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怎麽也想不到,他最大的克星,不是知他懂他的平安,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

聚光燈下的劇外人 2024-03-21 13:26:59

朱棣怕平安是有道理的,因爲平安曾經是他的部下,不僅英勇善戰,而且熟知他打仗的路數。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平安把他摸得門清,他能不忌憚嗎?事實上,平安也擔得起朱棣的高看,當年白溝河一役,朱棣被平安逼入絕境,若不是他臨危不亂想出一個诓人的辦法騙過了主帥李景隆(退兵),怕是真的如朱允炆所交代的那樣,被生擒了。然而朱棣並不知道,他最大的克星,並不是平安,而是一個無名小卒——盛庸。

盛庸並不平庸,他之前在耿炳文手下當參將,經曆了真定之敗。後來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主帥位置,他轉而跟隨李景隆。盛庸跟著軍事草包李景隆,雖然沒學到什麽上乘的戰術,但是也學會了不少東西,比如打了敗仗該如何逃跑,如何規劃路線,收拾殘兵等。朱棣一路打來,他一路逃跑,從真定跑到北平,再跑到德州、濟南。雖然逃跑讓他屈辱,但是他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不斷學習,不斷研究朱棣用兵的套路。

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從來不是可恥的,尤其對盛庸而言。白溝河之敗後,他跑到了濟南,在濟南,他見證了書生鐵铉在危機的時刻是如何擊敗朱棣的,這讓他意識到,“戰神”朱棣也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他根據朱棣的作戰特征,專門設計了一套應對戰法,在東昌設下戰場,准備迎戰朱棣。

朱棣得知對方主帥非平安,而是李景隆曾經的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部下時,高興得就差仰天長嘯“天助我也”,與此同時,盛庸也正暗暗起誓“朱棣,這一次就讓你看看我這個無名小卒的厲害!”

朱棣善騎兵,而且擁有當時最強大的騎兵,盛庸根本抵擋不住。朱棣覺得對方果然不堪一擊,他將摧枯拉朽般將敵軍擊碎。然而他不知道,這正是盛庸的圈套。盛庸知道朱棣喜突襲左翼,便在左翼派重兵保護,朱棣突破不成,便會改攻擊中軍,盛庸中軍潰敗,向後逃散,朱棣追擊,然而他越追,敵軍的數量就越多,等到他發現中計時,早已進入了敵軍的包圍圈。

這一次的情形跟白溝河戰役被圍困時一樣,但是敵軍主帥已不是李景隆,朱棣也不可能揮舞著馬鞭故伎重施。在這危機時刻,若不是狂人朱能沖回來將朱棣救出重圍,朱棣的造反之路怕是就在此終結了。不要驚異,朱能怎麽會有那種能力,畢竟他曾經創下過僅帶領三十多人追擊數萬大軍的光輝記錄。而同樣返回來救人的朱棣手下的第一大將張玉就沒有那麽好運,朱棣被救走了,可惜他沒撞見,等他沖回來時,等待他的是怒不可遏的南軍,直接你一刀我一刀,將張玉砍成了肉醬。

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朱棣潰敗奔逃之時,朱棣的又一克星平安也率隊趕到,也盛庸一起,追著朱棣跑。就這樣,“戰神”朱棣繼鐵铉之後,又一次敗在了一個無名小卒手上,而接下來,這個人還將再一次將他逼入絕境。

寫在最後

東昌之役,成就了盛庸的盛名,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也徹底被打破。可是戰場上刀劍無眼,爲什麽幾次被重重圍攻的朱棣就一直安然無恙呢?這得感謝朱允炆那道“切莫使我背上殺叔罪名”的命令,它勝過任何品類的防彈衣。都說擒賊先擒王,可是,有了那道命令,朱棣反而成了兩軍交戰中最安全的人。試問,皇帝沒放話,誰敢動他親叔呢?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朱允炆不知道,正是因爲他這道莫名其妙的命令,讓朱棣幾次死裏逃生,最後反敗爲勝,奪去了屬于他的一切。早知如此,悔不當初啊!

0 阅读:1

聚光燈下的劇外人

簡介:看好書,評好劇,本號主要分享影視評、書評和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