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彭德懷追悼會後,浦安修對一人哭訴:當年吃下分手梨是我錯了

紅色先驅 2024-04-28 16:59:18

1978年,在彭老總去世後的第3個年頭,中央爲他舉行了追悼會。

浦安修作爲彭老總的夫人,出席了追悼會。

追悼會之後,浦安修就去到了北京醫院,探望了一人。

在醫院,浦安修情難自控,終于將心中的苦痛哭訴出來,連連道:“彭德懷是對的……當年是我錯了……”

那麽,浦安修究竟何出此言?她當年到北京醫院探望的人又是誰呢?

彭德懷一生無兒無女,浦安修是他于不惑之年結婚的第三位妻子。

在認識浦安修之前,彭德懷曾有過兩段不幸的婚姻,他的第一位妻子是他的表妹周瑞蓮,也是他的初戀。

1916年兩人正式訂了婚,不多久後,彭德懷去長沙當兵,原本計劃1920年回家娶表妹,結果就在這之前,表妹因家境貧寒,被惡霸地主拉去抵債,她誓死不從,憤而跳崖自盡。

彭德懷在軍中聽到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雳,痛苦了好大一陣,再往後任憑親戚朋友爲他介紹對象,他都不予理睬。

一直到1925年,彭德懷已近而立,在國民革命軍中升任營長,家中奶奶不斷勸說逼迫他考慮婚姻大事,彭德懷最終妥協,在親友的撮合下,娶了貨郎之女劉細妹。

劉坤模

婚後,彭德懷取“女中模範”之意,爲細妹子改名劉坤模,並爲她放了足,教她讀書寫字,兩人相敬如賓。

不過不多久後,大革命失敗,已經升任國民革命軍團長的彭德懷,看清了國民黨反動派本質,毅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平江起義,而後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登上井岡山,和朱、毛的紅四軍會師。

就在臨行之前,彭德懷答應劉坤模,等到革命勝利就去接她,卻不曾想兩人自此斷了聯系。

國民黨反對派的白色恐怖籠罩全國,劉坤模被冠上了所謂的“匪屬”帽子,漂泊輾轉,曆盡艱辛。

另一邊,國民黨別有用心,登報造謠彭德懷丟棄糟糠之妻,娶了紅匪之花。

走投無路的劉坤模只能另嫁他人,並生了一個女兒。

而這期間,彭德懷轉戰南北,成爲八路軍副總司令,威名遠揚,待到和劉坤模重新取得聯系時,聽到劉坤模已嫁與他人的消息,他不禁如當頭棒喝。

兩人就此錯過。也正是這之後,彭德懷再不想考慮男女之情。

據傳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曾十分傾慕彭德懷,並大膽表白,但最終被拒絕。

史沫特萊後來在自己的文集中回憶起自己初見彭德懷時的場景曾這樣說:

“整個八路軍裏就只有這麽一個長著大嘴巴的人,他要是笑起來兩邊的嘴角都能扯到耳朵根。此人就是我剛才說過會成爲亞洲未來最偉大的軍事領袖的彭德懷。”

而就是這樣的彭德懷,一直到不惑之年,依舊單身,周圍人不約而同地替他著急。

後來彭德懷赴延安開會,細心地人們發現,他同會場內坐角落的一個清秀文靜的高個子姑娘交談起來。

而這個姑娘,便是浦安修。

彼時,浦安修20歲出頭,剛剛入黨兩年,正在陝北公學教書,在一衆延安大學生中十分出衆。

彭德懷很快了解到,浦安修出身上海一書香門第,上面還有兩個姐姐,年少時母親離世,父親續弦,之後浦安修便由兩個姐姐帶大,這使得她自小知曉生活的艱辛,而非大家閨秀似的嬌慣。

後來浦安修在讀高中時便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民族先鋒隊,在北師大讀大學時又投身北平浩浩蕩蕩的學生運動中,同時入了黨,負責地下交通工作。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恰逢其時去南京探望父親的浦安修無法返校,又同組織上失去了聯系,便和同學們一路去到山西參加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並最終找到了組織,隨後,浦安修被組織上派往革命聖地延安學習。

