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國際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賽在京開幕

消費日報 2024-05-16 10:27:30

第五屆中國國際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賽在京開幕

首設“小提琴琴頭現場制作賽”環節,提升賽事觀賞性和專業性,推動提琴制作技藝發展

第五屆中國國際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賽現場

在全球音樂藝術的繁榮大潮中,提琴以其獨特的音樂魅力成爲古典與現代音樂的重要載體。我國作爲全球提琴制造業大國,憑借出色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正向全球展現東方獨特的制琴技藝魅力。5月15日,由中國樂器協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賽,在北京平谷區拉開了帷幕。

本屆賽事分爲提琴和琴弓兩大類別,分別設立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其琴弓等六個項目。選手們需經過初賽、複賽的層層選拔,最後進入公開決賽環節,以角逐提琴制作界的至高榮譽。賽事結果將于5月18日揭曉。

中國國際提琴制作及琴弓制作比賽自2010年創辦以來,已經發展成爲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規模跻身世界前三的國際專業提琴制作賽事。本屆賽事共吸引了來自美國、意大利、波蘭、日本、韓國、馬拉西亞等10個國家及地區以及國內24個省市的261名選手參與,彰顯其國際影響力。選手們共提交作品456件,充分展現國際提琴制作藝術的蓬勃發展態勢。除了常規的提琴制作比賽,本屆賽事還首次引入了“小提琴琴頭現場制作賽”環節,這不僅提升了賽事的觀賞性,也進一步推動了提琴制作技藝的發展。

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致開幕詞

中國樂器協會理事長王世成在開幕式上表示,“屢獲殊榮的中國選手爲我國提琴制作藝術樹立了新標杆,爲全球提琴制作領域注入了新活力。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比賽能夠進一步推進提琴制作人才隊伍高質量建設,促進國際提琴制作界的交流互鑒,推動國內外提琴制作藝術的創新進步,讓更多愛樂人群領略到提琴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

記者了解到,本屆賽事不僅承襲並延續了前四屆賽事的優秀傳統,繼續推動提琴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更在賽事規模、賽制創新、項目設置、國際交流和社會參與度等方面邁上新台階。

“小提琴琴頭現場制作賽”現場

提琴制作比賽評審現場

具體來看,爲確保賽事的公平、公正與權威性,本屆比賽的評委會由16位評委組成,包括國內外知名的提琴制作家和演奏家。其中評委會主席由中國提琴制作大師、中國提琴制作師分會名譽會長鄭荃擔任,制作家評委組被分爲提琴組和琴弓組,提琴制作工藝評委由中國樂器協會提琴制作師分會會長、提琴制作家張安以及來自意大利的Alberto Giordano、Simeone Morassi,法國的Nicolas Perrin、美國的Gregg Alf擔任,均是國際享有盛名的提琴制作師;琴弓制作工藝評委由中國琴弓制作家李建鋒和法國著名琴弓制作家Rafin的傳人Sylvain Bigot、著名琴弓制作家Yannick Le Canu擔任。在演奏家評委方面,除了連續5屆擔任評委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還有來自天津茱莉亞音樂學院的著名上海四重奏組的李宏剛、李偉綱教授,上海音樂學院的周銘恩教授,中央音樂學院的謝楠教授和楊錳教授以及來自中國交響樂團的中提琴聲部首席付威。這一權威的評審陣容和專業評判體系,無疑將爲全球制琴師提供一個展示才華、交流技藝的絕佳平台。

中國提琴制作大師、中國提琴制作師分會名譽會長鄭荃擔任評委會主席

此外,在程序設計上,本次比賽程序設計充分借鑒了意大利、波蘭、德國、法國、美國、捷克、保加利亞等多國的比賽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前幾屆的成功實踐,進行了全面的優化。評分標准則根據提琴制作的多個維度進行細化,包括工藝精細度、音色表現、創新性等,以確保評選結果的客觀性和權威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賽對評選機制進行創新,在首輪比賽就開始淘汰工藝/藝術品質不夠好的作品,然後在複賽階段淘汰聲音不夠好的作品,將評委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地集中到最後決賽階段,選出最佳的作品。此外,本屆賽事還引入了作品重新編號環節和制作家評委與演奏家評委分組打分的制度,進一步確保評選的匿名性和公正性。

比賽期間,還將舉辦多場高水平的學術講座以及豐富多彩的配套活動,爲觀衆帶來一場提琴文化的盛宴。同時,平谷區的提琴博物館和制作工坊也將向公衆開放,讓更多人親身體驗到提琴制作的魅力。

北京市平谷區副區長馬冬梅

北京市平谷區副區長馬冬梅表示,平谷區作爲中國提琴産業基地和國家音樂産業基地,近年來不斷提升提琴制作工藝水平,並多次在世界級提琴制作比賽上獲得大獎。她相信通過此次活動的舉辦,將進一步提升樂谷乃至中國提琴制作師的知識與工藝技術水平,推廣和擴大中國專業提琴制作的國際聲望與影響力。

第五屆中國國際提琴和琴弓制作比賽開幕式,全體評委與主辦單位領導合影留念

文|攝 記者 王薛淄

0 阅读:1

消費日報

簡介:立足消費領域,依托輕工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