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朱元璋的子孫以外,明朝有多少位異姓王?他們都有哪些功績?

樓哥看明史 2024-05-03 12:09:00

前言:所謂的“異姓王”,指的是除了皇族以外,獲封王爵的人。明朝的王爵封爲兩種,親王和郡王,但除了朱元璋的侄孫靖江王朱守謙那一脈,只有老朱本人的後代才能封王。

不過對于一些至親,以及一些頂級功臣,大明朝廷會追封他們爲王爵。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明朝有過多少位異姓王。

明太祖朱元璋劇照

太祖皇帝親戚

吳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吳王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隨即追尊自己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爲皇帝。一天後,新天子追封自己的伯父一家以及兄弟子侄爲王爵。

而在大明王朝基業穩固之後,朱元璋又陸續追封自己的親戚爲王爵,我們來看看都有誰。

楊王陳公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五月,朱元璋下诏追封外祖父陳公爲楊王、外祖母王氏爲楊王夫人。又因外祖父無後,老朱在太廟之東建廟奉祀。

陳公,以南宋大將軍張世傑部下的身份,參加了崖山海戰。僥幸生還後回到揚州,遷居于盱眙津裏鎮。

崖山海戰畫像

另外從《太宗實錄》透露的信息來看,當時老朱是追封外祖父家三代爲王,其中陳公的祖父追封爲泰王、父親則爲高王。

戊子,駐跸鳳陽,谒祭皇陵。祭畢,上親負土益陵,于是尚書夏原吉等皆負土以從。遣官祭祖陵及皇伯祖壽春王,泰王、高王、楊王,中都城隍,淮漬四川大聖。—《明太宗實錄卷八十八》

徐王馬公

在追封外祖父的同時,朱元璋也沒忘了自己的老嶽父,同時追封馬皇後之父馬公爲徐王、之母鄭氏爲徐王夫人。

馬皇後劇照

馬公,宿州闵子鄉新豐裏人,元末逃難于定遠,將女兒交給好友郭子興撫育,自己返回了宿州。

滁陽王郭子興

郭子興,濠州定遠人,元末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當年朱元璋到濠州投軍,在郭子興身邊做了一個親兵。見此人儀表堂堂、談吐不俗,郭子興便將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興去世,歸葬于滁州。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朱元璋追封郭子興爲滁陽王,其妻張氏爲滁陽王夫人。

郭子興與朱元璋劇照

另外再提一句,郭子興的女兒後來也嫁給了朱元璋,冊封爲惠妃,生育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和汝陽公主。

隴西恭獻王李貞

李貞,原籍泗州盱眙,此後遷居臨淮東鄉,娶了老農民朱五四的二女兒朱佛女。這位朱五四先生,就是朱元璋的老父親,日後的仁祖淳皇帝。

元末大亂,李貞先是帶著逃往淮東避難,打聽到小舅子朱元璋的消息後,帶著兒子李保兒(李文忠),于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十二月成功抵達滁陽(今安徽滁州)朱元璋軍中。

隴西恭獻王李貞畫像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朱元璋追封二姐朱佛女爲孝親公主,封姐夫李貞爲驸馬都尉、恩親侯。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年底,憑借著兒子李文忠的功勞,李貞也得以進封曹國公。李家父子一門二國公,可謂是一時榮寵無雙。

十月十一日,曹國公李貞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追封爲隴西王,谥恭獻。

開國功臣

除了親族之外,朱元璋對于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那些老兄弟們,也不吝封賞。幾位開國公爵,死後都被追封爲郡王。

開平忠武王常遇春

常遇春,懷遠人,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加入朱元璋義軍,素以勇猛著稱,軍中稱之爲“常十萬”。

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常遇春作爲徐達的副手,統領大軍北伐。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四月,明軍與元軍相遇于洛水。元軍屯五萬騎兵于北岸,准備在明軍渡河之時半渡擊之。結果常遇春單槍匹馬殺入元軍大陣,五萬精銳騎兵爲之奪氣。

我軍既成列,副將軍常遇春單騎突入其陣,敵發二十騎攢槊刺之。遇春發一矢斃其前鋒,彼軍奪氣,達遂麾衆乘之。—《明太祖實錄卷三十一》

常遇春劇照

當年八月,明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此後又平定山西、陝西,攻取上都開平,元順帝倉皇逃竄,元軍主力悉數被殲。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在班師回京途中,常遇春卻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初七日,在柳河川(今河北宣化縣東北盤常河)不幸暴卒,終年四十歲。朱元璋聽聞噩耗悲痛欲絕,不但親自迎喪,還特旨追封常遇春爲開平王,谥忠武。次年大封功臣之時,又封常遇春長子常茂爲鄭國公。

