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十大必遊景點:探秘千年神都

夭夭愛旅行 2024-05-16 22:38:34

洛陽,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被譽爲“千年帝都”。曆史上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

是中國建都最早、曆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城市。 世界四大聖城之一,

道學發源于此、儒學興盛于此、佛學首傳于此,洛陽見證了中國曆史上無數的輝煌時刻。

1、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伊水兩岸,是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産。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于此。

石窟則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曆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之一。

現存洞窟像龛2345個,造像11萬余尊,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大多已褪色。被譽爲“東方雕塑藝術寶庫”。

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發展曆程。其中,北魏時期的造像以“瘦骨清像”爲特點,形象清秀、線條流暢;

唐代造像則以“豐滿圓潤”著稱,形象豐滿、線條圓潤,展現了唐代盛世的繁榮景象。龍門石窟的雕刻技藝精湛,無論是佛像、菩薩、天王,

還是佛教故事的浮雕,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雕刻手法多樣,既有圓雕、浮雕,也有镂空雕、線刻等。

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受到了印度、中亞、希臘、羅馬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同時,各個時期的石窟雕刻也反映了不同朝代的審美特點和藝術成就。

龍門石窟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佛教造像、佛教故事、佛教經文、供養人像等。這些內容不僅展示了佛教的教義和曆史,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

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最爲壯觀的一尊佛像。它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位于奉先寺的中心位置。

盧舍那大佛是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儀態雕刻的,面部輪廓清晰,神態莊嚴肅穆,給人一種威嚴而祥和的感覺,被譽爲“東方的蒙娜麗莎”。

佛像的衣紋流暢,線條優美,展現出高超的雕刻技藝。盧舍那大佛的兩側分別侍立著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形成了一組和諧的佛教造像群。

盧舍那大佛的名字來源于佛教經典《華嚴經》中的“盧舍那佛”,意爲“光明照耀”。這尊佛像的建造始于唐代,曆時約25年,是唐代石窟造像藝術的傑出代表。

盧舍那大佛的建造者是唐代著名的僧人、畫家、建築師李壽。他曾奉唐高宗之命,主持修建了龍門石窟的奉先寺,並親自設計了盧舍那大佛。

李壽的才華橫溢,使得盧舍那大佛成爲了中國佛教藝術的瑰寶。

除了盧舍那大佛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值得一看的景點。如賓陽洞、萬佛洞、蓮花洞等,這些洞窟內的佛像造像精美絕倫,各具特色。

此外,龍門石窟的石刻藝術也堪稱一絕,如龍門二十品、龍門造像記等,都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白園位于龍門石窟的東山,是白居易生前居住地,也是他的墓園。白居易,字樂天,號醉吟先生,唐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他的詩歌作品廣泛流傳,深受人們喜愛。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18年,在龍門修香山寺,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後遵囑葬于洛陽香山。

聽伊亭在山腰處,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此亭系白居易晚年與其好友元稹、劉禹錫等對弈、飲酒、品茗、論詩之處。

這座亭子四周環繞著清澈的流水,周圍綠樹成蔭,環境十分幽靜。

樂天堂依山傍水,面對青谷,是詩人作詩會友之處,室內自然山石裸露,漢白玉塑像潇灑自然,靜坐山石之上,給人以深思明世之感。

堂內有漢白玉雕成的白居易塑像,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飄然欲仙之態。

在翠柏叢中,有磚砌矮牆圍成圓形的墓丘,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長眠之地。在圓形墓頂之上芳草萋萋。

墓前立有高大石碑三塊,其中一塊上刻“唐少傅白公墓”六個字。

傳說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來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寬的土地上常是濕漉漉的,從沒幹過。

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緩處,即是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盡嵌現代詩人墨客吟詠的詩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

龍門現在交通很方便,有高鐵能直達,從市區過來也很方便,非常值得一遊。

2、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位于洛龍區,常年展出“河洛文明”和“珍寶展”“漢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宮廷文物展”“石刻藝術展”“書畫展”六大專題陳列。

