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第一功臣丘福:幫朱棣打下江山,終戰死沙場,爲何全家被流放

雍親王府王妃 2024-03-03 11:14:35

1404年(建文四年),曆經四年的靖難之役終于以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而結束,建文帝朱允炆葬身火海(還有一種說法是不知所蹤)。朱棣在祭告太廟後便登基稱帝,大封靖難功臣,其中有六位所受到的封賞最多:

曹國公李景隆:與谷王朱橞打開金川門,放燕軍進入南京城,是開國功臣李文忠的兒子。朱棣將其封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年俸六千石,世襲罔替;

黑衣宰相姚廣孝:僧錄司左善世,加太子太師銜,死後被追封榮國公。

戰死沙場、朱棣的救命恩人張玉:追封榮國公;

建文二年戰死沙場的老將陳亨:被追封爲泾國公;

成國公朱能:被封榮祿大夫、右柱國,年俸5200石,世襲罔替;

淇國公丘福:被封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師,年俸5500石。

六大功臣中張玉與陳亨早已死在了靖難之役的戰場上,而李景隆曾率領50萬大軍奉建文帝之命討伐燕軍,並且在永樂二年因百官彈劾而被朱棣圈禁而死;至于姚廣孝一直未還俗,還是一僧人,至于剩下的成國公與淇國公,很明顯,朱能的地位不如丘福。

可以說丘福是名副其實的“靖難第一功臣”,在朱棣登基後在朝爲官者有一類人的地位很高:那便是戰功赫赫的將軍,比如丘福與朱能。其實曆朝曆代的朝廷中都會有這樣兩類人,幫助皇帝處理朝政:文臣與武將。若生逢盛世,大多重視文臣;若生逢亂世,自然重視武將。

朱棣剛剛經曆四年的靖難之役,自然對這些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功臣們寵信有加,畢竟他們的感情是在戰場上培養起來的。當然朱棣的父親朱元璋坐到皇位上若幹年後,便開始大殺開國功臣,大部分跟隨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戰的老將都落得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但是朱棣不同,他並沒有如此做,非但沒有誅殺靖難功臣,反而對他們厚愛有加。

作爲靖難第一功臣——淇國公丘福更是受到朱棣的重用,每次議政都是位列第一的位置,而且承擔教導皇太孫朱瞻基的重任,年俸因此增加1000石。但就是這樣一位深受朱棣厚愛的功臣,在永樂七年,不僅自己被奪爵,其全家全部被流放海南。

這究竟是爲何呢?

01

其實丘福出身行伍,是燕王護衛中一個普通的士卒而已。在燕王朱棣帶著全家前往北平就藩後,丘福便在護衛之中。經過多年的勞苦,丘福一步一步做到了燕山中護衛千戶的位置。之所以丘福會有立功的機會,是因爲燕王朱棣有守護大明王朝的職責。

比如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爲大將軍,帶著王弼、曹興等人北上出征漠北;按照明律即便傅友德身居大將軍之位,也要聽從燕王之命,就這樣燕王帶著傅友德等人出征漠北。

在比如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穎國公傅友德率兵出收服番將阿失裏等人,但是要聽從燕王節制。而丘福作爲燕藩護衛(一護衛3000-15000人不等)自然會跟隨出征,如此便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且燕王作爲九大藩王之一,奉命防備邊患;而且燕王朱棣與晉王朱棢是朱元璋最爲倚重的兩位藩王。燕王可以直接節制北平的各位將士,而且軍中所有的事務,都需要燕王得知並且處理,然後再上奏朝廷。

正是在這樣的曆練當中,丘福一步一步做到了千戶。

不過對于士卒出身的丘福而言,即便是做到了千戶的位置上;在靖難之役之前,也只是一個默默無聞之人而已;若無靖難之役的話,丘福可能只是曆史長河中一個的小水滴而已,落入河水之中便不見了蹤影,甚至不會激起水花。

但是靖難之役,不僅是燕王朱棣一生的轉折點,更是很多骁勇善戰之人的轉折點。

而丘福,便是其中之一。

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在明太祖朱元璋病逝後,名正言順坐到了皇位上。因爲他是已經病逝的皇太子朱標的次子(長子朱雄英10歲夭折),朱元璋親封的皇太孫。

