?之後我們會談及,隨著中日戰爭的爆發,德國陷入了一種有趣的境地。他們感到頭痛的原因是什麽呢?因爲中國和日本都算是他們的盟友。與日本關系已經發展到了軸心國的程度,但與中國的關系長期以來一直是貿易夥伴關系。

希特勒接見中國代表團

一開始,德國甚至派出外交大使表示,如果願意談判,他們願意充當協調國家,調停沖突。但當時中日雙方都不接受調停。最後,日本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不再支持中國,否則就要與日本斷交。

日本指責德國培訓了中華民國最新、最精銳的德式師,並且德國的教官還教導他們如何對抗日本軍隊。這種盟友關系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德國面臨選擇,要麽支持日本,要麽支持中國,最終他們權衡後選擇了日本,因爲當時日本在各方面都壓倒性地超過了中華民國。

因此,1938年,德國下令所有德國顧問必須回國。絕大多數德國國人都遵命,因爲軍人必須忠于自己的國家。因此,在1938年及以後,大多數德國國人撤離了中國,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但還是有些德國軍官,選擇自願留下來。其中兩位德國教官最終獲准加入了孫立人的部隊。因此,孫立人的部隊在抗戰期間表現出的戰鬥力有時與其他部隊有所不同,這是因爲有兩位德國顧問加入了他們的隊伍,並與孫立人早期的部隊——成爲稅警總團——有過一些合作經驗。這些德國顧問爲該部隊提供了德國式的訓練,因此孫立人的部隊在某些時候展現出了非凡的戰鬥力,這可以追溯到他們的影響。

稅警總團

事實上,在中德合作結束之前,中華民國曾提出更多的裝備需求。由于許多裝備都屬于普通步兵裝備系列,他們希望獲得更多的重型裝備,例如裝甲車等。實際上,他們已經引進了一些裝甲車,甚至從德國引進了一些較新型的裝備,如一號坦克。

德國當時開發的一號坦克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型號,已經向中國交付了大約10多輛。隨後,雙方還簽署了合同,約定繼續合作,德國將向中國出售大約200輛一號坦克,甚至還包括德國著名的潛艇,即二戰中以“狼群戰術”聞名的U艇。

他們達成了一致,認爲中德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尤其是在武器外銷方面。他們已經預約好將一些潛艇出售給中華民國海軍。想象一下,如果中華民國海軍真的擁有德國潛艇,那將是多麽令人興奮的事情。然而,遺憾的是,曆史並非如此。所有這些合作在1938年之後中斷,最終變得無效。

4 阅读:719

文叔逗號

簡介:記者、資深媒體人、主流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