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工人做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1979年被開除黨籍,晚年過得如何?

方圓文史 2024-04-08 17:20:16

1975年1月,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時年89歲的朱老總當選爲全國人大委員長,董必武、宋慶齡、劉伯承、韋國清等20余人當選爲副委員長。

在這些副委員長中,出現了兩位年輕的身影,他們一個是我們前文提到的“賣菜女工”李素文,另一個則是我們本文的主人公、工人姚連蔚。

那麽,他有什麽故事呢?

姚連蔚,陝西西安人,1935年11月出生。

由于家境貧寒,加上當時國內局勢又動蕩不安,導致姚連蔚少年時期吃了不少的苦頭,曾在家種過地,也外出打過工,直到全國解放後,他的生活才迎來新的轉變。

建國後,姚連蔚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報名參軍入伍,成爲了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然而,他剛參軍沒多久,朝鮮戰爭就爆發了,美帝國主義燃起的戰火很快便燒到了中朝邊境鴨綠江邊。爲了中朝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幸福計,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毅然出兵抗美援朝。

1951年,年僅16歲的姚連蔚作爲志願軍的一員,隨部隊開赴朝鮮戰場作戰。

經過2年零9個月的艱苦奮戰,中朝軍民終于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姚連蔚也光榮地回到了祖國。

1954年4月,姚連蔚按規定退出現役,轉入西安機械廠工作,當了一名工人。

在當時那個年代,軍人的社會地位普遍都很高,加上姚連蔚又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因此其入廠後就一直備受廠領導的青睐,同事們更是對他尊敬有加。

當然了,作爲一名退伍軍人,姚連蔚對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地嚴格,其努力奮進、任勞任怨,不僅多次受到表彰,還被推舉入了黨,後來又被提拔爲車間指導員。

1966年後,從首都掀起的一場政治風暴迅速席卷全國,姚連蔚所在的西安機械廠也未能幸免。廠裏的工人們更是積極響應,自發組織起來開展所謂的“革命活動”。

由于姚連蔚早年參過軍,加上他在工人中又比較有威望,于是,他便被工人們推舉成爲“革命代表”,代替廠領導,負責主持廠裏的日常工作。1968年後,廠裏成立了革委會,姚連蔚又被推舉爲廠革委會副主任。

在這之後的6年時間裏,姚連蔚一連多遷,達到了絕大多數爲官者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1969年4月初,中共九大在北京召開,年僅34歲姚連蔚被推舉爲九大代表。而這,正是他“仕途生涯”的開端。

到了70年代初,姚連蔚受到了陝西省革委會的重用,被提拔爲省總工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1973年8月,姚連蔚又受邀參加了十大,並當選爲中央候補委員。

1975年1月,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年僅不惑的姚連蔚成功當選爲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當時,除了例行的外交事務外,姚連蔚還兼任著國務院常規武器裝備領導小組副組長。那時候的姚連蔚,可謂位高權重。

然而,姚連蔚深知,自己無論是資曆,還是貢獻,亦或是能力,都不足以擔此重任。組織上對他“破格”提拔,實在是令他惶恐不已。

不過,根據當時的規定,姚連蔚雖然官居副國級,但卻不享受該職位的待遇,其工資仍由原單位發,其組織關系也留在原單位。這樣說來,姚連蔚其本質上仍是一名工人。

跟李素文一樣,姚連蔚那時候也最怕老家來人,倒不是因爲官做大了瞧不起老家人了,而是因爲“囊中羞澀”。

此外,職位的提升對于姚連蔚來說也並不是什麽值得高興的事情,因爲人大的工作實在是太過繁劇了,他幾乎每天都要熬夜辦公,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盡管那時候的姚連蔚才四十出頭,但由于長期超負荷的工作,卻已經是滿頭白發了。以至于才幹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就熬不住了,于是准備向組織上請辭。但在有關部門同志的勸說下,他又堅持了一段時間。

事實上,姚連蔚一直以來都很清楚,他所擔任的這一系列要職,不過是這個特殊的曆史時代所賦予的罷了,跟他的資曆、貢獻和能力毫無關系,而它們來時匆匆,去時也必定匆匆。

果不其然,1979年2月,一切重歸平靜後,姚連蔚也受到了影響,不僅被隔離審查,還被開除黨籍,並撤銷黨內外一切職務,重新回到生産崗位工作。

姚連蔚曾說,他其實對當官並不感興趣,只想回到工廠繼續開車床,但可惜的是,這個願望卻一直沒能實現。

恢複自由後,姚連蔚迷戀上了中醫,最後硬是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取了行醫執照,並開辦了一家中草藥診所。後來,他又進入到兒子開辦的公司當“兼職工程師”。姚連蔚的晚年生活,可謂平靜而精彩。

2012年10月2日,姚連蔚因病逝世,享年77歲。

4 阅读: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