然而朱允炆剛登基,便與心腹齊泰、黃子澄商量撤藩的事情。而且很快半年多的時間便先後削掉了五位藩王,而且這五位藩王都跟燕王朱棣關系匪淺,朱允炆此舉就是爲了先將燕王朱棣的羽翼剪掉,然後再對朱棣動手。

朱棣並不想做砧板上的魚肉,所以便在軍師姚廣孝等人出謀劃策下,開始招兵買馬,准備起兵之事。1399年7月朱棣將建文帝朱允炆派來北平的張昺、謝貴二人處死,正式開始靖難,丘福、張玉、朱能等人迅速奪取北平九門,將整個北平城控制在朱棣的手裏。

八月朱允炆將老將耿炳文命爲大將軍,率領30萬大軍前去征討朱棣。大軍到達真定時,南軍便與燕王對戰在一起。丘福率兵攻打真定,並且率領燕軍進入子城。此戰中,耿炳文大敗。

朱允炆便聽從東宮伴讀黃子澄的建議,將大將軍耿炳文撤下來,換成了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率領50萬大軍北上,圍困北平。

朱棣便偷襲大甯,甯王朱權被迫同朱棣一起靖難。

在勢力大增的基礎上,朱棣接連大敗李景隆,導致李景隆一而再再而三潰敗南逃。而丘福在白河溝之戰中,率領燕王精兵直接潰敗南軍主力;之後在滄州、靈璧等戰役中都是任先鋒,沖鋒在前,立下不少戰功。

“大戰真定,突入子城,戰白溝河,以勁卒搗中堅,夾河、滄州、靈璧諸大戰,皆爲軍鋒”。

在大將陳亨與張玉都戰死沙場後,丘福便成爲當之無愧的“靖難第一功臣”。

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後便登基稱帝,丘福被封淇國公,是所有靖難功臣中(不包括追封的)地位最高的一位。朱棣上朝時,丘福位列群臣首位。

朱棣跟他的父皇朱元璋不一樣,並沒有大殺功臣,反而對這些功臣厚待有加。

哪怕是立太子一事,丘福多次進言,朱棣都沒有因此而心生疑心,認爲丘福是別有用心。在靖難之役時,漢王朱高煦骁勇善戰,多次立下戰功,是朱棣三個兒子中最得寵、也最像朱棣的一個。正因爲父皇的寵愛在,讓漢王朱高煦便有了奪嫡之心。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朱棣的嫡長子是昔日被封爲燕王世子的朱高熾,而朱高煦則是嫡次子。雖然兩個兒子都是朱棣寵愛的徐皇後所生,但有嫡長子朱高熾在,便輪不到朱高煦被封皇太子。

但是行伍出身的丘福,對戰功赫赫的漢王朱高煦很是敬服,二人在戰場上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丘福便多次進言,建議朱棣將漢王朱高煦立爲太子。

但是有祖制在,朱棣便一直猶豫不決。

最終在永樂二年,朱棣還是決定堅守祖制:將嫡長子朱高熾封爲皇太子。雖然丘福曾建議將嫡次子朱高煦立爲太子,但朱棣寵信靖難功臣,便將功臣之首的丘福命爲太子太師。

而朱棣對丘福的重視與寵信,還不僅限于此。

02

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棣雖然孫兒衆多,但是最喜歡的是嫡長子朱高熾所生的長子朱瞻基。當然這跟朱棣做的一個夢也有關系,在朱瞻基出生的這一天晚上,朱棣夢到自己的父親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賞賜給了他,然後對朱棣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朱棣醒來後便回想夢中的情景,很快便有人向朱棣道喜:嫡長孫出生。

在古代“大圭”象征的是皇權,而皇孫朱瞻基的出生恰好印證了朱棣的這個夢。朱棣隨即便前去看望孫兒,看到朱瞻基一團英氣,跟自己長得非常像,便高興地說道:這是我大明王朝的福氣。

朱棣非常寵愛這個孫兒,讓發妻徐皇後親自撫養。

並且在永樂九年,便將年僅14歲的孫兒封爲皇太孫,從此以後朱棣不管是外出巡幸還是出征蒙古都帶著朱瞻基。朱高熾並非朱棣最看重的兒子,能夠一直穩坐皇太子之位,跟這位皇太孫朱瞻基也有分不開的關系。