河洛文明展以洛陽夏、商、東周、漢魏、隋唐五大都城爲主線,以洛陽出土曆代文物爲主,以朝代爲順序,串聯各個曆史時期的文明。

唐三彩館展出的洛陽唐三彩主要發現于隋唐洛陽城的四周,時代多屬武則天至玄宗的盛唐時期,主要作爲陪葬明器使用。

這些唐三彩包羅萬象,絢麗斑斓,從不同角度再現了唐代東都洛陽地區豐富多彩、欣欣向榮的社會生活圖景,體現了盛唐氣象。

洛陽博物館的書畫藏品以宋、明、清及近現代作品爲主,藏品有宋蘇轼,王铎、趙之謙、查士標、康有爲、吳昌碩、任伯年、翁同龢等名人字畫,

近現代字畫有齊白石、溥儒、于右任、郭沫若等。

漢唐陶俑館展出的200余件洛陽漢-唐陶俑,集中地向人們展示了這一時期漢俑的古拙質樸、晉俑的拘謹呆板、北魏陶俑的秀骨清像、唐俑的高貴華麗。

如果你有機會來到洛陽,一定要去洛陽博物館,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魅力。

3、天子駕六博物館

洛陽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中心的東周王城廣場,東周王城遺址區的東北部,

是一座以原址保護展示的東周時期大型車馬坑爲主體,輔展以東周王城概況、王陵考古的新發現及部分東周時期珍貴文物的“王城、王陵、王器”專題博物館。

天子駕六是我們古代的禮制的一種行爲。皇帝級別的六匹馬拉的兩輪馬車,即著名的“天子駕六”。逸禮《王度記》曰:“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周代的禮樂制度詳細地規定了不同等級的貴族享受不同的待遇,涉及政治、軍事、文化、個人生活,事無巨細,面面俱到。

大者國之大事,如都城建設、軍隊編制等,小者個人生活用品,如服飾、乘輿等,通通納人禮的範疇。

2002年7月,東周王城廣場地下“天子駕六”車馬坑的發現,震驚世界。此次考古發掘,共發現車馬坑18座,墓葬397座,兩者的數量超過洛陽50年來所發現的總和。

在最大的車馬坑中,一輛馬車前整齊得擺放著的6匹馬的骸骨,這“駕六馬”的“天子之乘”向世人印證了古文獻中“天子駕六”的記述。

雖然過了近3000年,車轅、車身的構件及馬的骨骼仍清晰可見。“天子駕六”保存之完好、規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4、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

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據傳,漢明帝劉莊在夢中見到一位金身神人,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求取佛法。

使者在大月氏國遇到了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他們騎著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曆經千辛萬苦,最終抵達洛陽。

漢明帝爲了紀念“白馬馱經”這一曆史性事件,便在洛陽城東修建了白馬寺。

經過曆代的修建和擴建,洛陽白馬寺逐漸成爲一座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的佛教寺廟。唐代時期,白馬寺達到了鼎盛,被譽爲“東土第一古刹”。

山門于明嘉靖年間重修,山門外左右有兩匹石馬,頭戴辔絡,身置鞍鞯,雕工精細,相傳爲漢代的馱經之馬,實爲北宋太師太保魏鹹信墓前的石像。

山門內大院東西兩側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圍砌起來的墳冢,就是“二僧墓”。兩位大師就是當年千辛萬苦來東漢傳播佛教的高僧。

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後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築。

其中,天王殿爲高台歇山式建築,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

殿內正中安置著從故宮運來的雕龍貼金佛龛,內供明代“夾纻”大肚彌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後又經多次整修。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是寺院佛事活動場所。

內供釋迦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供養天人、觀世音菩薩等塑像。

齊雲塔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200米處,有洛陽東白馬寺之稱,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是金代重修的齊雲塔,是洛陽一帶現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築。

洛陽白馬寺,這座千年古刹,見證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曆程,承載著豐富的佛教文化。

它不僅是佛教信徒心中的聖地,也是遊客了解中國佛教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讓我們走進洛陽白馬寺,感受這座千年古刹的神秘魅力,體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5、關林

關林位于洛龍區關林鎮,是埋葬關羽首級之地,迄今已有1800余年。現存建築建于明萬曆年間,清代擴建,萬曆三十三年敕封關羽“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聖帝君”,關羽始封“聖”。

大門建于清乾隆年間,大門上有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和紫禁城一樣。大門東西兩邊分別篆寫“忠義”、“仁勇”四個大字。