甯河武順王鄧愈

鄧愈,泗州虹縣人(今安徽泗縣人),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時候率領上萬人投奔朱元璋,算是義軍之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山頭力量。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到七月,鄧愈協助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堅守洪都(今江西南昌)八十五天,爲最終擊敗陳友諒立下了汗馬功勞。

鄧愈畫像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封衛國公,食祿三千石。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四月,鄧愈挂帥出征吐蕃,一路追殺至昆侖山,俘虜斬首萬余人。然而在班師途中,鄧愈卻不幸染病。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鄧愈在壽春去世,享年四十一歲,追封爲甯河王,谥武順。

岐陽武靖王李文忠

李文忠,朱元璋親外甥,在投奔小舅之後,甚至被賜姓朱氏,很長一段時間內名字都叫做朱文忠。

甲午冬,上駐兵滁陽,文忠父子來見。上喜甚,因養以爲子,賜姓朱氏。—《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

岐陽武靖王李文忠畫像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李文忠率軍北伐,在應昌將元朝皇族幾乎一鍋端。當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李文忠封曹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世承襲。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李文忠去世,享年四十六歲,追封爲岐陽王,谥武靖。

中山武甯王徐達

徐達,鳳陽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是第一批跟隨朱元璋從軍的元老。

鄱陽湖大敗陳友諒,平江城(今江蘇蘇州)生擒張士誠,隨即出任征虜大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徐達北伐的意義在于,曆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由南至北的全國統一。

中山武甯王徐達劇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徐達封魏國公,食祿五千石,子孫世世承襲。朱元璋在賜給這位大明開國第一武臣的鐵券中,給予了徐達高度評價:“勤勞既久,立功最多”。

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十三》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七日,徐達去世,享年五十四歲,追封爲中山王,谥武甯。

東瓯襄武王湯和

湯和,朱元璋發小,按《明史》的說法“與太祖同裏闬”。郭子興起兵反元之後,湯和立刻率領族人加入,並且憑戰功升到了千戶。而朱元璋之所以投軍,也是受了湯和的邀請和引薦。

東瓯襄武王湯和劇照

建國的時候,湯和長年坐鎮常州防備張士誠,史稱“防禦嚴密,敵莫能窺”。但他有一次酒後失德,狂言“吾鎮此城,如坐屋脊,左顧則左,右顧則右”,意思就是老朱的生死都在他一念之間。

結果到了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時,朱元璋給湯和下了個定論:“嗜酒妄殺,不由法度”,表示原本你可以封公爵,但現在“止封爲侯”。于是湯和封中山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在二十八位侯爵中排名第一。

即使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進封信國公之時,朱元璋還不忘敲打湯和,稱他當年守常州之時“于忠有慊”。湯和對老夥計的想法心知肚明,此後主動交還兵權,回鳳陽老家頤養天年,終于得以善終。

湯和與朱元璋劇照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湯和去世,享年七十歲,追封爲東瓯王,谥襄武。

黔國公家

黔甯昭靖王沐英

沐英,定遠人,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的時候被朱元璋收養。由于當時膝下無子,老朱夫婦將沐英視若己出,所謂“賜姓朱氏,恩養之甚厚”。

到大明建國之時,爲了和自己的親兒子有所區別,朱元璋讓所有的義子全都恢複本姓,沐英也不例外。

歲戊申,是爲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命英複姓曰: “不可使其本宗乏嗣也。”—《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八》

沐英畫像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的時候,因爲和衛國公鄧愈一起西征有功,沐英被封爲西平侯,賜世襲鐵券。到了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沐英又跟隨颍川侯傅友德一起平定雲南。事成之後大軍班師,沐英則留鎮于此,並以創造性的三段式火槍射擊法,大破三十萬麓川大軍。

可以負責任的說,明朝在雲南的穩固統治,離不開沐英的巨大付出。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六月十七日,沐英去世,享年四十八歲,破格追封爲黔甯王,谥昭靖。

定遠忠敬王沐晟

沐晟,沐英次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嗣封西平侯沐春在軍中去世,因其無嗣,建文朝廷命沐晟襲爵。

當時坐鎮雲南的親王,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但是在和沐晟的鬥法之中,岷王處處落于下風,最終被永樂皇帝朱棣調回南京,沐家由此鞏固了在其中雲南的地位。