學習了一段時間,組織部部長陳雲考慮到浦安修是個大學生,文化素質和思想覺悟上都不錯,于是調她到中央組織部工作。

也正是如此機緣巧合下,浦安修和彭德懷見面相識了。

初見浦安修,彭德懷便主動搭了話,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對浦安修是滿意的,而浦安修對彭德懷,這位毛主席親自寫詩贈予的“彭大將軍”也是早有耳聞,久仰其人,再加上組織上的促成,兩個人談起了戀愛。

這個消息,一時間成爲了八路軍總部的大新聞,畢竟彭老總獨身多年,此前可是任誰勸都不准備考慮個人終身大事,這次終于遇到合適的了。

1938年10月10日,彭老總趕在開赴前線之前和浦安修成了婚。

這一天,時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與彭德懷一同搞“平江起義”的老搭檔縢代遠,特意拿出自己一個月的津貼——5元錢,讓炊事班爲他們炖了一大鍋豬肉,買了一堆紅棗,花生……

彭大將軍和女大學生浦安修,兩個人的年齡相差了20歲,他們的結合有一定的愛情基礎,他們對文學有著共同的愛好,兩人還因此成爲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山藥蛋派”開創者趙樹理的伯樂。

趙樹理

1943年,趙樹理寫成《小二黑結婚》,這部作品後來成爲了家喻戶曉的優秀文學作品,但是剛開始時卻連出版都難,是由在北方局專任黨校工作,被彭老總視作知己的楊獻珍看過後,送給浦安修的。

這時的浦安修,婚後過了黃河,已經轉到北方局工作,擔任北方局婦委書記。

出身書香門第,又讀過大學的她,在看過這部作品後當即愛上,並對楊獻珍和其他一些同志說了這樣一番頗有見地的話:

自“五四”文學革命以來,許多作家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寫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他們或者是相愛而不能結合,或者是結合後還是終生不幸,主人公的命運總是悲慘的,作品情調總是陰郁的。而在《小二黑結婚》裏,我們看到了一對健壯的男女青年在光明的天地裏爲了自身的幸福在理直氣壯地進行鬥爭……終于結成了一對幸福的夫妻。看了作品,誰都會爲小二黑、小芹的幸福而高興,都會對這光明的解放區人民的新天地産生強烈地向往之情。我認爲《小二黑結婚》在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許多作品中,是別開生面的一個傑作,是不可多得的一篇好作品。

基于此,浦安修又將《小二黑結婚》的書稿拿給彭德懷看。

而彭德懷在繁忙戰事中硬是擠出時間,一連看了兩遍,並禁不住拍案叫絕。

隨後,彭德懷便就《小二黑結婚》的書稿轉交給太行新華書店去付印,但是《小二黑結婚》依舊不能出版。

楊獻珍又親自去找彭德懷反映了這個情況,彭德懷得知後,當即在紙上寫了一句:像這種從群衆調查研究中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以示對《小二黑結婚》這部作品的支持。

因爲有了彭老總的這句話,《小二黑結婚》才終于得以出版,而彭老總字條上的那句話,也作爲題詞,印在了書的扉頁上。

最後,不出所料,《小二黑結婚》一經出版後,就受到了太行區廣大群衆的喜愛和好評,而彭德懷和浦安修夫妻倆,以及令小說得以被他們看到的楊獻珍,當之無愧稱得上這部小說及其作者的“伯樂”。

彭德懷和浦安修,就這樣在工作和生活中,結成了就政治、情操以及感情交相融合的夫妻關系。

兩人攜手走過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同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後來彭德懷赴朝作戰,浦安修又親去探望。

一路走來槍林彈雨,他們幸運地沒有經曆死別,但卻在新中國成立十余年後無比痛心地生離了。

1959年,彭老總陷入艱難處境,浦安修被要求劃清界限。

在痛苦和迷茫中苦苦掙紮的浦安修,猶豫再三,最後無奈,還是打了離婚報告。

但即便已經打了離婚報告,浦安修壓根沒有勇氣直接去找彭德懷相談,只能找到了彭德懷的侄女彭梅魁,這時的她十分痛苦,以淚洗面,彭梅魁見狀,也不好再說什麽。

而後,由彭梅魁向彭德懷轉到了離婚要求。

彭德懷當時聞言,沉默良久,半晌後才終于從坐著的椅子上起身道:“離就離吧,她的壓力太大,也只能如此了。”