平安殿又稱啓聖殿,位于整個廟院的中心,雕梁畫棟、氣勢恢宏。殿內供奉有貼金關聖帝君像,關平等侍立兩側。

二殿又稱財神殿,殿中塑關羽怒視東吳像,左側關平手棒大印,右側周倉手持大刀。

三殿又稱春秋殿,現存建築建于清嘉慶年間,殿前有兩株奇柏,殿內有關公夜讀《春秋》像和關公睡像。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碑立于關林前碑亭內,碑文記載了關羽生平事迹等情況,反映了曆代帝王對關羽至高無上的尊奉和對關林崇祀不斷的曆史。

陵冢是關羽靈首埋葬之處,高17米,面積達2600平方米。

每年9月29日在這裏舉辦關林朝聖大典,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

6、洛邑古城

“洛邑”是洛陽的古稱,作爲曆經十三朝古都,被喻爲“文化聖城”。

洛邑古城在老城區,以文峰塔爲中心點,把老城幾千年的古風還原出來。

古城以唐、宋、元、明、清、民國各時期建築風格爲建設主基調,發展和繼承洛邑古城原有的文化景觀和人文氣息,一步一景,人文氣息濃厚。

文峰塔是洛邑古城的地標性建築,位于古城中心,高聳入雲,氣勢磅礴。文峰塔始建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的曆史,後毀于戰火,今爲清代重建。

塔身共有九層,每層都有精美的雕刻和壁畫,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湛技藝。

河南府文廟是中國古代文廟的代表之一,也是洛邑古城的一處重要文化遺産。文廟內有孔子塑像、孔子石經等珍貴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眼井始建于唐代,由四個井口組成,井水清澈甘甜,被譽爲“洛邑第一泉”。四眼井不僅是洛邑古城的重要水源,也是洛邑古城人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常可以看到穿漢服的小姐姐小哥哥來這裏拍照打卡,回首間仿佛以爲重回大唐神都洛陽。

7、隋唐遺址公園

隋唐遺址公園地跨洛河兩岸,位于洛陽市的“腹髒”之地。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完整的保存武則天時期的皇宮—明堂、中國古代發現的最高古建築——120米高的天堂。

隋唐洛陽城始建于隋炀帝大業元年,盛于唐朝,特別是女皇武則天統治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是女皇武則天登基的地方,她執政的15年,幾乎都是在這座古都度過的。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是唐代武則天時期的神都洛陽皇宮正殿,又叫萬象神宮。武周時期明堂還每年舉行祭天地的儀式,同時迎接各地使節。

《資治通鑒》有記載,天堂位于明堂北面,共五層,高約120米左右,高于明堂,其內供養有大佛像。

由于天堂建築太高,建成不久後就被巨風摧毀,隨後武則天又下令複建,花費甚巨。

九州鼎和十二神雕塑位于宮城之內,被置于明堂四周。武則天下令以當時行政區劃的九省爲對象造九洲鼎。

各鼎上還鑄有當地的地理區圖和文化特産,九鼎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余斤。隨後武則天又下旨按十二地支鑄十二屬相金屬雕塑,均高約2.96米。

在洛陽隋唐遺址公園裏,可以領略到千年神都的輝煌,感受隋唐時期的燦爛悠久是文化和盛世大唐的風姿。

8、老君山

位于栾川縣縣城東南三千米處,春秋時期,老子曾在此歸隱修煉,所以是道教的創始地,爲道教祖庭。

老君山具有獨特的地貌、壯觀的石林景觀群,非常震撼心靈。山中樹木茂盛,風景如畫,處處都能看到山泉溪流,自然景觀極好,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中隱藏著十幾處瀑布,

水聲隆隆,氣勢磅礴。雨後雲霧缥缈,山峰若隱若現,如果你去山頂,還有機會觀賞到仙氣飄飄的雲海和壯觀的雲上日出。

老君山金頂建築群主要包括老君廟、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寶台、玉皇頂、南天門、朝陽洞、神道天橋等,全部采用皇家建築形式,特別是三座金頂,成爲老君山道觀群的亮點。

