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火了,警惕營銷黨碰瓷“割韭菜”

新京報傳媒研究 2024-02-22 20:10:15

▲OpenAI發布的AI視頻片段截圖。圖/網絡視頻截圖

文 | 馬爾文

知名博主李一舟借AI概念賣課遭質疑後,相關現象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據新京報調查,在OpenAI推出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後不久,短視頻、電商平台均出現了大量售賣相關“教程”的投機者。這些付費課程提供的多半是公開內容,質量堪憂,並有虛假宣傳“內測名額”割韭菜的嫌疑。

人工智能相關的技術突破,是近年來全球科技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在全球政府、企業及科研機構爭先恐後投入研發的大背景下,不少公衆只能從偶然曝光的産品中管窺進展。因此,這也給營銷人員留下了可乘之機。

盡管國內外均有不少大模型已經向公衆開放,但截至目前,這些大模型的使用門檻仍然相對較高。並且,這些大模型多數仍處于測試訓練階段,並未在具體場景中得到大規模應用。

例如,在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之前,文生圖的大模型已經較爲普及。但時至今日,文生圖大模型仍然沒有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技術仍在探索和叠代之中,落地應用更多還是以展示和測試訓練爲主。不難想象,在這一階段敢于公開承諾效果的相關課程,其內容質量必然堪憂。因此,當前針對普通公衆的人工智能概念課程,都或多或少存在“過度營銷”甚至是“虛假營銷”的嫌疑。

在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模式都尚未確定的情況下,普通人將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是行業懸而未決的話題。也因此,李一舟們所出售的課程,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諸多疑問。

從本質上看,這些營銷售課者,只是利用熱點概念,鑽公衆認知信息差的空子,制造焦慮以販賣內容。課程本身的質量、概念是否落地,這些在割韭菜的鏈條裏都不重要,他們只是借熱點概念的掩護,東拼西湊一套內容來販賣而已。

在新京報的報道中,有“講師”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懂得AI的技術人員不一定能通過AI賺到錢,因爲AI在落地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但不懂AI技術的人照樣可以通過賣課賺錢。

不出售內容,只販賣焦慮,而低質量的內容與被誇大的焦慮,卻將提前透支公衆對技術的信任。這正是這些售課營銷黨引發衆嘲的根本原因。

技術的開拓與普及自有其基礎規律。當前,人工智能之所以沒有迅速普及應用,一方面是技術本身仍然在優化叠代,尚不具備迅速成爲生産力工具的條件。另一方面,也是在技術不完善的基礎上,研發者只能小步快跑,逐步開放應用場景。

而在科技研發者保持謹慎的情況下,營銷黨卻利用科研的審慎提前搶跑,以低質量的內容和噱頭式的概念吸引普通用戶。這既是一種對科研人員的不公正,也是對用戶的長期傷害。

設想一下,原本爲了“體驗新生産工具”或者“學習新技能”等目標而買課的普通用戶,在發覺只是被割了韭菜,或是發現“人工智能不過如此”,而産生了失落懷疑,那麽,他們很可能會對這一概念本身産生排斥抗拒心理。這不管是對將來人工智能的應用普及,還是對這些用戶自身的長期認知能力,都會産生傷害。

此外,在一部分營銷短視頻中,不少售課者甚至不惜故意虛構技術與人的對立,從而制造更多焦慮。例如,“人要被人工智能替代了”“哪些職業正在被人工智能淘汰”等內容層出不窮。這些內容片面誇大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對立,而忽略了當前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方向,正是提高生産效率以解放人類個體的創造性。從長期來看,這些不負責任制造焦慮的言論,也在撕裂有關技術進步的社會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人們對“AI直播賣課”的質疑與嘲諷,也部分源自于對科技進步不均衡的長期焦慮。在人工智能進入新一輪全球競爭的情況下,如何解決這些碰瓷營銷者不斷制造的虛假信息,也成爲了新的社會治理難題。而越是此時,我們越需要鼓勵真實的科普,謹慎的應用,獎掖科技創新者,而不是讓販賣焦慮者不當盈利、制造噪音。

撰稿 / 馬爾文(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 值班編輯 / 王可

閱讀推薦

春天,14億份願望向上生長 | 春節社論 氣象新聞不是“小事” 減肥博主“經驗帖”爲何成了“韭菜收割機” 春晚,你看嗎? 警惕輿情“春劫”

最近微信公衆號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傳媒研究」設置爲星標🌟

歡迎關注新京報傳媒研究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傳媒觀點”嗎? 投稿郵箱就在這裏: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經采用,有好禮相送!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