1962年10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天下午,浦安修和彭德懷的分手之日。

彭梅魁作爲女方見證人來了,另外彭德懷也請來了自己的見證人,那便是當年拿給他們《小二黑結婚》看的楊獻珍。

楊獻珍

作爲彭德懷的患難知己,同時也了解彭浦二人婚姻是有愛情基礎的楊獻珍,起先對二人離婚時堅決持反對意見的,但到了分手日這天,他也再無能爲力。

這一天,彭德懷還特意挑了一個大黃梨,削了皮,切成大小勻稱的兩半,裝在盤子裏,端到了浦安修的面前。

楊獻珍問:“彭老弟,你這是幹什麽?”

就見彭德懷示意浦安修,如果堅持要離婚,就吃掉那半個梨,兩人自此一刀兩斷,反之則不要吃梨。

浦安修當時就控制不住流下淚來,所謂分“梨”,就是分離啊。

她猶豫片刻,最終還是拿起了屬于自己的那半個梨,一旁的楊獻珍當時就著急了,想著攔浦安修,勸她不要吃梨,但浦安修還是混合著淚水將那半梨吃了下去。

彭德懷見狀,也拿起剩下的那半梨,但他沒有吃,而是將梨扔在了地上。

打從心底裏,彭德懷是不願意分手的,但他還是同意了離婚。

盡管後來,浦安修和彭德懷的離婚事宜被擱置下來,但吃下那半梨,還是成爲了浦安修後半生背負的“愛情”十字架。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逝世。臨終前,浦安修曾得組織上通知,見彭德懷最後一面,但因爲種種原因,兩人最終未能相見,自此陰陽兩隔。

1978年10月中下旬,彭德懷逝世後的第三個年頭,中央爲彭德懷舉行追悼會,浦安修作爲彭德懷的夫人參加了追悼會。

追悼會結束,浦安修驅車前往了北京醫院,見了一位故人——楊獻珍。

面對這位當年的“離婚”見證人,浦安修再難忍追悼會上的苦痛,向楊獻珍哭訴起了自己的心裏話:“彭德懷是對的,他堅決不吃分手梨是對的,是我錯了,是我吃錯了分手梨!”

楊獻珍

此後,盡管中央領導同志,包括楊獻珍,都原諒了浦安修當年的決定,但她自己卻始終無法原諒自己。

彭德懷的侄女彭梅魁後來曾寄予同情地說:“從1959年後,浦安修身心一直受著折磨,她是一個要面子的人,她的人生只能靠她自己探求,如果伯伯健在,一定會去看望她的。”

言外之意,彭老總最後對浦安修是諒解了的,就像他當年對前妻劉坤模一樣。

爲了彌補,浦安修晚年懷著內疚的心情,不辭勞苦整理彭德懷生前著述,並積極幫助一些和彭德懷有聯系的同志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198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彭德懷自述》,該書一版印刷了13萬冊,被運送到全國各地的新華書店,不到半個月就搶購一空,人民出版社才又緊急加印了200萬冊。

1991年5月2日,了卻了懷念丈夫的心願和內疚之情,浦安修因病離世,自此走完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73歲。

素材來源:

[1]張紹良.彭德懷浦安修風雨情感路[J].黨史博采,2003,(03):34-37.

[2]郭汾陽.彭德懷婚姻中的曆史悲劇[J].文史精華,2002,(10):4-10+3.

[3]韻清.彭德懷和他的夫人浦安修[J].黨員之友,1996,(04):38-40.

[4]彭德懷“離婚”風波[J].黨史縱覽,2015,(04):52.

[5]孟昭庚.楊獻珍與《小二黑結婚》[J].鍾山風雨,2006,(04):23-25.

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點下“關注”,感謝大家支持!
2 阅读: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