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戰國四公子,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

今夜讀青史 2024-04-09 19:27:19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皆喜被稱爲“公”,國君的繼承人稱爲“太子”,其他兒子則統稱爲“公子”,女兒稱爲“女公子”。

戰國末年,秦國的實力日益強大,如一片烏雲籠罩在山東六國的天空。各國貴族都積極地招攬人才,以求強國圖存之道。其中最出名的有四人,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和楚國的春申君。

一、孟嘗君--爲私謀齊

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靖郭君田嬰的兒子,曾任秦、齊、魏三國丞相,谥號“孟嘗君”。

孟嘗君招攬門客,不分貴賤、不論職業,均一視同仁。我們對孟嘗君最熟悉的故事,就是他靠著兩個擅長“雞鳴狗盜”之術的門客逃脫了秦國的追捕。

孟嘗君養士,也並非全是爲了齊國,主要還是培養自己的勢力。

孟嘗君擔任齊國丞相期間,爲報秦國逼迫之仇,率領齊、魏、韓三國聯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簽了城下之盟。

這雖是爲了個人恩怨,但也長了齊國的威風,仍不失爲一件利國的好事。可接下來的兩件事,卻徹底暴露了孟嘗君只爲一己私利而置國家于不顧的性格。

齊湣王想任用呂禮爲相,孟嘗君爲了阻止此事,給秦國丞相穰侯魏冉通信,約定讓秦國攻齊,終于使呂禮離開了齊國。

孟嘗君任齊相日久,齊湣王借田甲造反案,嫁禍于他。

孟嘗君逃到魏國做了丞相,並在公元前284年約定秦、趙、韓、燕聯合攻齊,一舉破齊70余城,致使齊國差點滅亡,齊湣王也身死異鄉。

此後,孟嘗君以薛邑自立,不再臣屬于齊國。

數年之後,田文身死,幾個兒子爭奪封地,齊、魏趁機瓜分了薛邑。

王安石評價孟嘗君,說他只是“雞鳴狗盜”之輩的首領,並非真正得士,也正是因爲孟嘗君啥人都收,真正的“士”才不會投效。

司馬遷遊曆天齊魯,曾路過孟嘗君的封地薛邑,見其地民風彪悍,村鎮鄉裏多是凶惡殘暴之徒,與周圍風俗迥異,問了當地百姓才知道,當年孟嘗君招攬天下任俠罪徒,遷入薛邑的有六萬多家,而這些人大都是他們的後代。

二、平原君--功不抵過

趙勝,是趙武靈王的兒子,曾三任趙相,封地在東武城(即今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被稱爲“平原君”。

平原君在趙國諸公子中最賢,門下賓客數千,雖然一心爲國,但總覺實力配不上他的名聲。

公元前262年,韓國郡守馮亭將上黨獻給趙國,趙國君臣皆知此是韓國的嫁禍之計,但平原君利令智昏,不舍得放棄送到嘴邊的肥肉。

他先是錯誤的評估了秦趙兩國的實力,以爲趙國能夠抗住秦國的猛攻,又在趙王欲以趙括代替廉頗時不能及時阻止,導致長平之戰失利,使趙國損失40萬精銳士卒,從一流強國直接變成二流國家。

長平戰後第二年,秦國大軍圍困邯鄲,趙國面臨亡國的境地。

在此危急關頭,平原君在外多方奔走,爭取到魏、楚兩國援軍,在內傾盡家産,率領族人門客拼死抵抗,終于解了邯鄲之圍。

蘇轍評價平原君【傾身下士,以竊一時之聲可耳;至于爲國計慮,性不知也】,還是比較中肯的。

三、信陵君--難善己身

魏無忌,是爲魏昭王的兒子,曾擔任魏國上將軍,是戰國四公子之中聲望最高、本事最大的公子,因被封于信陵(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甯陵縣),被稱爲“信陵君”。

信陵君所在的魏國,當時早就淪爲二流國家,實力遠不如齊、趙、楚,且地處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因此他對天下大勢思謀最深,認爲魏國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合縱抗秦。

因此,當趙國邯鄲被圍時,信陵君極不惜手段竊取虎符、錘殺領軍大將晉鄙,親率魏軍救趙,並在大敗秦軍之後,將兵權歸還魏王。

信陵君爲救趙國而不顧自身的做法,贏得了所有諸侯國的尊重,但魏國除外。

信陵君客居趙國十數年,魏國也慘遭秦國欺淩十數年。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終于在魏王的邀請和門客的勸說下回到魏國,並立即擔任上將軍,率領六國聯軍打敗秦軍,並一路攻至函谷關。

此戰,使信陵君的威望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聲威震于天下。同時,也使魏王對他的疑慮更深,終于被剝奪軍權,郁郁而終。

信陵君死後18年,秦軍攻破大梁,魏國滅亡。

四、春申君--智謀不足

黃歇,楚國人,曾任楚國令尹,被封爲“春申君”,是唯一一個非“公子”的戰國四公子。

春申君以辯才出衆受到楚王賞識,被派出使秦國,以煌煌之言說服秦國與楚結盟,並擔任特使與楚太子一起留在秦國十年。

後來,楚頃襄王病重,春申君擔心秦國扣留太子不讓其回國繼位,以詐計騙秦,雖使太子逃脫秦國魔爪,但也直接導致秦楚同盟被毀,不得已割地以平息秦國怒火。

太子繼位後,春申君開始擔任楚國令尹,在西和秦國的前提下,重點經營東部,不僅出兵救援趙國,還抽空滅掉了魯國,使楚國有了中興之勢。

公元前242年,山東五國組織最後一次合縱,由楚國擔任合縱長,以黃歇主事,率軍又一次攻至函谷關,但被秦軍擊敗,無功而返。此後,春申君也逐漸受到楚考烈王的冷遇。

四年之後,楚王病重去世,春申君以前的門客李園爲了爭權,搶先在宮門外埋伏,將其刺殺,並滅了黃歇滿門。

楚國從此更是一蹶不振,20年後被秦將王翦所滅。

五、後記

戰國四公子,他們真能對得起自己的名望嗎?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齊國孟嘗君:看孟嘗君所行之事,更多的爲己謀利,甚至不惜借助他國之力謀攻齊國,到最後在薛地自立爲君,已與叛國無二。

趙國平原君:平原君雖然看似竭力報國,其實能力有限,他解邯鄲之圍的功勞再大,也抵不過長平之謀對趙國的損壞之過,其智不足以謀國。

魏國信陵君:信陵君也是忠心爲國之人,只是能謀大局卻不善謀己,一直未受魏王信任,靠犧牲自己爲國謀利,只能憂郁而死,最終也未能真正有助于魏國。

楚國春申君:與治國相比,春申君更擅長外交,在位期間能與秦國保持交好的同盟關系,使楚免遭大規模征伐,也實屬不易。但他因與楚王的私人關系而擔任令尹高位,最終因識人不明,被門客所害,也可以說是作繭自縛了。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願與你一起品讀曆史,分享人生。

參考資料:《史記》

0 阅读:32
评论列表
  • 2024-04-10 22:54

    人品最差的是春申君黃歇,他綠了楚王三次。其次是孟嘗君田文背叛齊國不能從一而終。其余兩位因爲涉嫌謀殺秦國質子也好不到哪裏去,但害怕白起威名而私放之就更加不是東西了。戰爭最好只能成敗別論人品,否則束手束腳[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