安南國王胡季犛畫像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軍大舉征討安南,沐晟率領雲南明軍由蒙自出發,直搗其東西二都,生擒了安南胡朝國王胡季犛。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七月,沐晟因功進封黔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世承襲。

西平侯沐晟實佐總戎,慮誠奮勇,勞發協算。獎率將士,飛渡危險,用成克定之功。進封爲顯忠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黔國公。—《明太宗實錄卷八十一》

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三月十九日,沐晟去世,享年七十二歲,追封爲定遠王,谥忠敬。

英國公家

河間忠武王張玉

張玉,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仕元至樞密知院,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歸附明朝後累功至燕山左護衛指揮佥事。

張玉劇照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封國北平起兵造反,稱“奉天靖難”,張玉則是其手下第一大將。

當年八月,張玉先是襲破雄縣,全殲朝廷先鋒大軍。再于真定大破長興侯耿炳文,隨即又擊敗安陸侯吳傑,一時間燕軍軍威大振。此後張玉在永平擊敗江陰侯吳高,在大甯斬殺守將朱鑒,隨後又在鄭村壩和白溝河,兩次擊潰曹國公李景隆大軍。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在東昌陷入重圍,爲了救出朱棣,張玉孤軍深入,最終傷重力竭而死,時年五十八歲。

張玉劇照

朱棣靖難成功之後,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九月追封張玉爲榮國公,谥忠顯。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三月,仁宗朱高熾進封張玉爲河間王,改谥忠武,配享太廟。

定興忠烈王張輔

張輔,張玉長子,靖難成功後封爲信安伯。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的時候,朱棣詢問兩位靖難功臣淇國公丘福、成國公朱能,封賞是否公平。結果兩人一起爲張輔鳴不平,認爲他的爵位低了,最終朱棣進封其爲新城侯。

二人對曰:“爵賞之頒皆極公當,但有過之無不及者。惟張輔之封,衆心有所未惬。蓋其父子功已高,使不死,臣等今日當讓之。況輔從征之功亦多。外人皆謂陛下以皇親故抑之,似有虧于公道。”—《明太宗實錄卷四十八》

張輔劇照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七月,張輔以平定安南的功勞進封英國公,食祿三千石,子孫世世承襲。出于種種原因,明廷沒有像當年的沐英一樣,讓張輔永鎮安南,最終導致此地得而複失。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張輔在“土木堡之變”中以身殉國,終年七十五歲,追封爲定興王,谥忠烈。

甯陽恭靖王張懋

張懋,張輔庶長子。土木堡之變後,因張輔嫡長子張忠身患疾病,其子張傑又來曆不明,朝廷最終命九歲的張懋襲爵英國公。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已經成年的張懋來到土木堡祭奠亡父。

英國公張懋等奏:“臣父太師、英國公輔,同太保、成國公朱勇俱于正統十四年隨征殁于陣。乞准令臣同勇男成國公儀,前往殁所祭奠。”從之。—《明英宗實錄卷二百八十八》

土木堡之變劇照

此後張懋曆經英宗天順朝、憲宗成化朝、孝宗弘治朝、武宗正德朝,直到正德十三年(公元1515年)三月二十九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追封爲甯陽王,谥恭靖。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八月,神宗朱翊鈞下诏削奪張懋的王爵。

成國公家

東平武烈王朱能

朱能,懷遠人,襲父職爲燕山護衛副千戶。靖難戰爭中,朱能在真定、滹沱河、白溝河等處大敗官軍,更是在東昌之戰中從重圍中救出朱棣。此後的夾河之戰、靈壁之戰,朱能都立有奇功。

朱能劇照

當時張玉、朱能被譽爲朱棣的左右手,其中張玉善謀,朱能善戰。朱棣登基之後,封朱能爲成國公,食祿二千二百石,子孫世襲,在功臣之中排名第二。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朱能佩征夷將軍印,充總兵官,率大軍征討安南。然而當年十月,朱能在龍州(今廣西崇左)因病去世,年僅三十七歲,追封爲東平王,谥武烈。

平陰王武愍朱勇

朱勇,朱能之子,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襲爵成國公。

在此後的歲月中,朱勇先是出任南京留守,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隨太宗朱棣北征蒙古,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隨宣宗朱瞻基平定漢王之亂。