老君山還是熱播劇《誅仙青雲志》的取景地。

9、龍潭大峽谷

位于新安縣,是一條被流水沖刷形成的U形峽谷,全長12公裏,谷內嶂谷、隘谷呈串珠狀分布,雲蒸霞蔚,激流飛濺,紅壁綠蔭,懸崖絕壁,

不同時期的流水切割、旋蝕,磨痕十分清晰,巨型崩塌岩塊形成的波痕大絕壁國內外罕見。

大門處有一棵古檀,樹冠碩大,枝葉茂密,遮天蓋地;樹根裸露抓伏在岩石上,縱橫交錯,如盤龍臥虬,僅靠吸收白雲質灰岩和石英砂岩之間的水份生長。

龍潭峽谷的河水從五龍潭後的絕壁懸溝口處跌落而下,轟然作響,猶如龍吟虎嘯,聲震山谷,形成一條壯觀的瀑布,叫“五龍瀑”。

黃龍峪地勢比較平緩,在開闊的狹谷中溪水淙淙,兩側懸崖上怪石嶙峋。這裏水草豐美,植被茂盛,龍潭峽谷處地偏僻,受人類生活幹擾較少,生物物種豐富,植被覆蓋率極高。

飛龍潭水深10米,潭後有15米高的飛龍瀑布,如一條巨龍插入水中,氣勢壯觀。

是三個近似圓形的水潭連在一起,看似串珠,故名串珠潭;三潭之間,由溪水相連,河床上有一朵朵豔若桃花的圖案,所以又叫“桃花聯珠潭”。

站在“水往高處流”的最佳觀賞平台上順著水流的方向,看到一段長約50米的溪流由低處緩緩流向高處;

當你回身朝左側山崖往上看,發現一個非常逼真的大象頭刻在崖頂,長長的象鼻伸入溪中。很多遊客走到此處都會揉眼睛,感到疑惑。

在龍潭大峽谷的一側崖壁上,天然形成七排整齊排列的五百羅漢造像,像極佛教裏的七級浮屠。

這些羅漢造像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在光線的折射作用下,發出閃閃金光,形成罕見的自然奇觀,讓人驚歎不已。

10、王城公園

王城公園在西工區,因坐落于東周王城遺址之上而得名,是遺址公園、洛陽牡丹花會發源地、曆屆洛陽牡丹花會主會場。

沉香樓是王城公園主要景觀之一,三層仿古建築,是洛陽市最高,裝飾最爲華美的仿古建築。整個建築雕梁畫棟,造型精巧,飛檐鬥拱,氣勢恢弘,

與園內亭,台,樓,榭等園林景觀融爲一體。沉香樓是王城八大景之一,樓閣周圍以規則幾何圖形組成的大型牡丹壇,

內有姚黃、魏紫、豆綠、蘭田玉等名貴牡丹83種,1800多株,與沉香樓相映生輝。

相傳遠古時期,黃河中出現一頭馬頭龍身的神獸——龍馬,龍馬背負河圖,伏羲氏根據河圖推算出八卦。

大禹在治理洛水時,見到一只神龜,背負玉版,上刻洛書。大禹得到洛書啓發,治服了洪水,劃天下爲九州。

“河圖洛書”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最早的曆史文獻,是中華民族祖先心靈思維的最高成就。

河圖洛書碑四角豎立的龍、鳳、熊、羊,是中國古代民族的圖騰演化而來,寓意炎黃子孫守護著華夏文明。

王城公園牡丹觀賞區彙集了中外牡丹的名優品種,有黑、粉、紅、紫、白、藍、綠、複色,各色牡丹爭奇鬥豔 。

著名品種如姚黃、魏紫、豆綠、煙絨紫、二喬、洛陽紅、趙粉、葛巾紫等,是洛陽市曆屆牡丹花會的主會場和賞花中心。

洛陽王城動物園爲豫西地區唯一一座動物園,其中有大熊貓、華南虎、東北虎、金錢豹、棕熊、丹頂鶴、非洲象、白犀牛、黑猩猩、袋鼠等動物。

想來洛陽玩的小夥伴建議每年四月中下旬來,正是滿城牡丹爭奇鬥豔的時候,陽光正好,微風不燥,賞花賞景,人生樂事。

1 阅读:50

夭夭愛旅行

簡介: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