就這樣這樣一位自小便深受皇祖寵愛的孫兒,朱棣在爲朱瞻基挑選老師時自然是非常謹慎。而永樂六年,在朱瞻基10歲時,朱棣命丘福同金忠等人一起做朱瞻基的老師,輔佐年幼的皇孫,而且因此給丘福增加年俸1000石。

當然朱棣之所以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朱棣登基時,朝中大部分的朝臣都是建文朝舊臣。朱棣登基後,便想要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勢力,而那些同自己一起靖難、戰功赫赫的大將便是最好的選擇。而爲了讓這部分人對自己更加的忠心耿耿,加官進爵便是最好的辦法。

而丘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而丘福想要保住自己的群臣之首的位置,不僅僅靠自己靖難之役時的戰功,還需要建立新的戰功來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建立新的戰功則需要出征的機會,很快,這個機會便來了

03

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便結束了,隨之而來的便是北元(明朝對元朝殘余勢力的稱呼)。而北元朝廷也在明朝大軍的多次壓制下,分崩離析,勢力大不如前,北元朝廷的稱呼隨之也結束。這些北元朝廷的殘余勢力,分爲三大部分:

鞑靼、兀良哈與瓦剌

這三大部分之間的關系非常不好,可以說是“有你沒我”的存在。

鞑靼部屬于元朝正統的蒙古後裔,鞑靼部首領鬼力赤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也就是黃金家族後裔。了解元史的應該知道,黃金家族建立起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所以他們向來以此爲榮,而這些黃金家族的後裔也是希望能夠重振祖上的霸業。

不過鬼力赤並不這麽想,他只想安安穩穩地度過自己的後半輩子。

然而他的副手太保阿魯台的想法卻是截然不同,阿魯台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恢複祖上的霸業。而真正讓阿魯台能夠有信心也能放開手去做的,就是大部分的鞑靼人跟他的想法如出一轍。爲此阿魯台兵變,殺死了鬼力赤擁護元朝宗室本雅失裏爲新的大汗。

本雅失裏跟阿魯台是同路中人,在阿魯台的輔佐下,本雅失裏將另外兩個部落:兀良哈與瓦剌狠狠的打擊了一番。而明朝則是想要趁著這個機會收服蒙古,在這樣的背景下,鞑靼逐步發展成爲三大部落中最大的一個部落。

勢力逐步強盛後,鞑靼便改變了想法:想要聯合另外兩個部落一起對抗明朝。本雅失裏的意思是:鞑靼、兀良哈與瓦剌再怎麽打都是蒙古人,對于他們來說即便是三大部落之間再勢同水火,他們共同的敵人也是明朝。

就這樣永樂七年,明朝派往鞑靼的使節被殺。

朱棣得知後非常生氣,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進入到了“永樂盛世”,誰若是不尊重明朝的使節便是不給明成祖朱棣面子,更何況還是直接殺了明朝的使節呢?

此舉便是在挑戰朱棣的皇威,朱棣得知後,當即便決定:出兵蒙古。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朱棣還是決定讓老將丘福挂帥。畢竟丘福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異常的勇猛,此次朝廷調集十萬大軍攻打蒙古,蒙古就像是砧板上的魚肉一樣,這樣唾手可得的戰功朱棣還是想要給丘福。

其實朱棣這樣做,也是想讓朝臣們都知道:他沒有忘記靖難的功臣,朝中的老臣。如此一來,後輩們才能以丘福爲榜樣,多爲大明建功立業。

而丘福對此也很有信心,他認爲此次出征蒙古,必定是手到擒來,立功是順帶的事情。

在大軍出征之前,朱棣還親自見了丘福,一番敘舊後,便叮囑丘福:切不可輕敵!