而在英國公張輔解除兵權之後,替代者便是這位成國公朱勇。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朱勇更是率軍出喜峰口北進,在富峪川、熱水川兩次擊敗蒙古軍隊。

土木堡之變劇照

在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前的八月十三日,久經戰陣的朱勇卻在鹞兒嶺(今河北涿鹿西北)中了瓦剌人的埋伏,不但以五十九歲的高齡戰死沙場,所屬四萬騎兵也全軍覆沒。這可真是戰爭史上的奇迹,後來在北京城下丟盔棄甲的瓦剌軍隊,居然會有這麽強的戰鬥力。其中究竟有沒有貓膩,見仁見智。

于謙等人認爲朱勇有罪于國,甚至建議削奪其爵位。直到明英宗複辟之後,才追封朱勇爲平陰王,谥武憨。

定襄恭靖王朱希忠

朱希忠,朱能六世孫,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襲爵成國公。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正月冊立皇太子,皇帝讓朱希忠扶掖皇太子以行,並且告訴他:“此汝將來師保也”。

世宗南巡承天府,在衛輝遭遇行宮失火,朱希忠護駕有功。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俺答大軍直逼京師,又是朱希忠率軍晝夜捍禦。

俺答畫像

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九月三十日,朱希忠去世,享年五十八歲,追封爲定襄王,谥恭靖。不過在張居正倒台被清算之後,朱希忠也和張懋一樣,被削奪王爵。

吏部等衙門覆南京戶科給事中余懋學奏,言故成國公朱希忠追贈定襄王,繇其弟都督朱希孝遠照甯陽王張懋事例陳乞,及夤緣故大學士張居正票擬曲從。宜追奪王爵,並禁後來陳乞。上命張懋、朱希忠贈王都著追奪,谥准免革。今後妄徼逾制,的該部科執奏革奪。—《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四十》

宣平武毅王朱永

朱永,河南夏邑人,撫甯伯朱謙之子,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襲爵。

土木堡之變時,朱永和父親朱謙一起鎮守宣府,曾見過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一面。奪門之變後,英宗召見朱永,命其分領宣威營禁軍。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朱永奉旨討伐荊襄流民,以功進封撫甯侯。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朱永與都禦史王越一起,討伐鞑靼少師阿羅出,在開荒川大敗敵軍,得以子孫世襲侯爵。

汪直劇照

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十月,太監汪直監督軍務,朱永拜靖虜將軍,統帥大軍東征建州女真大獲全勝,班師之後進封保國公。

臣等分爲五路出撫順關,半月抵其境。賊據險迎敵,官軍四面夾攻,且發輕騎焚其巢穴。賊大敗,擒斬六百九十五級、俘獲四百八十六人、破四百五十余寨、獲牛馬千余,盔甲軍器無算。—《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七》

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二月,蒙古太師亦思馬因入境剽掠,朱永、王越、汪直鐵三角再次聯手出擊大敗敵軍,擒斬知院虎答等人。班師之後,得以子孫世襲公爵。

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二月二十三日,朱永去世,享年六十八歲,追封爲宣平王,谥武毅。

結語:在大明朝廷權力運轉正常的時候,要想成爲異姓王是很難的,要麽你是朱元璋的親戚,要麽就是爲朝廷立下蓋世功勞。而且還有一條原則,必須是死後追封。當然到了南明禮崩樂壞,王爵滿天飛,那又是另一回事。

這裏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朱棣所封的忠勇王金忠,難道不是活著的異姓王嗎?金忠原名也先土幹,前元恒陽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孫,封他一個王,無非是爲了統戰,地位並不高。舉個例子,仁宗朱高熾駕崩後,百官祭拜之時,忠勇王的位置要排在公爵、侯爵、驸馬都尉和伯爵的後面。

其實明朝中葉文官得勢,好不容易出了一個朱永,還被群起而攻之,比如《孝宗實錄》中就有人罵朱永“奸貪久著”。甚至連著名史學家談遷,也認爲朱永是“幸世承平,小有俘斬”。反正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0 阅读:380
评论列表
  • 2024-05-07 09:53

    不是開國/靖難功臣後人追封異姓王的也就朱永一人 萬曆爲了收拾張居正連幾十年前追封的人都要折騰,那時候張居正應該還沒出生

  • 2024-05-08 13:05

    靖江王在禮儀,莊田,皇帝恩賞方面屬于旁支親王,俸祿上屬于郡王。明朝異姓王主要集中于朱重八時期,而且追封爲多,比如中山王徐達,他的外甥岐陽王李文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