“慎則勝,不慎則敗,宜整肅隊伍,觀察將士動靜,廣畫籌策,以取全勝。”

丘福雖然答應了朱棣,但是離開京城後丘福並非這樣做的:丘福覺得自己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將,大明王朝昔日的手下敗將不足爲懼。

對于蒙古而言最主要的便是騎兵,而騎兵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速度快,沖擊力是非常強的。想要對付蒙古騎兵,就需要一位同樣善于在馬背上戰鬥的將軍才可以。若說最合適的無非就是朱棣本人,朱棣在做燕王時便多次帶兵出征蒙古,多次立下戰功。

但此時的朱棣已經是一國之君,有很多的朝政需要處理。

而且此時的朱棣,還不認爲到了禦駕親征的時候。

雖然丘福不是最佳的人選,但也算是最合適的一個。

朱棣對丘福是給予厚望,而且爲了保證此次出征能夠大獲全勝,爲丘福配了四位大將:

靖難功臣、武城侯王聰

同安侯霍真二人爲副將

右參將爲安平侯李遠

左參將爲靖安侯王忠

這四位大將都是謹小慎微之人,朱棣想讓此四人能夠彌補丘福輕敵的缺陷。

但,丘福還是讓朱棣失望了。

丘福率領大軍長驅直入,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快便到了蒙古腹地胪朐河。在胪朐河第一次與鞑靼正面交鋒,但這支鞑靼軍很少,簡直就是不堪一擊,很快便戰敗了。有一位鞑靼尚書沒來得及逃走,被明軍抓了起來,這位尚書很快便將鞑靼的主力在哪兒全部給招了,甚至明軍都沒來得及用刑。

而且鞑靼的主力毫無防備,若是明軍能夠直接奔襲而去的話,必定能打得鞑靼措手不及。

丘福並沒有深思,便率領大軍一路向前。

在路上遇到了一些鞑靼兵,但是都不堪一擊;甚至是見到丘福的大軍後連打都不打,直接便逃走了。丘福見鞑靼軍如此不堪一擊,很是高興。但是安平侯李遠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他勸說丘福:將軍怎麽能輕而易舉便相信俘虜所說,孤軍深入呢?敵軍在不斷地示弱就是爲了引誘我們深入,若再往前的話必定會陷入不利;但若是退兵的話也會讓敵軍有可乘之機。現在應該原地安營紮寨,白天的時候出奇兵征討敵軍,晚上則是虛張聲勢,讓敵軍難以探聽到我們的虛實。等到我們主力到來,再合力攻擊,一定會取勝的。

李遠見丘福並不聽勸,便搬出朱棣:當初陛下也是這樣說的,難道將軍您都忘了嗎?

武城侯王聰也是竭力勸說丘福,但是丘福誰的話也不肯聽。直接下令同安後霍真假裝同俘虜求和,並親自率兵繼續深入蒙古。霍真也是猶豫不決,丘福便大聲斥責:違抗軍令者斬!

本以爲丘福能聽朱棣的話,但丘福一心想要建立奇功,誰的話也不肯聽。

李遠等人雖不情願,但只能被迫跟隨一起。

而事實證明,李遠是對的。

只是有丘福這樣輕敵的主帥在,李遠也無可奈何。

等到丘福完全進入包圍圈以後,事先埋伏好的鞑靼軍在阿魯台的一聲令下,從四周沖出來。而丘福等人毫無防備,只能是倉促迎敵。安平侯李遠與武城侯王聰率兵五百打算突破重圍,斬殺敵軍數百人,王聰很快便戰死沙場;而李遠因爲馬被絆倒而摔倒在地,嘴中不停大罵,被敵軍所殺。

而丘福與靖安侯王忠、同安侯霍真等人全部被俘,被鞑靼處死。

這一年,丘福已經67歲。

得知全軍覆沒的消息,朱棣大怒,直接奪取丘福世襲罔替的爵位,並且將其抄家,全家被流放到海南。隨即,朱棣便決定禦駕親征。

結語

作爲明成祖朱棣欽定的靖難第一功臣,凡是議政都會位列首位,是名副其實的群臣之首。而且在朱棣冊封朱高熾爲皇太子時,被授予東宮輔臣之位;甚至朱棣還讓丘福教導自己最寵愛的皇太孫朱瞻基。

若丘福能夠善終的話,自己的子孫後代也會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

而丘福卻“昏耄失律”,讓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讓大明王朝失了顔面,這是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容忍的。可以說丘福的結局也算是“自食其果”,可惜的是連累了自己的家人。

爲主帥者,最忌諱的便是輕敵,而丘福不僅輕敵還不聽勸,被敵軍所殺也是理所應當。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